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运用萨提亚模式帮助HIV戒毒人员改善家庭关系的综合性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HIV戒毒人员徐某,初中文化,性取向为同性,未婚,半年前吸毒被送入我所强制隔离戒毒,一进。主诉因最近康体训练压力大,焦虑,主动求助咨询。经咨询师积极倾听与共情,徐某觉察到自己真正的焦虑缘由是和家人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被发现存在吸毒行为后,不敢、不会和家人有效沟通。咨询师运用萨提亚模式开展工作,主要运用家谱图、冰山理论、沟通姿态等方式,帮助其由表面到底层,由体验到行动,使其看到内心的渴望,发掘该人自身的资源,促进其和家人沟通。
【案例基本情况】
一、来访者自评与他评情况
戒毒人员徐某,主诉近段时期睡眠不好(咨询前求医,已开始服用助眠药物),心情紧绷,十分关注外界评判,大队环境适应不良。具体事由是大队在开展康复训练操,自己后半部分跟不上,其感受心理压力很大,进而更无法投入活动中。现在感觉无法改变现状,内心焦虑、烦躁、自责。
戒毒人员管班民警反映:徐某平日里没有大的违纪情况,就是比较矫情,总是这事那事,认知上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时因大队其他戒毒人员学历有许多硕士生,感到自卑。近期易情绪激动,CD4值显著降低,抵触戒毒所和家人联系。
二、咨询师的观察及诊断
徐某,衣着整齐,举止得体,神志清楚,语言有点啰嗦,感染HIV和梅毒,无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历史。通过交谈和观察,其有疲惫感,注意力不集中。当提到家人时,情绪极其激动,自主求助意愿强。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测试(SAS),评价为轻度抑郁、焦虑。综合临床资料、病因分析和诊断依据,徐某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戒治目标和工作思路
戒治目标:咨询双方商洽后将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监所生活适应能力及改善与家庭成员沟通应对姿态作为具体目标,将提高自尊自信、促进人格完善、构建家庭和谐关系作为最终目标。工作思路如下:
(一)建立关系,进行评估,带领来访者走进萨提亚。家庭作业:对压力事件的想法和感受保持觉察
(二)呈现问题,画家谱图,探索原生家庭发展历程。家庭作业:梳理以前经历的重大家庭事件
(三)学习冰山,画冰山图,了解底层的渴望和期待。家庭作业:运用冰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体验雕塑,整合资源,发展作出新的应对模式。家庭作业:每天练习一次一致性沟通,并记下感受
(五)练习冥想,唤醒内在力量,构建和谐互信的关系。家庭作业:每天早起后晚睡前练习冥想
四、戒治过程
与来访者戒毒人员徐某共同经历过16次咨询。每一次咨询前,咨询师都准备好自己,包括身、心、灵的准备。具体如处理身体需求,戴好手表,关掉手机,调整好座椅,借由冥想、静坐的方式,安住当下,达到一致和谐的境界。
(一)第一阶段
目标策略:以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评估、确定主要问题为主,采用摄入性谈话和心理测验的方法。
阶段过程:自我介绍,介绍咨询有关事项、规则。积极倾听来访者诉说,鼓励宣泄情绪,获取信任和理解。收集资料,探寻来访者主要冲突矛盾和改变意愿。评估已尝试过的解决方案。确定咨询目标。
过程要点:
1.探寻主要矛盾。来访者倾诉欲望十分强烈,且最初反复表述康复训练操让自己压力过大。咨询师倾听的同时,不纠缠于表面的症状,而是探寻主要的矛盾:来访者从“康复训练操引起的”到“所以很多原因,也不能说是因为训练引起的,有很多积压到这”到“我是不配谈家人的”到“实际上这(家庭关系)是造成我的压力根源”。咨询师发现徐某主要矛盾是由于家人知道了徐某吸毒的事实,徐某担心不被家人、尤其是父亲接纳,以及徐某担心自己同性恋、感染HIV再被家人知晓产生的焦虑。
2.评估已尝试方法。发现来访者有尝试正念、阅读、表达性书写、服用睡眠药物的方法,但还是存在焦虑情绪、思维反刍、睡眠障碍的情况。
(二)第二阶段
目标策略:探寻问题呈现和问题背景阶段,采用摄入性谈话和阅读其成长史的方法。
阶段过程:介绍萨提亚模式。通过来访者成长史和成长环境了解来访者的文化背景。通过画原生家谱图并与之就家谱图进行探讨来了解来访者的家庭结构,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系统中的角色、习惯采用的生存姿态以及性格特点。通过探讨家庭关系对当前问题的影响,解构僵化的家庭规则。
过程要点:
1.来访者成长背景:农村,传统家庭。从祖爷传下来的规矩就是家里不碰赌。父亲好面子,遇事不爱出门求人,也不让母亲出门求人,自己受父亲影响比较重,万事靠自己。同时父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2.来访者一家共五口人。从家谱图中可以看出徐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情况。通过几次的访谈,对其分析如下:
父子关系:“敌对且疏离”。徐某的父亲性格比较要强、爱面子,曾有当兵的经历。对于家庭的教育通常是打骂,这种带有僵硬性和强迫性的方式,让徐某感受到愤怒、恐惧和无助,长此以往,父子之间就产生了隔阂。
