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帮助后续照管对象李某重新融入社会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面对社会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采用科学方法,通过社会服务,协助个人、家庭、组织、社区和社会等各种客体实现自我发展和全面增值,提高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一种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机关的职能作用,全面落实“一体两翼”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国家毒品治理体系,服务禁毒戒毒工作大局,推动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工作有序发展,本案例基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融入社会化延伸工作体系,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工作人员以社工身份通过社会心理需求评估、社会资源分析、强化戒断意识、家庭结构治疗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方法,切实帮助后续照管人员李某克服困难迎接新生,重新融入社会。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后续照管对象李某,男,33岁,已婚,目前无职业。曾因偷盗入狱一次,强制隔离戒毒一次,目前为在册后续照管对象。从小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对其吸毒情况不知情联系也很少,父亲从小也不太管教。经济来源主要靠妻子做小生意,两夫妻有车代步,也有房屋居住。
2023年6月,李某到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工作办公室签订后续照管协议,并同意社会化延伸工作人员以社工身份对其开展社工服务。据李某自述,他初次于2014年6月左右从事KTV销售时与客人吸食小麻被检出阳性,行政拘留一次, 2015年3月再次吸食被公安机关尿检阳性,定义吸毒成瘾责令社区戒毒。2017年因偷盗被判8个月,出狱后一两年因为恋爱结婚未吸食。2021年因与妻子长期产生矛盾困扰而再次吸食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建档之初李某就显现出积极的戒断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并表示之前接触毒品也是之前在工作中因为好奇心和无法拒绝客人而尝试的,特别现在妻子刚刚怀孕,以后也不想再碰毒品,只是感觉自己解除强戒后一直无法融入社会。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心理需求评估
戒毒人员回到社会后,面临着基本生存、心理情绪、家庭关系、就业、社会交往、毒友引诱与毒品诱惑等多种问题。据社工与李某多次访谈了解到李某现在与之前的圈内朋友已经没有往来,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也一直没找到工作,所以现在李某也没有建立新的交往密切的朋友圈,李某的主要社会关系还是家庭关系,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的社会交往,也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李某曾表示过他想找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以此来恢复自己的正常的社会交往,也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妻子不太支持,认为李某只用照顾好有孕在身的自己,并且女方家还有包租收入,完全能够支撑整个家庭的基本开销,所以不希望李某外出工作。李某目前的社会心理需求是需要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并且担心单靠妻子养家会被贴上“媳妇包养”、“吃软饭”等标签,想要主动担负起家庭责任,在协调好家庭关系的同时以独立的“个人”为基准建立自我意识,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
其次李某也提出想有自己的一点空间,并且发展一些属于自己的兴趣,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是李某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对于李某来说基本生活可以保障,据社工观察,其妻子收入足够满足家庭开支,并且两人有车代步,经济水平中等。所以李某急需要满足的是人的发展性需求,能够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资源分析
1、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从社会支持来源角度来看,李某的家庭支持对于他的戒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个案进行过程中李某妻子每次都陪同进行尿检,也鼓励李某积极的与社工交流互动,督促李某保持操守。并且妻子的怀孕给了他很大的心理支持和鼓励,点燃了李某对于新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家庭的鼓励与支持是李某戒断的巨大动力,也是李某面对新生活的勇气源泉。充分利用家庭的情感支持和行为支持可以强化李某的戒断动机,舒缓李某在戒断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2、自身的“价值”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是尊重和肯定人的价值,发现人有改变的可能性,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根据社工的了解,李某有极强的戒断意识,表示以前在娱乐场所工作又有好奇心才接触了毒品,一直以来也非常后悔。现在有了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戒断决心不断加强,也非常愿意与社工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也希望能在社工的帮助下彻底摆脱毒品走向新的生活。并且李某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不单单能告别毒品的控制,也期盼着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在家庭角色之外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的社会公共角色。看到李某的期待和积极健康的意识,我们相信李某能够彻底改变和获得健康生活。
