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进宫”人员进行分类教育促进回归社会后成功创业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解除强戒回归人员就业困难、防复吸难、融入社会难等问题是戒毒工作常见问题也是是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大众对戒毒人员多为消极负面评价,她们常常被贴上不良标签,许多就业单位对其心存戒备、避而远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省成都第二强戒毒所于在戒治工作开展中精准定位戒毒人员戒瘾困境的切入点,联合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涅槃”工作室,逐步解决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率低、融入社会难、戒毒成果巩固难等现实掣肘问题。
【案例基本情况】
一、个案情况分析
刘某琼,女,四川资中县人,初中文化,其父母经商,家境优渥,初中毕业后刘某琼凭着聪明的头脑,做起餐饮生意,90年代刘某琼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之时,在朋友圈子里接触到了有钱人的“潮流”—毒品,从海洛因到冰毒,二十年间刘某琼从家底丰厚的生意人变成为了为筹措毒资四处行骗的“破落户”,从家人为之自豪的乖孩子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社会败类”。
刘某琼在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三进宫”后,于2020年第四次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被送到了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由于刘某琼多年沉迷于吸毒没有成家,父母也离世,孤家寡人的落寞和多次的戒毒经历导致刘某琼早已没了戒治的热情与信心,加之自己反复戒毒、复吸,第四次走进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刘某琼情绪异常低落,意志消沉,面对警官的关心关爱,她满不在乎,戒治学习和劳动中也消极、敷衍,一度成为大队民警管理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干预方案制定与及实施
(一)分析个案、找准症结
民警对刘某琼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思想状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摸排后,结合刘某琼存在多次戒毒不成功、复吸率奇高、戒治状态不佳等特点,确定刘某琼消极戒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刘某琼曾在个别谈话中表示自身曾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物质生活优渥,是人人羡慕的对象,而今不仅一无所有,还因为吸毒成瘾受到社会歧视,人生起伏落差巨大,心理上一直很难接受。且因长期吸食毒品,刘某琼反应迟钝、精神健康状况不佳,自认为即便回归社会不再吸毒也会被社会淘汰,种种对生活的无力感导致刘某消极戒治。
(二)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经多次研判分析戒毒人员刘某琼实际情况后,大队坚持“求细+求实+求新”的原则,围绕提升戒毒人员刘某琼自我效能感,恢复戒治自信展开一系列个案化干预举措。
1.以人为本,强抓身心健康
一是关注心理健康。大队根据刘某琼心理亚健康状况,建立完善动态管控机制,安排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培训课程、兴趣爱好培养课程等等,并适时进行心里辅导,客观上引导戒毒人员刘某琼消除自卑心理。通过每周谈心谈话、批改周记、电话复听和信件收发等,及时疏导、回应、解决刘某琼的困惑问题,通过赞许鼓励、共情共感、关心陪伴,帮助其燃起生活希望着力,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促进身体健康。组织刘某琼参加有氧运动羽毛球、花式趣味踢毽、活力康复操等体育活动,调动其戒治积极性,保持积极阳光的戒治心态。充分利用早操、工间操和休息日等空余时间,以康复操、八段锦、柔力球、踏板操、弹力绳、特色舞蹈等为主,组织刘某琼进行康复练习,持续强化身体机能。常态化摸排刘某琼疾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组织健康检查、体质测试与评估。
三是发挥亲情感化作用。根据排查发现刘某琼的直系亲属还有亲姐姐,大队积极联系其姐姐呼吁参与到戒治帮教中来,形成帮教合力,在了解到姐姐并没有放弃她的情况下鼓励其与姐姐联系,根据刘某琼的处遇情况,安排其拨打亲情电话,从第一次打通电话哽咽的啜泣到第N次开心的向姐姐分享收获,刘某琼的心里有了明显变化。除了拨打电话,结合疫情不能探访的客观情况,大队结合特殊时间段鼓励刘某琼给姐姐通信,用细腻的文字交流情感、分享生活,缓解其思念家人的情绪,确保安心戒治。
2.立足本职,丰富两年戒治生活
一是结合大队实际设立每周教育日、每月主题日,通过“云课堂”巡讲活动、心理健康月、“6.26”国际禁毒日等特色活动,以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邀请专业老师授课等方式组织刘某琼等戒毒人员在学习法律法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