母子关系:“亲密且疏离”。徐某母亲的性格老实本分,由于徐某是小儿子,母亲较宠爱。另外,在徐某印象中,“在上学后,我记忆中我母亲就送过我一次去学校,还是在幼儿园时,以后就再也没有送过,就是生病也没有。”
兄弟关系:“疏离”。小时候徐某和其哥哥经常吵架和打架,从疫情来到北京以后没有跟其哥哥打过电话,发微信都没有。
姐弟关系:“相对的亲密”。相对来说,徐某喜欢有什么事情跟姐说;如果徐某有段时间没联系,隔一、两个月,姐姐会问一下什么情况。“但姐姐怎么认为,我也说不好”。
3.探讨家谱图后,徐某在回忆哥哥离婚事件,父亲对哥哥的态度前后的变化时,自己对父亲的绝对化思维松动,焦虑感一定程度降低。同时,对姐姐这个资源有了更多的觉察,因此在后期把姐姐的电话也加入到亲情电话号码中。
(三)第三阶段
目标策略:深刻体验和探索内在冰山,提升自我价值感。咨询师利用冰山理论去引导来访者对于问题或事件从冰山的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七个层次进行探索,以逐渐寻找表里一致性的状态。
阶段过程:对问题或事件分享,画冰山。
过程要点:来访者看到冰山的底层(期待、渴望和自我)时候,深深被触动;同时经过冰山的转化,徐某可以看到自己的资源有觉察、表达、承担、有能力、调整、自控、学习、直接、虚心、自省、上进、换位思考、理解等。这促使徐某有了主动与家人沟通的愿望和自信。
(四)第四阶段
目标策略。利用雕塑技术形象的展示家庭成员的生存姿态并提供相应的改变指导练习。使其整合内部资源,发展出新的应对模式。
阶段过程:家庭雕塑,情景模拟等。
过程要点:雕塑是让人采用身体姿态来表现其沟通模式,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增加自我觉察,进而促使其改变。例:我与徐某尝试情景模拟他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假设我是爸爸,我站着,做出指责的姿态,用手指着他的鼻子。徐某蹲在对面,依次做出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的姿势。徐某觉察自己面对指责及不同的回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徐某觉察到自己面对指责时更多会用指责型的姿态,体会到与父母一致性沟通不容易,但是是最有力量的,决定在生活中多练习。
(五)第五阶段
目标策略。进一步提升自我价值感、巩固新状态。
阶段过程:冥想。回顾治疗过程并总结收获。鼓励来访者在日后更多的欣赏和关爱自己。在家庭互动中练习和保持一致性沟通,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
过程要点:人类诞生的冥想。“你有了某种特定的模样,独一无二的模样”“你带着一身的本领而来,因为你拥有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以及精神根基,你能够快乐、有爱心、诚实、健康、幸福、有创意、有效能、有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能力。”让来访者唤醒内心的生命力。通过种子冥想的前后对比,看到来访者从“干瘪的麦粒儿”到饱满的麦粒。
七、效果评价
一是心理测验评估: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均由中度降至正常,表明来访者身体和心理症状均有减轻。
二是来访者自我评估:咨询结束后,徐某说“我那会刚开始还局促无措的哭,现在就是可以较理性面对;焦虑的主要表现就是面对家人,感觉就因为我这个人出了这种事情,就不配去管家里边的事情,然后到现在会更多去和家人沟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改正错误,然后表现现在的自己。”
三是来访者周围人评估:通过咨询,徐某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没有那么焦虑悲观,对大队这个集体有责任心,如承担值班员工作,完成钻石画任务,更多会去替别人着想;也会和我们交流如何和家人沟通。
四是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跟踪及心理测验结果,来访者不良情绪得到了缓解,接纳自己程度得到提高,社会功能基本恢复,和家人沟通上有积极主动的行动。
【案例思考】
一、运用咨询师的生命力滋养来访者
咨询师本身一致性的状态对来访者具有疗愈性。让来访者觉得他是被重视的,切身感受到安全,接纳他曾经吸毒甚至感染HIV,真心赞美。当咨询师的生命力是非常滋养的状态时,就准备好了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做咨询,而不会伤害来访者。
二、带领来访者和自身的生命力联结
来访者告诉我们的是所发生的事件或外在的言行,我们带他去看看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东西,这是觉察,也是改变的第一步。运用历程性提问带领来访者看到内在冰山,看到向上向善的生命本源,提供他们之前没有的视角,给予希望,协助来访者发挥潜能,做出改变。
三、在体验中改变以及在改变中体验
如果你知道一个道理,却不去体会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没有进入你的内部,那即便你知道再多道理,也对本身提供不了多少真正的帮助。萨提亚模式里标志性的工具——雕塑,通过身体姿态、五官、语言、看到的东西、触觉、甚至嗅觉及味觉去感受体验性。来访者通过在咨询中的体验,促进了改变,在改变中又对冰山、生存姿态有了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