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帮助戒毒人员增强回归社会信心的案例

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帮助戒毒人员增强回归社会信心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认知重构技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贝克和梅肯鲍姆共同提出的,是从认知疗法中衍生出的一种技术。认知重构认为非理性想法和认知缺陷会引起人们的自我挫败感,非理性想法是可以改变的。通过认知重构,来访者将养成用积极想法和行动替代消极想法的习惯,进而发生改变。

来访者:戒毒人员王某,男,未婚,无业,高中文化,40岁。王某出生于县城城乡接合部处。年轻时以打散工为生,在网吧结识不良朋友,在朋友影响下,尝试吸食麻果,沾染上毒品。王某父母年迈多病,经济状况较差,多次劝说无用后,对王某逐渐丧失信心。王某被强制隔离戒毒后,父母很少和王某联系。王某前段时间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冲突,事情结束后仍然不能释怀,又面临即将出所、重归社会,王某经常感到焦虑、恐惧,睡眠受到影响,食欲不振。这种不良状态持续一个月后,王某主动申请心理咨询,想改变现状。

【案例基本情况】

一、资料收集

(一)来访者主诉

王某表示之前宿舍打扫卫生时,他和张某都在拖地,他不小心撞到张某,当时他对张某道歉了,但张某仍然不依不饶,对他进行推搡,并骂他“没长眼吗?窝囊废,你能干成啥事?”两人将要发生肢体冲突时,被值班民警及时分开,并进行批评教育。虽然身体没有受伤,但对于张某的辱骂,王某非常难受,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回归社会了,没有工作,也没有结婚,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越想越焦虑、生气,时间长了影响了睡眠和食欲。对于回归社会后的生活感到害怕,害怕自己像张某说的那样,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担心。

(二)心理测试情况

通过心理测评软件对王某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量表为SCL-90。测试结果显示,总分174分,其中焦虑因子2.1分,敌对2.3分,进一步筛查SAS测试,总分62分,中度焦虑。王某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中度症状。

(三)民警反映

王某自入所来,曾经有几次与人吵架,但从未发生过打架行为。王某自从与张某发生冲突后,精神状态一直很差,经常唉声叹气,习艺劳动中经常发呆,民警多次谈心教育,效果不佳,发生冲突这件事对王某的影响很大。

二、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问题评估

根据初始访谈收集的资料、心理测试情况、民警反映情况,王某的情况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根据以下判断:

1.王某现状是由现实人际冲突引发的,有明显诱因,具有偶发性,符合现实情境。

2.反应时间持续一个月,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未能完全自我化解。

3.王某的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没有明显泛化,积极求助。

4.虽然习艺劳动出现了效率降低现象,但其他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

(二)制定咨询方案

结合初始访谈的情况,本着友善,平等的原则,经过咨询师和王某共同商定,制定如下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①改善焦虑、愤怒的情绪状态,提高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②引导修正王某对冲突事件的认识,促使问题解决。

长远目标:帮助来访者提高自我接纳水平,增强回归社会的信心,完善人格。

2.主要咨询方法

主要使用认知重构七步疗法:①收集来访者的背景信息,了解来访者处理问题的方式,需要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处理方式,进行对比。②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的特点。③帮助来访者审视自己的理性思考过程,了解来访者的思维对其幸福感的影响。④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进行评估,思考他人的思维模式特点。⑤帮助来访者学习如何改变自己的内在想法。⑥再次审视理性思考过程,探究对来访者重要的个人信息,调整不合理目标,使得来访者的目标相对合理,能够实现。⑦将思考中断,咨询作业和放松相结合,直到来访者形成合理的逻辑模式。

三、咨询过程

(一)第一及第二次咨询

咨询目标:了解王某的成长经历,问题现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形成评估。通过倾听、共情等给予心理支持,认识现有的思维方式。

咨询过程:

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王某的成长经历,目前的心理困惑。通过倾听、澄清技术,发现王某对于张某当时所说的“窝囊废”很介意,对上次的冲突仍没有完全释怀,很生气,不仅是生张某的气,主要是怪自己,生自己的气。王某觉得“我很没用,是一个失败的人。如果是别人,张某肯定不敢惹,还是自己太懦弱了”。

