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帮助自愿戒毒人员赵某戒断毒瘾保持操守五年的案例

帮助自愿戒毒人员赵某戒断毒瘾保持操守五年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自2013年起,山西省戒毒康复管理所11年来坚持“突出医疗,注重服务,强化管理,后续照管,关怀救助”的工作方针,秉持“平等、尊重、宽容、关爱”的工作理念,探索总结出“四步五疗”戒毒法,在美沙酮维持治疗、自愿戒毒以及戒毒康复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为吸毒人员自愿戒毒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为减少该地区毒品需求,降低吸毒危害,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做出了贡献。本案例中的赵某就是在该所积极治疗和关怀帮助下,通过自愿戒毒成功戒除毒瘾,持续保持操守五年的典型。

【案例基本情况】

赵某,男,27岁,初中文化。2018年9月的一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山西省戒毒康复管理所,按照收治规定签订协议,开始自愿戒毒。

(一)方案制定与实施

1.把脉问诊,精准掌握涉毒诱因

14岁前的赵某家庭和睦,享受着父母对长子的百般溺爱。但16岁那年,父母因感情出现裂痕协议离婚,赵某跟随父亲生活,他恨父亲喜新厌旧,担心母亲和妹妹生活不易,性格变得沉默自卑,无心学习,便辍学打工。不知内情的母亲,先后要求他倾全力帮妹妹成家、做生意。他在心理层面不自觉地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致使他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生活难以为继。在他压力山大、烦恼抑郁、悲观无助之时,一名打工仔诱导他吸食了第一口毒品,短暂的快感体验过后,他对毒品的恐惧随之而来,凭借坚强的控制力,他没有体验第二次。赵某结婚后,面对不知节俭、超支消费、迷恋歌舞、不顾孩子、深夜不归的妻子绝望至极,他寻求自我解脱,再次染上毒品,从此越陷越深。一天深夜,当他与自己可怜的孩子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看着孩子无助的眼神,他灵魂深处的良知被彻底唤醒,内心发誓要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负责任,断然决定把孩子交给父亲看管,次日便踏上了自愿戒毒之路。

2.耐心细致开展矫治,搭建平台修复亲情

在深入了解赵某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吸毒经历以及身体机能、吸食种类、戒断症状、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下,开展亲情关系修复。

(1)组建团队,明确分工。精心筛选民警和医生组成亲情修复帮教组。第一组与赵某的父亲谈心谈话,说明其子心里受伤的原因、程度和希望父母复婚的强烈愿望,劝其回归家庭。第二组与赵某的母亲交流谈心,讲明其子渴望家庭破镜重圆,内心超负荷压力得不到缓解的沉重心态,让其从有利于儿女幸福生活的角度考虑原谅丈夫,重建家庭。第三组与赵某的妻子耐心沟通,从社会道德、家庭美德、为母责任等方面教育引导她放弃虚荣,量力消费,以家为重,相夫教子,尽好责任。

(2)把握关键,稳步实施。在修复“大家庭”关系过程中,民警紧紧抓住其父亲有复婚意愿这个关键点,再次对其母亲开展耐心说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家庭的责任、儿女的幸福生活考虑,作为家长首先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以家的温暖感化赵某,他才能放下包袱,缓解压力,安心戒毒。在修复“小家庭”关系过程中,明确指出其妻子的缺点和不足,从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的角度出发,讲清她对丈夫、对孩子、对父母的严重伤害,促其清醒,转变认知。经过民警长达半个月的耐心细致劝说,起初尖锐的亲情矛盾逐渐变得缓和下来。

(3)搭建平台,修复亲情。民警准确把握时机,征得赵某同意,戒毒康复中心把他父母、妹妹以及妻儿一同约来,民警向他们讲述了赵某的感情纠结、内心变化、吸毒原因及立志戒毒的变化历程,逐渐引起了家人的共鸣。同时,医护管理人员为赵某一家人精心安排了一次“亲情聚餐”,大家边吃边聊,赵某的心灵终于被亲情融合的暖流强烈震撼,积压在心头的厚重阴云瞬间化为乌有,一家人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

3.对症治疗,多措并举戒断毒瘾

在康复期间,医护管理人员主要对他实施“五疗”戒毒康复措施。

(1)药物治疗。《自愿戒毒协议书》签订后,自戒康复中心医生详细了解基本情况,制订《个体治疗方案》,使用国家特控药物(如美沙酮口服液、丁丙喏啡舌下片等),采用替代递减疗法治疗,详细说明递减的科学性和配合服药治疗的重要作用。建立《自愿戒毒患者医疗档案》,根据他戒断症状,辅助中药调理,补充能量、促进排毒,改善戒断症状,密切关注其服药后的症状和效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建立《自愿戒毒患者护理档案》,详实记载护理服务情况,确保安全顺利摆脱生理毒瘾。

(2)膳食营养。针对他急性脱毒期前三四天厌食、乏力和患有便秘等不适症状,工作人员为他定制了个性化营养饮食。一方面,为他精心制作韭菜、芹菜、菠菜等可口菜,发放新鲜水果,促进肠蠕动,利于缓解便秘。另一方面,适量增加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促进体能恢复,使他快速适应自戒生活。

