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阶梯式矫治方式帮助强羞耻感戒毒人员戒除心瘾的典型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教育矫治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戒毒人员由于家庭关系的缺失或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创伤经历,走入了通过吸毒来追求刺激感、认同感、归属感的误区,又由于其吸毒、戒毒的经历,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和防备,进一步导致戒毒人员产生强羞耻感,他们对自己感到自卑,不敢且不愿正视真正的自我。人本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自我划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个体可能会在滥用毒品的过程中借助毒品构建虚拟的自我预期世界,以迎合自己的心理需求,弥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但这种虚拟世界随着药物效应的消退而消失,成瘾者又重新陷入矛盾冲突之中,从而产生对毒品的心瘾。因此,帮助戒毒人员走出“冰屋”,让他们克服对现实自我的强羞耻感,悦纳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勇敢“破冰”,是戒毒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杨某,女,50岁,幼年时被父母遗弃,后辗转流浪,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社会经历比较复杂,左腿和左脚均曾受伤骨折,现行走不便。杨某自述曾从事过陪酒等不正当职业,在某次陪酒时被要求陪同吸食冰毒,从而染上毒瘾,有过多次戒毒经历,2023年4月进入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强制隔离戒毒。
在日常管理和教育矫治中,民警发现杨某很难融入集体,无法适应戒治生活,具有明显的强羞耻感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习惯性欺骗。无论在民警与其进行谈心谈话时还是戒毒人员日常闲聊时,杨某都会随口说谎,描述事情的时候经常有所保留或进行夸大,对同一事件的多次叙述前后不一致,希望通过语言得到别人的认同、可怜和照顾。2、敏感多思。杨某经常觉得其他戒毒人员在背后议论她,对她有意见,与他人发生过几次口角。当她向民警提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被批评时,杨某会连续数日情绪低落,夜不能寐,身体上也会出现不适。3、否定自己的能力。在我所组织的各种教育学习活动中,杨某态度消极,经过民警谈话,其自述“我没文化、不聪明,不可能学得会”,对新的技能和任务都比较抗拒。
针对杨某的表现,大队民警经过研判,认为其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她的生活经历复杂,且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因此无法接受真实的自我,内心极度自卑,羞于面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他人难以建立信任。杨某对真实自我有着强烈的羞耻感,她耻于承认自己的过去,耻于正视真正的自己,因此才会依赖毒品来构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借此麻痹自己,沉溺于虚构出来的“理想自我”,从而产生心瘾,难以彻底戒毒。
为了帮助杨某悦纳自我,进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戒除心瘾,我大队多次召开研判会,为杨某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对其进行阶梯式的教育和辅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一、正视自我“照镜子”
乔韩窗口理论从“自知”和“他知”两个维度划分人的自我,想要认识真实的自我,除了要正视自己眼中的自己,还要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基于这个理论,民警运用了一系列方法帮助杨某从多个维度了解自己。
(一)“自知”的我
民警在心理辅导室布置了一面全身镜,带着杨某站在远处照镜子,让她认真观察镜中的自己,并向民警描述她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杨某首先描述了自己的外貌特征,说到“因吸毒而气色不好”时她自嘲地笑了,说到自己“腿瘸”时则有些抗拒,停顿了几秒才说出来,说完后深吸了一口气。
接下来,民警让杨某尝试叙述自己之前的人生经历。起初,由于杨某觉得还是像以往谈话时一样是在对民警叙述,所以对自己的过往依旧表述含糊,不愿详谈。此时民警打断了她,让她坐下对着镜中的自己叙述,并告诉她,人最忠实的朋友就是自己,对着自己可以坦诚一点,就像聊天一样说说心里话。杨某在随后叙述中情绪渐渐激动起来,数次落泪,说了很多之前从未提及的事情,并多次表达了悔恨之意。
通过这次“照镜子”,杨某的心防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她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去,这为之后进一步引导其克服对自我的羞耻感打下了基础。
(二)“他知”的我
在某次班会上,民警组织戒毒人员互相“贴标签”——把对其他人的第一印象和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的印象分别用三个词概括,写在便签纸上后贴在对方身上。戒毒人员均积极参与活动,包括杨某在内的部分戒毒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字不会写,其他人也热情给予帮助,气氛十分热烈、和睦。戒毒人员看完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后,都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印象跟自己想象中的不完全一致,大家对此主动进行了讨论,对彼此的了解和交流更加深入。