咨询师对于王某的消极情绪进行共情,愿意与王某一起探索、改变。咨询师向王某介绍认知重构技术,在王某倾诉过程中,发现其思维偏极端化,存在消极思维和自我挫败的想法。

效果评估:

经过咨询,初步评估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发现王某存在一些非理性想法(“我是一个失败的人”),不合理认知(“我要是很厉害,没有人会欺负我”),需要继续咨询进行调整。

咨询作业:

对这次和张某的冲突事件进行思考,用慢镜头想象当时的冲突场景,冲突背后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感受是什么,情绪状态如何,并真实地记录下来。

(二)第三、四次咨询

咨询目标:评估上次咨询效果,结合咨询作业评估来访者的思维特点和模式,帮助来访者学习改变自己的内在想法和预期。

咨询过程:来访者向咨询师表示,对吵架时自己的想法了解得更清晰了,对自己的认识加深了,发现自己特别不能接受别人的否定。王某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认知,比如:“我必须要有价值”,“活着必须要有价值”。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审视来访者思考的过程,了解他的思维方式,通过夸大非理性想法,帮助来访者看清楚自己的认知特点。引导来访者改变对自己的极端认知(“我是个废物,回到社会上也没人要”),改变内在想法。

咨询片段:

咨询师:我看你今天带了几张纸过来。

来访者:对,这上面写的你上次给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把想法详细地写下来了。我当时跟张某吵架时候,感觉血都冲到了脑门上,当时特别生气,很想打死他。我不想控制自己,他凭什么那样说我?凭什么说我是窝囊废?

咨询师:我需要更好地了解你说的“生气”的程度,他当时说的话让你有多生气呢?用1-10来给你的生气打分,1代表轻微生气,10代表?

来访者:代表我想把他杀了!

咨询师:好,10代表你气得想杀人。

来访者:对,我气得想杀人。

咨询师:好的,我知道了。另外,(停顿)想想张某说的话和行为,如果还是1—10分,1代表他不是故意的,一时冲动,10代表他是故意伤害你。

来访者:我还是打10分

咨询师:嗯,你认为他对你做了很糟糕的事情,在故意伤害你。

接下来,咨询师将使用“爬坡”技术,这个技术有助于了解来访者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核心想法。

咨询师:我知道,你上周很努力地想控制自己,认真完成了作业。我们先讨论最让你生气的吵架。现在,请你想一下你们吵架的时候,他说你是窝囊废,你想杀了他,对吗?

来访者:对,我特别生气,我想杀了他。

咨询师:他说你是窝囊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来访者:意味着我之前说的话没有用。

咨询师:你之前说的什么话没有用?

来访者:我之前跟他道歉了,我不是故意撞他的。

咨询师:所以,你道歉之后,他没有原谅你,对吗?

来访者:对,他没有原谅我,他应该原谅我,不应该骂我。

咨询师:他应该原谅你?

来访者:(低头,沉默)好像也不是,他当时,也可以不原谅我。但是,他不应该骂我窝囊废。

咨询师:他不应该骂你窝囊废?

来访者:对,他不应该骂我,尤其是窝囊废。

咨询师:嗯,你提到了好几次“应该”这个词。

来访者:好像是,你要是不说,我都没感觉。我好像觉得他吵架时候,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来。

咨询师:嗯,好像你想让他按照你的要求,原谅你,不骂你。那他骂你窝囊废对你来说,代表什么?

来访者:窝囊废说明我是个废物啊,废物有啥价值?唉!那我还出去干啥?我在这毫无意义,我还活着干吗?

咨询师:他说你是窝囊废,让你觉得自己没有活着的价值,出去之后也没有意义?

来访者:对,没有价值太可怕了,没价值我还活着干什么,而且我害怕自己像他说的一样,啥都干不成,出去也是个废物。

咨询师:你很担心回到社会后,自己是个废物?

来访者:对,我很害怕,害怕自己出去之后没有用,没人要我,没地方去。唉!像我这样的人没有价值。

咨询师:出去之后如果没有价值对你来说很可怕,你很害怕,很焦虑之后的生活?