(3)辅助理疗。戒毒康复中心理疗室每天开放,医护管理人员定期组织他采用温玉保健床、按摩椅、足浴盆、HY—D02型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韩氏脱毒仪、气血循环机等健身器械进行辅助治疗,帮助他逐步摆脱对药品的依赖。

(4)心理矫治。心理咨询师针对赵某的焦虑、压抑心理问题,制定《自愿戒毒患者心理矫治方案》,每周进行一次心理疏导,让其倾诉,缓解不良情绪。与其讨论在家庭中的角色,让其明白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强化戒毒动机。开展防复吸训练,引导掌握拒毒技巧,主动脱离原有的“朋友圈”,开展角色扮演训练,提高应对高危情境的能力。

(5)康复训练。针对他身体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医护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体能训练,借助跑步机、不倒翁沙袋、腹肌板、动感单车、骑马机和805—A电针仪等器械,开展康复训练或理疗。定期组织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比赛,增强体质,培养团队精神和配合协作能力。同时,开展适应性劳动锻炼,引导其到康复体验区力所能及参加种瓜种菜、养鸡养鸭、修剪花木。经过一段时间,赵某的身体机能得到有效恢复。

4.发挥优势,衔接帮扶促进保持操守

(1)协调安置就业。在赵某自愿戒毒协议期满前,充分利用戒毒康复场所设立的所内就业基地优势,先行动员其在所内参加过渡性就业安置,在回归社会前将其纳入“中途岛”“缓冲区”继续戒毒康复,选择性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工作,按规定发放劳动报酬,巩固戒断成果,帮助赵某规划未来生活,防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2)定期开展回访。回归社会后,在每月利用后续照管热线电话回访的基础上,每季度开展一次实地回访,做到见人、见事、见亲属、见社区人员,了解赵某在外期间操守保持情况。开展法律法规和禁毒警示教育,宣讲保持操守技巧,遇到问题积极寻求帮助。同时,积极协调人社、民政、公安、社区等解决他在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困难,让赵某时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帮助他、监督他。

(3)参与禁毒宣传。积极动员赵某成为禁毒志愿者,定期参加公益性禁毒宣传活动,促使其主动辨识毒品种类,自愿宣讲毒品危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定期邀请赵某回所,用自己的戒毒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向其他自愿戒毒人员讲述戒毒的艰辛历程,戒断毒瘾保持操守的心得体会,在坚定自身戒毒信念的同时,帮助更多的人摆脱毒害,不断端正“三观”,体现人生价值。

(4)开展心理帮扶。充分发挥场所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优势,与赵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随时保持沟通倾听顺畅。安排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教授其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技巧,缓解焦虑情绪,合理释放压力。同时,针对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合理宣泄和转移的实用建议,必要时开展心理咨询或引导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确保赵某在心理上处于稳定状态,不断巩固和保持操守。

(二)实施效果

自愿戒毒协议期满后,在多次的回访中,民警持续与赵某及其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温暖的家庭给了赵某无穷的戒毒力量,夫妻二人经营的小超市生意兴隆,各方有效的后续照管帮扶让他克制坚决不再吸第一口,戒断操守已保持五年有余。

【案例思考】

一要开门戒毒,筑牢无毒环境“防火墙”。吸毒人员自身想要戒毒首先必须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戒毒康复场所就是最佳选择之一。戒毒康复场所一般远离繁华闹市,环境宜人、设施设备齐全,在专业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对症治疗和严格管理下,才能确保康复治疗全过程无干扰实施。另外,戒毒康复场所一般设有所内企业,有利于自愿戒毒人员参加过渡性安置就业,可以巩固戒断成果,帮助他们安全渡过戒断反复危险期,为回归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把握特点,锚定分类戒治“靶向点”。从康复治疗对象的性质来看,自愿戒毒人员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具有较大区别。自愿戒毒人员管理是在医疗机构监督下的协议管理,更加突出病人身份。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分类戒治,精准掌握个体差异,针对家庭长期溺爱、亲情关系破裂、自身罹患疾病以及出于好奇寻求刺激等诸多吸毒诱因,要因人而异研究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三要及早介入,注入干预阻断“清醒剂”。在戒毒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多数自愿戒毒人员从自身来讲,都具有较强的戒毒意愿,特别是针对初吸、偶吸的戒毒人员,要抓住“未病、初病”的关键窗口期,尽早采取提前介入和干预阻断措施,动员其到医疗机构或戒毒康复场所接受康复治疗,有利于毒瘾戒断后操守的持续保持。

四要齐抓共管,打通保持操守“隔心墙”。禁毒戒毒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社会工程,仅靠强制隔离戒毒所或戒毒康复所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各地禁毒办的牵头下,统筹协调公安、卫健、民政、人社、司法行政、街道办(社区或村镇)以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等综合力量,才能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戒毒格局,积极营造“不敢吸、不准吸、不能吸、不想吸”的氛围,打通戒毒人员操守保持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禁毒戒毒工作高质量发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