三、服务计划
(一)理论依据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涉及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包含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执行不同功能。家庭界限维系子系统自主性,决定家庭结构。在李某的案例中,社工注意到李某与其妻子间界限模糊,过度支持导致李某苦恼。
2.强化动机理论:强化理论旨在通过正强化(增加良性刺激)或负强化(减少不良刺激)来增加特定行为的出现概率。社工计划利用此理论来强化李某的戒断意识,提高其戒断行为的可能性。
社工基于家庭结构理论和强化动机理论,旨在调整李某家庭子系统间的界限,并强化其戒断动机,以帮助他重新融入社会。
(二)服务策略
根据李某的实际情况,社工具体想采用三个步骤的服务策略。意在帮助李某重新融入社会重建自己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在戒断的同时明确自我认知,以自立的形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第一步,与李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建立开放良好的专业关系,初步评估李某的需求和资源,并且深入了解李某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李某在结案之初态度良好,戒断意识强烈,虽然对于执行时间有异议,但经过社工的解释李某也表示能够明白和配合。在个案过程中社工发现李某的有些需求的满足需要其家庭成员的充分配合,所以社工把服务对象扩大到了李某家庭成员,去李某妻子也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
第二步,和李某一起明确李某需求,制定大致的服务计划。服务目标是基于李某自己提出的需求的,社工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和参与的人,帮助李某理清自己的需求,也要用适合李某和李某接受的方式进行服务,这些都应该与李某一起确定。根据和李某多次深入谈话,社工和李某已经基本明确李某的需求,第一是想要摆脱毒品的控制,想要通过社工的帮助与监督不断强化自己的戒断意识和行为,拥有一个健康的新生活。第二是想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以独立的个体融入社会。
第三步,和李某一起明确自己的支持网络和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帮助李某自我实现需求。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保持与李某妻子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李某调整家庭沟通方式,明晰家庭子系统界限,通过家庭结构和氛围的调整促进李某个人及家庭的发展。在个案过程中李某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困难,社工在此期间要保持对于李某的心理疏导和支持,鼓励李某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克服困难,作为李某戒断和重新融入社会过程中的协力同行者。
(三)具体服务手段
1、强化戒断意识
正强化策略:社工利用李某的积极心态,结合其妻子怀孕这一重要时刻,作为正强化手段。在谈话中,社工不仅强调妻子怀孕对于家庭的意义,更通过展望未来孩子的成长,唤醒李某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担当。此外,社工还分享关于戒断成功者的案例,让李某看到戒断后的光明前景,增强其对未来的期盼和勇气。
负强化策略:社工引导李某认识到毒品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帮助李某认清毒品问题的严重性。同时,社工与李某共同制定戒断计划和时间表,并在执行过程中监督李某的进度,减少李某与毒品的接触机会,从而减少毒品带来的负面刺激,增加李某成功戒断的可能性。
2、家庭结构治疗方法
了解家庭关系:社工首先深入了解李某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的沟通方式、权力结构等。通过观察和交流,社工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基础。
观察相处模式:在访谈过程中,社工特别关注李某与妻子的相处模式,包括他们如何处理矛盾、分享喜悦等。这些观察有助于社工识别家庭中的不健康互动模式,为后续的家庭结构治疗提供指导。
设定家庭任务:社工根据家庭情况,制定具体的家庭任务。这些任务旨在帮助家庭成员改善沟通方式、调整权力结构等。例如,社工可能会安排李某与妻子共同参与某些活动,如家庭聚会、外出旅行等,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跟踪任务进展:社工定期对家庭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任务内容和目标。通过这一过程,社工能够逐步改善家庭结构,消解李某的压力,改善其生活状态。同时,社工也会根据李某的反馈和需求,对服务手段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
社工通过综合运用强化戒断意识和家庭结构治疗方法等具体服务手段,为李某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这些手段不仅有助于李某成功戒断毒品,还能够促进李某及其家庭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四)评估
1、过程评估:
(1)根据服务计划,能够按计划阶段推进服务工作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工严格按照既定的服务计划逐步推进各项工作。这包括与李某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其需求和资源、制定详细的服务策略等。每一项工作都紧扣计划的时间节点和预期目标,确保了服务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2)每月的谈话帮扶工作能按月工作计划进行
社工在每月的固定时间段内,都会与李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谈话帮扶工作。这些谈话不仅关注李某的戒断情况,还涉及他的心理状态、家庭关系以及社交活动等方面的内容。社工通过倾听和理解,为李某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建议,帮助他逐步改善生活状态。
2、成效评估:
(1)保持操守