活动后,民警单独询问杨某的感受,杨某表示没想到其他人给自己贴的标签评价很高,“我没她们说的那么好”。民警对其进行引导,让杨某明白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她的自卑遮蔽了双眼导致她自己看不见,但别人通过相处反而能看见,有时候跟其他人的相处也是审视自己的一种方式,鼓励其自信一点。谈话后,杨某把其他戒毒人员给她贴的标签小心地夹在了本子里,她说,“可能我也没有那么糟糕”。
“贴标签”帮助杨某从他人视角审视了自己,发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这让她开始找回自信,也对自己变得更好有了期待。同时,在活动中其他戒毒人员表达出的友善也让杨某受到触动,为她融入集体、对他人建立信任奠定了基础。
二、情景回溯“破心障”
杨某在“照镜子”时对几个人生事件表达了强烈的悔恨,民警认为,这种后悔却无法改变的无力感会形成“心障”,使杨某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强烈羞耻感,进而不愿面对现实,选择借助毒品寻求虚幻的快感。
为了帮助杨某打破心障,民警利用情景模拟室模拟了杨某觉得后悔、希望改变的人生节点,让杨某重新经历一遍,给她“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民警将杨某带到布置成商务KTV包间的情景模拟室,杨某一进去就表现出了抗拒和焦躁。民警要求杨某还原初次吸毒时的场景,在杨某演绎到顾客提出“陪溜冰”的要求时,民警打断了她,并询问如果现在再有一次机会她会怎么选。杨某愣了几秒后,迅速将桌上的吸毒工具推到地上,并大喊“我不吸!”随后,杨某掩面痛哭,反复强调其不想吸毒,如果当初自己知道毒品的危害,能坚决一点拒绝,就不会把自己毁了。
杨某情绪平静后表示自己现在感觉放下了一些包袱,虽然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但经过这次情景回溯,自己好像弥补了一些过去的错误。民警宽慰杨某,现在认识到错误也不晚,往事虽不可追,但人生还长,未来无限,从现在开始走好每一步,修正偏离的路线,走好接下来的人生路才是最重要的。
情景回溯帮助杨某意识到之前的错误并非没有挽回的可能,她也并不是无可救药,如果有机会改变,她是有强烈的改正欲望的,这让杨某与自己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消除了部分对自我的羞耻感。
三、重塑自我“找方向”
本文开篇谈到,吸毒者对毒品产生心理依赖的根本原因是对现实自我不满意,需要借助毒品构建虚拟的自我预期世界来弥补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帮助戒毒人员提升自己、重塑自我,让他们在现实中找到努力的意义和奋斗的希望,逐渐向理想自我靠拢,是教育矫治中非常重要环节。
杨某因自幼被父母遗弃,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文化程度低,而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识字不仅会造成生活不便,更会令人感到羞耻和自卑。为了帮助杨某消除因文盲而产生的自卑感,让她向理想中“有文化,明事理”的自己靠近,民警组织包括杨某在内的数名戒毒人员组成“扫盲班”,学习常用汉字。
民警送给杨某等人一本新华字典,带领她们从偏旁部首开始学习,进而学习“一笔画”“两笔画”“三笔画”等简单汉字,逐步打好学习基础。接着,民警首先让戒毒人员学习了戒毒誓词和戒毒人员守则,既让她们认识常用字,也让她们坚定了戒毒目标。学会这些后,为了增加趣味性,让戒毒人员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民警带领戒毒人员学习了她们喜欢歌曲的歌词,戒毒人员一边唱歌一边学写字,学习速度很快。在学习过程中,戒毒人员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经常在休息时一起复习学过的内容,有不懂的也会互相交流学习,学习氛围良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杨某的态度明显积极许多,一改刚入所时的消极颓废,不仅对识字充满热情,对学习其他技能和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再抗拒。杨某主动找民警谈心,表示自己原来比想象中聪明,学东西没有那么难,现在对未知充满了求知欲,跟其他戒毒人员相处的也很好,别人不会因为她不懂而看不起他,反而会帮助她一起进步。
通过教育矫治,杨某克服了对自我的强羞耻感,不再自卑,能够正视自我,更逐渐增强了自信,对新事物、新挑战不再有畏难情绪,找到了努力的意义和生活的“奔头”。当戒毒人员在现实中找到提升自我的方法和逐步靠近理想自我的信心,就不会再沉溺于虚幻世界,而是努力在现实中奋斗,从而戒除对毒品的心瘾。
【案例思考】
杨某虽是个案,但通过“照镜子”、“破心障”、“找方向”的阶梯式教育矫治帮助对现实自我有强羞耻感进而试图借助毒品在虚幻世界中满足自我预期的吸毒者戒除心瘾具有普遍意义。笔者对本案例有以下思考:
一是把好脉,找准症结。戒毒人员的人生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其对现实自我的不满也不同,戒毒警察需要对每个戒毒人员加深了解,因人制宜,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照镜子”,克服羞耻感,正视现实自我,挖掘出他们真正的心障。
二是扎好针,切中要害。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避难就易,戒毒人员的自制力较普通人而言更差,因此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容易选择逃避。在教育矫治工作中,戒毒警察要抓住重点,帮助戒毒人员积极面对心障,迎难而上。
三是配好药,灵活运用。戒毒人员心理矫治有几种常用办法,比如行为认知疗法、情绪调节疗法、内观疗法等,对不同特质的戒毒人员和不同的戒治阶段,戒毒警察应当采取不同方法。随着智能化程度、理论水平和硬件条件的提高,在教育矫治工作中可以运用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比如情景模拟室、VR设备、智慧戒毒平台等,戒毒警察要开拓思路,将传统矫治方法与新理论结合,借助新的平台和设备,制定灵活的教育矫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