来访者:是的,我害怕别人看不起我,觉得我没价值,没有用。

咨询师:没有价值、没有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来访者:没有价值的人还活着干啥?死了算了。

咨询师:有价值的人才能活着?没有价值的人就不配活着?

来访者:(沉默很久)好像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活着。

咨询师:你好像觉得活着是有条件的,必须有价值才能活着?

来访者:好像是,活着是有条件的,要有价值。

咨询师:所以他骂你窝囊废,好像在你那里,变成了你没有价值,你不配活着。

来访者:对!当时,他说这句话好像等于让我去死,所以我特别生气。

咨询师:他当时说你是窝囊废,他是想让你死吗?

来访者:(沉默了很久)好像不是,他应该特别生气,但是不至于想让我死。是我觉得窝囊废就是没价值,不配活着。

咨询师:现在你再次想一下当时他说的话,让你有多生气,从1到10打分的话,你觉得是多少?

来访者:好像不像之前的10那么高了,可能有4,5分吧。

效果评估: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自身存在的非理性信念。认识到自己愤怒背后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自己的过激反应。

咨询作业:在自己情绪波动大时,思考情绪背后自己隐含的想法。及时的识别自己的情绪、行为,觉察自己是否存在过激反应。

(三)第五次咨询

咨询目标:帮助王某审视,觉察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特点,修正非理性信念,改变对自身和环境的看法。

咨询过程:通过让王某自我预测来帮助他识别自身存在的非理性信念,以及自我挫败的想法,一起讨论替代性方案,引导王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改变对自我的攻击和挫败。

效果评估:王某发现自己的信念有“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的特点,注意点从对外部的指责转向对自我内心的关注。

咨询作业:要求王某将自己愤怒的事情记录下来,主要包括自己的情绪状态、思维、行为、应对方法、问题解决方式、从中学到的经验。

(四)第六次咨询

咨询目标:对以往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进行告别处理,结束咨询。

咨询过程:王某表示,自己对情绪的识别、管理能力比之前变强了,更能接纳自己的情绪了,睡眠好转了。王某在生活中,和其他戒毒人员交往中,心态平和了很多,更加能理解自己和他人了,但有一点担心咨询结束后,再遇到其他的人际问题自己不一定能处理得特别好。咨询师对王某的改变进行回顾总结,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王某的担心进行解释和支持,鼓励王某尝试和自己的情绪平和相处,接纳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相信自己。

四、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评:失眠的次数少了,对打架事件有了新的认识,重要的是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和之前比,更了解自己了,更能接受自己了,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二)心理测评结果:咨询结束后求助者SCL-90量表结果显示,总分157分,其中焦虑因子1.9分,敌对1.8分。SAS再测总分39,心理测验结果显示王某症状减轻,咨询有效。

(三)咨询师评估:王某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了,对于冲突事件的认识重新调整,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得到修正,自我接纳程度提高。咨询过程比较顺利,咨询目标达成。

(四)民警反馈:王某最近的状态有所好转,能正常和其他戒毒人员相处交往,不再一味抵触排斥他人,能正常参加戒治训练。

【案例思考】

一、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常见的技术之一,它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并挑战负面、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替换为更合理和积极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帮助戒毒人员反思自己的思维,并挑战那些不合理、过于悲观或夸大的思维。因为戒毒人员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戒毒环境、家庭关系以及今后社会处境的问题干扰,往往会出现负面情绪或者是一个负面的自我评价。而这时就有必要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鼓励戒毒人员反思这个想法是否真的合理,并帮助戒毒人员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这个想法。

二、戒毒人员面临回归社会是戒毒戒治中看似细小、实则关键的一环,戒毒人员此时往往充满期待和担忧,心情复杂,极易产生情绪和思想上的波动。对于回归适应不良的戒毒人员应及时跟进,进行个性化咨询,帮助其减轻痛苦,改善适应不良,并减少对场所安全稳定的影响。

三、戒毒场所应当通过普及心理调适知识、抗挫折团体辅导训练、个体心理咨询等针对性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戒毒人员顺利渡过脱离场所、回归社会的震荡期,增强回归信心和心理弹性,更好的应对回归社会后的挑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