二是利用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系列活动,唤醒刘某琼对新生活的热情,坚定戒毒信念。如:春节期间组织刘某琼给家人书写“一封家书”,开展迎新合唱、制作手绘、跳塑形健身操等文体活动;“五一”开展劳动主题召开班会,鼓励刘某琼畅谈感悟,规划人生;国庆节组织刘某琼等戒毒人员进行升旗仪式,观看“红色坝坝电影”,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结合刘某琼的性格特征,鼓励其参与如绘画、书法、手工等兴趣班,加入舞蹈队等,丰富刘某琼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戒治后期刘某琼积极主动参加大队组织的活动,个人获得奖励的同时,带动带领寝室人员编排舞蹈参加才艺比拼,获得一致好评。
3.发挥优势,重塑健康自信心理
一是组织刘某琼戒治期间参加“面对面”线上教学与“一对一”的线下培训指导,在美容、茶艺、养老护理等科目的职业技能培训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是在发挥习艺劳动教育矫治功能的同时,考虑到刘某琼因吸毒导致事业上的挫败,根据其年龄、对事物的专注程度和反应能力在习艺劳动中安排其在某生产项目中学习更符合其能力特点的绕制工序,该工序主要靠双手将铜线丝进行绕制,有助于恢复刘某琼身体机能,提高反应度。
三是给予刘某琼最大限度的信任,让其找回自信。因多次强戒,刘某琼在入所后并不存在环境适应问题,且能够很好的完成戒治学习和习艺劳动任务,大队警务人员对其戒治表现及时进行点评、提示和总结,同时根据其表现及时将刘某琼调整为生产工序质检员。本以为多次“进宫”会被区别对待的刘某琼在警务人员的鼓励及信任中卸下包袱调整心态,从“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转变为“我要为自己为大家做点事情”。四是刘某琼在临近回归社会时,表现出焦虑和茫然,十分担心自己年龄偏大无法融入社会,在戒毒所内习得的技术恐在社会上无法使用,将面临就业困境。民警在了解其忧虑后根据大队总体安排及刘某琼个人意愿,将其调整其至电脑线学习数据采集工作。两年的戒治生活中刘某琼每月的劳动报酬从最初的几百块到后来能够上涨过千,按期解除出所时刘某琼的账户余额有八千余元,这即使劳动报酬也是戒治成效。
4.就业帮扶,畅通回归新生之路
为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促进其出所后积极生活,在纵深推进戒毒工作向社会化延伸的过程中,创新开展就业帮扶成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2023年3月,在青白江区禁毒委的领导下,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与地方街道协作启动“涅槃”工作室的筹备工作,投入使用后主要延续戒毒所内数据标注项目,为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提供就业平台。按期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后,刘某琼跟随姐姐到西藏生活,在一次主管民警对在对其进行回访帮教工作中了解到其待业状态时,建议其到“涅槃”工作室工作,刘某琼十分开心,在与家人商议好后的第三天,她带着行囊回到四川,立即加入“涅槃”工作室,应用自己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学习到的数据标注技能开始了自力更生的全新人生。
曾经感慨自己年龄大、身体不好、缺少一技之长,自认为无法在社会立足,而今在戒毒所的就业帮扶下走上就业岗位,刘某琼重新找回了自信,仿佛又回到自己当年的创业时代,内心充满希望。“涅槃”工作室在青白江区禁毒委的领导下成立,承接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工作,刘某琼能够熟练使用标注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类,根据标注规则进行数据标注。曾经在大队给予刘某琼的警官们也经常走进工作室,给予她监督和指导,帮助她对抗心瘾。刘某琼坦言,自己目前工作的场地、水电、网络、设备甚至是吃和住等等都是政府和戒毒所解决的,她感觉社会并没有放弃她们这些吸毒的人,感觉自己可以努力工作,用行动让那个堕落的自己转变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家庭都有用的人。目前,刘某琼作为“涅槃”工作室的负责人,带领多名和她一样走出戒毒所、走进社会的戒毒康复人员在工作室的数据标注岗位上奋力拼搏自己的新生活。
【案例思考】
1.积极探索构建“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社会融入”戒毒模式,在戒毒人员康复身心前提下,多措并举坚定戒毒信心,实施针对性的衔接帮扶为延伸,制定符合实际的回访帮教、就业康复等综合戒治措施,打造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缓冲区”“加油站”。
2.探索并建立“培训+就业+帮扶”的“在所培训-出所就业”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就业谋生提供有力保障,将康复过程与心理矫治社会化延伸工作紧密结合,激发了刘某琼内生动力,坚定了戒治决心,确保了戒治成效,使戒毒人员顺利融入社会,达到预防复吸的长远目标,推动禁毒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3.目前涅槃工作室创业就业孵化模式被青白江区禁毒示范区创建工作组认定为特色亮点工作,以品牌打造带动示范创建,将工作室作为探索开辟“所地共建、条块结合”的戒毒人员创业就业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