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采用心理矫治和家庭帮教推进戒毒人员张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采用心理矫治和家庭帮教推进戒毒人员张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者在进行生理脱毒甚至是强制隔离戒毒之后,仍会有较高的几率会发生复吸的情况,这也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一个个“一人吸毒,全家遭殃”的家庭悲剧。而造成复吸的很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吸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心理矫治工作没有做足、做好、做透;二是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之后重新踏入之前的毒圈并再次经不住毒友的引诱而再次走上复吸的不归路。吸毒者从生理虽然已经摆脱了对毒品的依赖性,但是在心理上并没有彻底戒除对毒品的依恋,从而导致吸毒者复吸率居高不下。与学校教育需要社会与家庭的参与一样,强戒所的戒毒矫治一样少不了家庭的关怀与社会的接纳,才能从心里深处打动戒毒学员的内心,从而下定决心从心理上真正摆脱对毒品的依恋。本文将以武汉市汉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一成功矫治案例为基础进行如下的分析总结,并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基本情况】

(一)矫治对象基本情况、成长经历以及误入歧途历程。

张某,男,湖北省武汉市人,1983年5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未婚。其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尚可。2010年开始吸食麻果,2015年8月在武汉市某宾馆与朋友酒后一起吸食麻果被武汉市公安机关当场抓获,被处以为期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并于2015年11月转至我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与大多数青少年吸毒经历医院,张某于2010年在朋友的引诱下开始吸食麻果,后平均每隔两三天吸食一次,现已成瘾。在吸食五年之后终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送至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两年。

张某大专毕业以后,报名参军服兵役并光荣入伍,在武警某部服役三年。当兵的张某本该有着坚毅的性格和较高的自我约束力,可是在退伍后就在以前的同学和朋友的引诱下不慎走向了吸毒之路。

张某的主要社会关系如下:张某父母亲均健在,且父母均很关心张某的戒毒和成长,也可以说是为了张某能迷途知返是操碎了心,其家庭成员关系比较融洽。社会主要关系以同学、朋友以及当兵期间的占有为主。

(二)教育矫治过程

1. 心理矫治与所内沟通并举

进行心理矫治,排遣心理压力,纠正心理问题,重塑正确自我。

张某刚从公安戒毒所转至我大队时,必须按照要求进行三个月的入所教育,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张某在刚入所时,态度较为消极,情绪较为低落, 不能做到完全遵守所纪队规,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张某虽然年轻,却有着五年的吸毒史,且在与张某的谈心的过程中了解到,其在被公安机关查获之前,深陷毒品的泥淖无法自拔,无论是吸毒频率还是吸毒量均比较大,毒品对其身体已经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力也不如之前。在吸毒与戒毒的矛盾冲突中,毒品已经对张某正常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扭曲。张某告诉管教民警之前吸毒时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虽然知道吸毒是违法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吸毒之后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父母会痛心疾首,亲朋好友会投来鄙夷的目光,同学和朋友也会远离自己。但是可能是侥幸心理在作祟,自己一直没有痛下决心痛改前非。

在被处以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的处罚后,尤其是来到强制隔离戒毒所看到那些年过半百的同戒学员并在部分消极面对的学员的言语影响之下,张某觉得自己的未来会否与他们一样,会不会将一辈子与毒品为伴?会不会最终也会遭到家庭的抛弃?会不会自己独身至孤独终老?张某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和目标,也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

通过对张某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尤其通过多次心理咨询与干预,以及管教民警经常性找张某聊天,关注其心理动态,了解其内心想法,消除了张某与管教民警之间的心理隔阂,使其对民警产生了一定的信任感。

戒毒场所的戒毒人员期满后都会回归社会,回归社会后身份就会发生转变,由强戒人员变为社区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人员中有一部分会保持为期三年的戒毒操守,只有经历住了社会的考验,才能算是戒毒的真正成功,这部分人既是吸毒人员中戒毒成功的最鲜活的案例。管教民警充分利用这些戒毒成功的鲜活的个案,在张某面前循循善诱,同时所部利用大型联合帮教活动的契机邀请戒毒成功人士回所参与互动,一个个鲜活事例为张某树立了榜样和目标,同时也让张某重燃了戒毒的希望。

另外,安排张某参加所心理互助团队“心桥之家”,配合进行心理治疗,改变其以往的消极的思想。经过两个多月的心理矫治,张某脸上时常都挂着笑容,主动融入到其他戒毒学员当中,经相关软件检测,张某心理已基本恢复正常。

2. 家庭是动力,社会是推力

自身能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加上家庭的持续鼓励和支持,是戒毒成功的基石。

张某所有遭遇的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毒品,吸毒让张某丧失了理智和心智。张某本身是有戒毒意愿的,因此就需要从改变错误的认知开始。在入所教育阶段,充分利用教育手段与张某谈心,耐心讲解毒品的相关知识,让其能真正了解毒品以及毒品的危害,从而能够敬而远之。  

为了使张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坚定与毒品彻底决裂的信心,除了详细的讲解毒品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外,还给张某上了很多生动的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张某播放了许多吸毒者的真实记录视频以及医学相关的视频,通过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以及警示教育,更加坚定了张某远离毒品,重归家庭的决心。

