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创新“碎片式”教育方法帮助戒毒人员重塑自我的案例

创新“碎片式”教育方法帮助戒毒人员重塑自我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当今社会,毒品滥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顽疾,不仅侵蚀着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构成了复杂而紧迫的社会治理挑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戒毒所作为重塑生命、挽回失足者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帮助深受毒品侵害的个体重获新生,顺利回归并贡献于社会。

本案例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教育手段的创新,尤其是“碎片式”教育策略的有效运用,促进戒毒人员戒治态度转变与行为养成的实践路径。本案例聚焦戒毒人员付某的转变历程,旨在深度剖析和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戒治经验。通过对付某个体特征的深入分析,民警创新“碎片式”教育介入方法,即针对戒毒人员差异化特点,利用个别谈话、沟通交流等形式,从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各异、心理性格不同等掌握关键信息,通过谈话积累,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激发戒毒积极性,增强戒毒信念。这种方法区别于传统单一的说教模式,更加注重教育谈话的灵活多样,从中发现其思想动态、情感需求和潜在动机,从心理疏导、生活关怀、亲情联结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制定教育矫治方案。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付某,女性,58岁,因长期吸食冰毒而接受为期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该员在社会上属无固定职业、无稳定收入、无固定居所人员,长期面临着生存的巨大挑战,接触人员复杂,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较深。刚入所时,她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态度消极,抗拒管理,情绪波动大,常常以年迈体弱为由逃避戒治教育活动,其行为严重影响了大队的戒治秩序。

(二)问题与需求分析

问题分析:

1、付某对戒治生活阻抗情绪大,传统的个别谈话方式效果不佳;

2、付某因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所养成的认知偏差与行为习性难于通过一般的矫治方式矫正;

3、付某防御心理重,不善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我诉求,习惯于将真实意图隐藏在行为与语言之后。

需求分析:

1.策略运用。采用“碎片式”教育策略,在多次非正式的“聊天”中,捕捉信息碎片,通过“信息拼图”,逐渐还原该员生活背景及情感诉求。

2.“语言碎片”。在戒治生活中,付某同寝戒毒人员大多都有家庭亲情联系。该员对同戒的亲情电话、信件、探访等活动有较大的联动反应。每当寝室同戒探访回到寝室分享家人鼓励的话语时,付某经常出现不友好言语,比如:“谁没有个家啊,神气什么!”“天天吃小零食,谁还没吃过啊!也不知道省省”“哟,又让家里来看你了啊,戒奶了吗”。

3.“文字碎片”。源于性格和表达习惯等问题,部分戒毒人员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会下意识的紧张或隐藏自己,周记这种更加具有私密性的文字记载方式,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又一个重要载体。付某在一篇周记中这样写道:“我梦中的家越来越模糊,模糊到只有一个瘦弱的男人站在门前期盼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弟弟,但我不知道他等的是谁。”这篇周记夹杂在“天气记录”和“手动报时”的周记中,显得尤其不同。

4.信息处理。整合“语言碎片”与“文字碎片”信息,通过“拼图”,还原出一个重要信息:付某的家庭曾有五口人,现今仅剩她与弟弟,长期的毒品滥用使得姐弟间的情感纽带几近断裂。结合其对于“家、家人”话题的敏感,更高频率的表现出回避或激惹的态度。能窥见其心理一二:她因羞愧和恐惧,迟迟不敢主动与外界包括弟弟重建联系,那篇关于“家、家人”的周记,真实表现出她对家庭的渴望与迷茫,也是她在发出求助讯号。恢复家庭连接,获得家人支持是该员内心迫切的需求。

(三)方案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民警认为,可以从恢复家庭关系切入,提振该员戒治动机,通过“碎片式”信息植入,不断强化赋能,提升该员戒治动能,推动该员实现自我觉醒与自我转变。

1.根植家庭观念,唤醒亲情支持。通过周记批阅,搭建沟通渠道,借助批语以“我与家”为核心,不断植入新的家庭观念认知,在唤醒和增强其对家庭的依恋关系中,逐步导向戒毒新生。