在社工的持续观察和李某自己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李某在戒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能够主动抵制毒品的诱惑,坚持遵守戒断协议,未出现复吸现象。这一成果证明了社工在戒断动机强化方面的服务策略是有效的。
(2)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李某在服务过程中逐渐建立了积极的自我认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愿意为实现自我提升而付出努力。他主动与社工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希望能在社工的帮助下彻底摆脱毒品的控制,重新融入社会。
(3)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社工通过家庭结构治疗等方法,帮助李某改善了家庭互动模式,减轻了家庭对他的负面影响。同时,社工还积极为李某搭建社交平台,引导他主动与同龄人建立联系,参与社区活动。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李某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能够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4)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在社工的帮助下,李某逐渐摆脱了原有的不良社交圈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社交圈。这个社交圈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他们互相支持、鼓励彼此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新社交圈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李某的日常生活,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支持。
(5)能够自立自强的找到工作
社工与李某共同制定了职业规划,并为他提供了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通过不懈努力和社工的协助,李某成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实现了自立自强的目标。这份工作的获得不仅提高了李某的经济收入,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
【案例思考】
在结案之时社工常常会有自己对于李某的需求的一些主观判断,特别服务对象较为特殊时。但是在服务中我们会发现,往往戒断是一个综合性目标,要想达到这一个目标,需要帮助李某解决很多相关问题和满足李某许多其他方面的需求。作为社工所面临李某都不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个单一问题,首先他们是具有希望和改变可能性的“人”。对于自己的未来与生活他们都有决定权,李某有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所面对的特殊困难和需求。社工需要在个案服务的过程中和李某持续深入的沟通,在充分了解李某自身需求和想法的基础上和李某一起确定服务目标。通过对李某多方面问题的解决多层次需求的满足,强化李某的戒断效果。并且服务手段也要多元化,针对的对象不仅仅是李某本人,社会工作强调的就是人在情境中,社工应该从李某所处的环境入手,帮助李某达成服务目标。
作为司法行政戒毒社会化延伸工作人员同样也拥有社工属性的我们,在后续延伸帮扶中要警惕自己的职业倦怠,跳出戒毒所内管理教育固化思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保持情感的充沛,不断树立助人观念,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面对不同的后续照管对象我们不能根据所谓经验而得出一些先验性判断,后续延伸帮扶不能仅局限于戒毒康复,更应致力于帮助后续照管对象重新融入社会。通过本案例总结以下两点经验:
一、在方法层面,此案例强调了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社工通过与李某的深入沟通和理解,逐步建立起了坚实的信任基础,这为后续的工作铺平了道路。此外,案例中还体现了明确目标与需求的关键性。社工与李某共同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制定了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服务计划。这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工作方式,确保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社工还巧妙地整合了各种资源,包括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李某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网络。这些多元化的服务手段,如心理疏导、家庭沟通等,有效地满足了李某在心理、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多维需求。
二、在更深层次上,此案例也给了我们几点启示。首先,它验证了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在帮助后续照管对象重新融入社会方面的显著效果。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的社会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其次,这个案例也再次强调了尊重个体意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始终将李某的意愿和选择放在首位,通过鼓励和支持,帮助其找回自信和动力。最后,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于服务对象的成功转变至关重要。社工通过强化家庭支持网络,帮助李某建立了新的社会交往圈,为其未来的社会融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具体应用,还从实践层面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它提醒我们,在社会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明确目标与需求、整合资源和支持网络,并始终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意愿和自我实现。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