吸毒者要想被社会接受首先必须得到家人的重新认可。强戒的吸毒人员由于长期吸毒而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均有心理创伤,因此更需要家人的支持与关心。自入所强戒以来,张某的父母从未放弃对张某的期望,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张某的父母总会定期来看望张某,关心张某的戒毒生活和心理成长。逢年过节或者国际禁毒日这样的特殊日子,所里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帮教活动,这些活动都会邀请一些学员家属来参加,进行亲情互动,张某的父母从未缺席,总是踊跃报名参加,父母无形的付出和支持是张某安心戒毒,重归社会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虽然像张某这样的吸毒人员因误入歧途而成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强戒人员,但社会从未忘记他们。来自社会的关爱,也让张某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张某在管教民警的安排下,积极参加所心理互助团队“心桥之家”,在这个团队里,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增珍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张某的心理健康,也无时无刻地关注着张某的一点点的进步,让张某倍感温暖。2016年的国际禁毒日这天,在市局以及汉阳所的安排下,一些戒毒学员现身校园中、社区里,亲身讲述毒品的危害,用自己的事例告诫学生们、市民朋友们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张某也是这些戒毒典型的一员,这次活动让其备受鼓舞,中小学生以及市民朋友们的希望张某早日戒断毒品的美好祝愿,也让张某倍感亲切,觉得自己与社会只差一道墙的距离,只要能够戒断毒品,自己终将被温暖的社会大众所接纳。

3. 磨练心智、打磨心性

戒毒所的日复一日的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枯燥的,因此才更能体现出习艺劳动的重要价值。大部分的吸毒人员由于在外期间生活懒散,好逸恶劳,因此对所内的枯燥的习艺劳动或多或少在思想上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张某之前在社会上有正规的工作和事业,其家庭条件也较为优越,因此几乎没有枯燥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期初张某认为枯燥的流水线作用对其戒毒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经管教民警的耐心讲解,其认识到习艺劳动对磨炼其心性很有必要。习艺劳动虽然枯燥,但是能静心做好每一天也是极大的考验,需要付出强大的毅力,而这正是戒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后期经过一点时间的锻炼以及分管民警的考察,发现张某对一些文字工作得心应手,因此为发挥其优点,更好地激励其以更加积极主动和昂扬的姿态戒毒,大队安排其从事一些戒毒学员日常档案管理和文档记载的简单工作,这也使得张某认识到自身应有的能力和可以发挥的价值。

(三)教育矫治成果

因戒毒期间各方面均表现优秀,张某于2017年3月提前6个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张某解除至今已一年有余,期间多次尿检均为阴性,这样的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

张某解除回归家庭后,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同时积极参与其所在的社区的戒毒宣传活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鲜活的事例感染了一批同样遭遇了困扰的人们。现如今张某俨然已是他所在社区的戒毒明星了,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因成功戒毒所带来的快乐和感动,因此他也坚信自己绝不会再走老路。

如果说戒毒是已经暂时完成的事业,那么张某还有两项仍需继续努力、砥砺前行的事业,那就是因吸毒而荒废了的生意和受到伤害的家庭。张某出所后,努力扮演好儿子的角色,回报父母的信任和支持。经回访得知张某在家人的扶持下,张某已于2017年6月份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张某也下定决心要和以前的毒友圈子彻底脱离,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勇前进。

2018年中秋节前夕,笔者与张某电话回访得知,张某目前已经收获了自己的小幸福,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张某表示其将在国庆节期间去女方家拜访女方的父母,也算是第一次正式与未来的岳父岳母见面。张某在电话中的一言一语无不透露着喜悦与幸福,以及对未来组建小家庭之后的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笔者相信另一半对张某的将来的长期的戒毒生涯来说会是最好的支持和最强的动力来源。

【案例思考】

当前,吸毒人群已呈现年轻化,且新兴毒品所占的比例越来高,我们戒毒事业的从业者就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一)因材施教,个性受教。

随着吸毒人员年轻化的出现,必将带来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的强戒人员,这就要求我们戒毒民警抓住个性特征,多方面进行引导教育,不放弃、不抛弃,耐心地发现戒毒人员的个性特征,合理地准备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症下药。

(二)心理坚冰,必须破除。

每一位吸毒者因或多或少地吸食毒品,在社会上或多或少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社会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人戴有色眼镜看待吸毒者。因此吸毒者往往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平时表面上吸毒者看起来无所谓,但往往内心深处还是很脆弱的,不健康的。作为从业人员的戒毒民警应破除吸毒者的心理坚冰,努力与他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打开突破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多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温暖亲情、至关重要。

每一位吸毒者都是社会的小个体,他们的存在必然与社会的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作为家庭的一员,其余的家庭成员应该在亲情上给予戒毒人员力所能及的关注与关怀,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这样才会让张某这样的戒毒人员有动力也有信心走上回归家庭的道路。

(四)社会接纳、强劲助推。

张某最后能够重新站在社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离不开社会的重新接纳。同时张某在出所后能够坚持操守,与他又重新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虽然是一句歌词,但是对于曾经有过吸毒经历的人来说,社会的重新接纳以及人们友好的目光是他们能够找回自我、过上正常人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助推剂。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