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毒成瘾戒毒人员钱某主动参与康复戒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钱某,男,1992年生,大专文化程度,吉林长春人,父母离异。于2012年开始吸食冰毒,2017年8月来到吉林省戒毒康复所进行戒治。来所之前,其母亲曾打过咨询电话。在电话里我们知道这是一位冰毒吸食者的母亲,她和我们讲述了钱某的吸毒历程。他和她的丈夫在钱某很小时候便离婚了,钱某跟着她生活,其丈夫每月固定时间给其钱某生活费用。这位母亲认为是离婚使钱某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因此对钱某较为溺爱,吃穿生活用品方面从来什么要求都满足,即使是一些过分的要求也都答应。也正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和生活条件较好,钱某的价值观混乱,责任感低。其在社会上认识了一群朋友,整天出入娱乐场所,不幸沾染毒品。这位母亲发现钱某吸毒后,也曾尝试过许多方法,如断了钱某零用钱,限制外出等等,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也没能使钱某戒掉毒瘾,反而导致了钱某对其母亲特别排斥,其母亲和钱某越来越难以沟通,只要和钱某说话,钱某便会大发脾气,摔门而出或者马上回到自己房间,这位母亲说着说着,便在电话里哭了起来,我所负责咨询的民警安抚好这位母亲的情绪后要来钱某联系方式,直接与其沟通,建议尽快来所治疗。经过与其几次主动沟通,钱某答应来我所接受自愿戒毒治疗。
几天后钱某及其父母来到了我所,签订戒毒康复协议,只见他瘦瘦高高的,脸色苍白,眼睛无神,整个人无精打采的,签订协议时问他问题,总是答非所问,这是典型的吸食冰毒后症状,她的母亲向我们尴尬地笑了笑。当问他是否有决心戒毒时,他回答:“我是为了我母亲,来这里尝试一下,之前我也戒过,但最后不还是这样。”虽然他自身的戒毒信念不是很坚定,但是我们认为可以以他的孝心为突破口帮助他戒毒。
办理好各项手续后对其进行了体质监测,心理测量等等,体质测量除形态一项较为标准外,其他各项指标未能达标,并且一套体质监测下来已是全身是汗。心理测量同样评分也较低,测量时对着电脑时而思索时而露出无奈。测量后根据测量结果并结合其吸毒史、成瘾情况、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戒治方案。
【案例基本情况】
前10日的照管,住所前几日同其他戒毒康复人员一样出现了戒断反应。前4天表现为嗜睡,吃饭、喝水完全由家属准备妥当,给他端到宿舍等他吃,每天要睡很久,醒来后不爱说话,有人和他说话也要反应一会才会回答。经常是说几句话便回到宿舍,钱某的这种状态据我观察是因为戒断反应和刚刚进入新的环境不适应所导致,于是指导民警每天抓住他睡醒的时间找他谈心,和他讲冰毒的典型症状,对他现在的症状加以分析,鼓励他这几天难受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这段时间身体上的瘾,基本就能消除,并告诉他可以尝试去我所的医疗中心做医疗仪器的治疗。经过几天的治疗和休息,睡眠状况得到改善,白天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精神开始慢慢恢复。随之而来的还有钱某的心思活了起来,总想找理由请假,白天不去上课,晚上和他的母亲争吵。
在正式的戒治期间,我们首先通过教育矫治使他对毒品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毒品对社会,家庭,自身的伤害,使他思想和心理上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来协助成功戒掉毒瘾。
在和他母亲的交流中,我得知钱某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对音乐旋律很是敏感,在中学时,还曾学习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在学校的音乐节上还表演过不少节目。考虑到在心理测量中钱某的各项指标都偏低,心理问题需要及时治疗,于是指导民警决定带他去做音乐治疗。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深具潜力的治疗工具,它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感,使一个人得到对“美”的满足感,能诱发一个人的活动力,使一个人感到自我满足,促进一个人统合运动机能,帮助宣泄内在的情绪等等。每天定时使用音乐放松椅,利用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来引起心理上的反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钱某的情绪,激发感情,振奋精神,同时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一开始做音乐理疗时,他有些烦躁不安恐惧,渐渐地他就适应了,变得安静下来。
指导民警细致地观察他的反应发现他坐在音乐放松椅上时,手指会在腿上小幅度的敲打着节拍,于是突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不是爱弹钢琴吗?虽然后来由于毒品的侵袭再也没弹过,那现在为什么不重新开始呢?和他母亲商量过后,将他家里那台多年未使用的小型钢琴搬了过来,刚开始,由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也无法集中,他拒绝弹琴,后来经过几次的音乐治疗,心理问题逐渐好转,他也重新拾起对音乐的兴趣,在漫长、煎熬的戒毒日子里,一得空,他便开始弹奏,所里有钢琴基础的民警也来教他,后来,美妙的琴声飞扬,引得其他人纷纷前来聆听,在赞扬声中,钱某逐渐找到了信心和希望,他的失眠,焦虑逐渐得到改善,注意力也集中不少,由刚开始的叹息不断渐渐变得活泼开朗。
