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矩阵”增强戒毒人员戒治信心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吸毒原因的剖析与总结,发现吸毒者在朋友教唆、寻求刺激等表层原因之下,隐藏的是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心不强,价值观扭曲、荣辱意识淡薄等问题,想要解决深层次原因,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的力量,重塑戒毒人员的思想与认识。
武汉市司法局柏泉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思想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牢牢践行两个“结合”,打造“泉润”戒治文化品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促进文化传承,通过教育矫治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深植于戒毒人员心间,提升场所文化软实力。
【案例基本情况】
强制隔离戒毒所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戒毒人员因自身情况不同,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除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外,其他大都文化水平较低,理解领悟能力也偏弱,因此在以往开展戒毒相关教育活动时,戒毒人员会有疲于应付差事,难以达到矫治目的,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激发戒毒人员兴趣,进而提升戒治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柏泉强戒所认真总结教育工作经验,深入贯彻“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需要,围绕“泉润”戒治品牌,有的放矢地引入多种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教育项目,与戒毒工作进行深度融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亲和力与影响力,营造出浓厚的教育氛围,显著提升了戒毒人员的兴趣和参与感,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矫治功能。
(一)科学规划,提档升级,筑牢“有准备”之基。
1.科学系统构建全所戒治文化项目。以我所创办的“泉润”戒治文化品牌为媒介,科学系统构建全所戒治文化项目,将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特点展现出来,进一步培养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普世理念的信任感、信服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达到了“文化育人”的效果,又增强了文化自信。
2.创办戒毒文化期刊杂志。结合党史和红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宣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卓绝的奋斗感人事迹,培养戒毒人员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让戒毒人员意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其戒毒决心。
3.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组织戒毒人员绘制文化墙,设立文化长廊等,并在戒毒人员宿舍、教室、食堂、车间等合适的地方张贴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宣传标语,形成特色人文景观,使戒毒人员全方位沉浸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4.打造特色教室。根据相关课程布置场地,搭建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形成功能完整的教育设施体系,并邀请专业人员来进行相关培训,运用专业知识甄选教材和适合的文娱活动,帮助戒毒人员更深刻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矫治积极性,提高教育矫治质量,助力重塑人生。
(二)以文育人,课堂施教,锻造“高素质”之魂。
一是 “国学经典课堂”。以《弟子规》为主讲教材结合“五伦八德”修人之“规”,帮助戒毒人员学习中华传统美德,辨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其弃恶扬善的内在动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帮助戒毒人员修身明志,辨明责任伦理,培养社会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二是“夜学课堂”。利用晚饭后的时间,以“一人一课”的讲座形式,分班组织戒毒人员开展知识普及、文化启蒙和正风引导,帮助戒毒人员纠正自身错误观念、改善社会责任感,积极发挥文化戒毒的教育戒治新手段。
三是“赏析课堂”。通过赏析文章、诗歌、电影等,引发戒毒人员精神共鸣,体会个中道理,树立正确价值导向,营造和谐奋发的戒治氛围。红色经典影视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效果,戒毒人员留下的点评和观后感都对那段坎坷的岁月征程充满了浓烈的自豪感,其爱国意识、爱党热情进一步得以增强和激发,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接受矫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国学课堂)
(夜学课堂) (赏析课堂)
(三)寓教于乐,培养兴趣,激发“有斗志”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它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我所通过开展特色非遗活动,把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场所戒治生活,切实利用文化活动的小阵地,发挥科学戒治的“大效应”,把娱乐活动的“小舞台”,变成教育矫治的“大操场”,极大地调动了戒毒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是组织四大手工艺术社团。分别是“书画社”、“折纸社”、“泥塑坊”和“剪纸社”。“书画社”让戒毒人员领略书画魅力,寄情于山水风光之间,帮助他们宣泄情感,陶冶情操,修养身心,提高戒治效果。“折纸社”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制作过程,丰富戒毒人员的想象力并提高专注度和持久力。“泥塑坊”和“剪纸社”通过引入武汉市非遗代表项目,聘请黄陂泥塑、武汉剪纸技艺传承人,帮助戒毒人员培养健康爱好,充分发挥艺术“攻心祛瘾”的作用,并将心中积极向上的情感借助作品表达出来,更好地投身于戒治生活中。
(书画社)
(折纸社)
(剪纸社)
(泥塑坊)
二是建立四大民间传统艺术队。分别是“英歌舞队”、“功夫扇队”、“腰鼓队”和“飘龙队”。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升了戒毒人员对非遗的兴趣,使其领略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自发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当中,既帮助戒毒人员康复身体,修养心理,又帮助他们涵养精气,凝练精神,达到树信心、强体魄、戒毒瘾的效果。
(四大民间传统艺术队)
(四)扩大宣传,发挥效应,彰显“有成效”之威。
1、以作品为纽修补家庭关系。利用亲情接见,将戒毒人员的手工作品送给其家属,修补与家属之间关系,使家属认识到两年间戒毒人员思想上的改变和戒毒工作的价值,增强家属对其戒毒成功的信心,以促进家属更好地发挥亲情帮教的作用,使每一位家属都做“戒毒宣传员”。
2、向社会展示新时代戒毒文化。联合文化馆举办戒治文化作品展,向社会公众展示新时代戒毒成果,在禁毒宣传中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增强禁毒意识,使每一位人民群众都能成为“禁毒宣传员”,自觉参与到禁毒戒毒活动中来。
(五)案例成效
1、增强了戒毒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矩阵,不仅充盈了原本单调枯燥的教育矫治内容,而且使戒毒人员,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妙趣韵味,而且增强了戒毒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强化了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和戒毒决心。充分调动了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自主性,也使大家真正学到了知识和一技之长,为今后顺利回归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提升了戒毒人员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重塑了正确价值观和荣辱意识,帮助戒毒人员提升了戒毒人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荣誉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强化了戒毒动机和戒毒决心,使文化自信的内核真正成为戒毒人员重获新生的精神动力。
3、丰富了戒毒场所禁毒宣传的形式。将教育矫治成果转化为禁毒宣传的助力,丰富了禁毒宣传的形式,提升了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毒品的防范意识。
【案例思考】
(一)重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规训作用。毒瘾的戒除是长期的过程,只有从在思想观念彻底转变,才能达到教育矫治工作的目的。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规训作用,能够使戒毒人员从根本上审视自身,不断深化自我认知、重塑三观、强化戒毒信念直至戒除毒瘾。其中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是鼓舞中国人民不断向前的一面旗帜。我们应该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激发戒毒人员的爱国情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重塑其社会人格,从而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二)形成系统文化矩阵力求戒治效果最大化。戒毒工作是一个需要各方协调统筹,系统性极强的工作,独木难以成林,仅仅从戒毒人员自身入手难免片面单薄,长久下去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从不同角度切入,更加全面深入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矫治工作结合,力求效果最大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家庭、亲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创造条件,让戒毒人员与家人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其明白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与国家命运的密切联系,以小见大,化亲情小爱为家国大爱,达到事半功倍的矫治效果。
(三)不断提高民警队伍的专业性和主观能动性。戒毒场所就是一个特殊的成人学校,民警队伍是戒治活动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教师、模范的角色,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戒毒人员产生示范效应。所谓“教人者先受教育”,在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民警首先需要加强学习、修身明志,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达到更好的戒治成效。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场所戒治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对进一步提升戒毒矫治工作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四)增强禁毒教育宣传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在保障教育矫治活动发挥成效的同时,也要将教育矫治成果积极运用到社会禁毒宣传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矫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禁毒宣传对于社会群众的吸引力,提高群众对毒品的警惕性,以引导群众更好的拒绝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