2.利用问候语言,搭建沟通桥梁。在平时的管教中不着痕迹的用零星的语言去温暖付某。当付某在食堂就餐时问一句午饭吃好没有?付某发药时询问一声“快好了吗?”在付某参加教育活动时给予一定的小肯定。 

3.落实关心关爱,注重个人能力培养。鉴于付某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特别注重在生活细节上给予她关心与帮助,如鼓励她参与劳动康复,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通过奖励或集体帮扶的方式解决生活基础用品难题,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设立目标任务,促进自我增能。设定阶梯式小目标,每达成一项就给予正面反馈。这一过程中,“语言碎片”被巧妙融入日常的鼓励和肯定中,如“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继续保持”等,逐步累积成她戒治成功的基石。

5.关注重点时段,提供心理疏导。关键节点的特殊关注,在夜间巡查、节假日、亲情联系等关键时刻,给予付某特别的关注和心理支持,确保她在情绪波动期能够得到及时的安抚和引导。通过这些细碎的“碎片”,传递出持续的关怀与信任,促使她更加坚定地迈向完全戒毒的目标。

(四)方案效果

民警通过“碎片式”教育逐渐浸润该员干涸已久的内心,促进该员对民警产生信任感。经过内心挣扎后,付某鼓起勇气找到民警,提出想与家人破镜重圆的诉求。民警主动与付某的弟弟及相关部门沟通,搭建亲情桥梁,安排定期的亲情通话和书信往来,为付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社会支持环境。在此过程中,不断通过“信息碎片”传递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正面信息,让她感受到外界并未放弃,而是满怀期待地等待她的转变。

民警的碎片式“信息植入”使付某脱去坚硬的外壳,在与同戒相处上性格逐渐开朗了起来。新下队戒毒人员出现环境不适应,对民警管理的抗拒,付某都会积极主动以自身的经历去开导对方。付某的行动得到了民警的认可,在戒毒人员年终戒治评比中荣获“进步之星”称号。

付某的转变不仅表现在她对外在环境态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在心理的重建。从对周围的人与环境的排斥到开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摆脱毒品的控制,重拾起对未来的希望。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碎片式”教育在戒毒工作中的独特价值,它如同细水长流,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戒毒人员的心田,助力她们在戒治之路上坚定前行。

【案例思考】

(一)个性化戒治与“碎片式”教育相互融合

将个性化戒治策略与“碎片式”理念紧密结合,通过日常交流中的细微言语,如简短的鼓励、适时的认可,逐步构建起与戒毒人员之间信任的桥梁。

(二)个性分析与“碎片式”教育相互辅助

1.身体-情感的细腻关怀。在了解戒毒人员身体状况(如年龄、健康挑战)的同时,通过日常对话中的关心询问,捕捉其情感波动,如对家庭的思念,进而通过这些细微的信息,设计出符合其情感需求的亲情联结计划。

2.思想转变的微妙触发。在思想教育中,利用“碎片”捕捉戒毒人员对法律意识薄弱的反思瞬间,通过正面反馈和法律知识的点滴灌输,逐渐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从内心深处萌生悔改之意。

3.社会支持的细致编织。在谈及社会和家庭支持时通过“碎片”发现戒毒人员对家庭联系的渴望,从而精准引入家庭和社会资源,使支持体系的构建更加贴心、有效。

(三)“碎片式”教育策略的运用效果

1.作为一种细腻而有力的沟通策略,能在避免过激性反应的情况下,深入了解戒毒人员的深层需求,为制定个性化戒治方案提供关键信息。

2.根据不同情境(如情绪低落、节日思念等),灵活运用“碎片”进行适时的情绪调节和激励,增强其心理韧性。

3.通过持续收集和分析“碎片”,整合成对戒治目标的明确指导,帮助戒毒人员逐步实现从认识到行动的转化。

4.通过深入分析,“碎片式”教育不仅与戒毒人员建立信任的桥梁,还是深度挖掘其个性化需求、帮助态度转变与行为养成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教育矫治攻心治本的作用。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