除了音乐治疗,还采取了技疗的方法。通过带领钱某和其他的康复人员一起去户外参加义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他显得有些羞涩拘谨,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干活,不与身边人交流,我见状,便安排他去将横在地上乱七八糟的桌椅摆放整齐,这些桌椅都是联排,宽大无比,即使他的身体正在逐步恢复,一个人也无法搬动。终于,他鼓起勇气去和身边人商量,共同来摆放桌椅。看着这个刚入所时,瘦瘦高高,脸色苍白,沉默寡言,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小伙儿,现在正边挥洒着汗水边微笑着和旁人一起劳动,这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年轻人步入正轨的必经之路。
参加完劳动之后,还要学习手工制作。钱某学着用木头雕刻了一只鸽子,做完理疗之后,他便沉浸在自己的雕刻世界,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能使他暂且忘记毒瘾的折磨。后来将他的作品拿到所里手工制作展览会进行参展,还获得了最佳作品奖。他说从小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他不仅没有报答还在最好的年纪染上了毒瘾,将母亲带入了痛苦的深渊,他要将这只鸽子送给母亲,告诉她自己一定要彻底戒毒,重新生活。
转眼钱某已经住所六个月了,进入到后续管控期,可以请长假回家工作、生活,只需定期接受尿检就可以了。在将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并没有表现出那种将要可以回归社会的喜悦,而是显得有些担忧,对此让指导民警感到有些疑惑,在和他谈话中知道,由于他住所治疗了6个月,已虽然经适应了康复生活,但是不知道回去后如何重新面对亲人、朋友,面对社会。
得知那个月末刚好是钱某的生日,为了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怀和不离不弃,放下心中的芥蒂,重新融入家庭,社会,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从而更加坚定后期彻底戒毒的决心,我所决定号召他的家人为他举行一次较隆重的生日会。我找到他的母亲,将我们的意愿告诉她,母亲很赞同,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马上就开始筹备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钱某时,他有些拒绝,他说因为他这些年犯的错,他的亲朋好友早就对他失望透顶,是不会来帮他庆生的,他也充满愧疚,无颜面对他们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你要相信所有的人比你想象的更加爱你。他半信半疑的点了点头。生日会当天,我和几位主要负责帮助钱某的同事,还有所内和他互帮互助对抗毒瘾的“战友”也都到达现场。母亲布置的很精心,房内墙壁上贴满了钱某从小到大的各种照片,钱某的爷爷奶奶,舅,姨,兄弟姐妹还有曾经学校里的朋友都早早的来到了现场,为他带来各种精心制作的礼物,卡片祝福。我告诉站在我身边的钱某,你要将这种内心的愧疚化作你戒毒道路上的驱动力和精神寄托,他们不会放弃你的,他们都相信你能够战胜毒魔,重新开始人生的新篇章。他点点头,看着全场这么多亲人给他竖大拇指鼓励他,他数次流下幸福与感动的泪水。得到了心理上的抚慰,情感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支持,钱某戒毒意识越发坚定,从刚开始的消极被动到现在的积极主动,他在戒毒的路上走地越来越顺畅。
转眼到了钱某的离所时间,他和他的母亲又来到康复所,这一次他们是带着笑容来的。签订离所协议后,中心组织欢送会,欢送会上钱某拿出了一面锦旗献给吉林省戒毒康复所,并说道:“今天虽然我正式的离开了这里,但是我会永远记得这里,是这里的民警拯救了我,以前的我浑浑噩噩,被毒魔所诱惑,不能控制自己,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直到来这里戒毒,我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的,我想要就是一个肯定的眼光,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一份亲情。谢谢民警们帮助和关爱,如果不是你们的帮助,真的不敢想象自己会是什么样。回归社会后我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我也会积极向社会宣传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也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人戒毒。”
【案例思考】
经过这段时间的戒治生活,钱某的改变很大。家庭方面:与其母亲生活和谐,能够主动交流,很少回避或争吵;身体方面:身体机能逐渐恢复,能够进行轻度体育锻炼;心理方面:变得乐观开朗,喜欢与人交流,情绪稳定。钱某有了这样改变,一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戒毒康复人员的需要制定针对性方案,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二是取得戒毒康复人员及家属的信任,使他们知道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好,便于管理和提高戒治效果。三是激发戒毒人员本身的戒毒决心和意志,戒毒人员本人戒断意识强烈,对毒品认识深刻,对家庭存有负罪感的往往戒毒能更加彻底。
同时我们的工作也有许多不足: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动态掌握不够及时,有时沟通不到关键点上,沟通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家人朋友对他戒治的作用。所以,以后的工作中要与戒毒康复人员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进行干预。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同时发挥其家人、朋友对戒毒康复人员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