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成功矫治戒毒人员王某某因家庭问题导致消极戒治的案例

成功矫治戒毒人员王某某因家庭问题导致消极戒治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王某某,46岁,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人,已婚,育有一子,9岁,读小学;有着十多年吸毒戒毒史,先后进出戒毒所3次,反复戒毒后又复吸。

王某某2022年12月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023年4月调入我所,入所之后表现消极,冷漠,平时不爱讲话,在宿舍内也没有朋友,人际关系较差。根据宿舍长和自助会成员反映,王某某在平时的戒治生活中,很少主动找人讲话,安排做什么他也是慢腾腾、懒洋洋的,爱理不理爱做不做,习艺劳动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干警经过谈话,了解到其妻子因王某某长期吸毒,屡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已对其失去耐心。在王某某被强制隔离戒毒后,其妻子在电话中表示要和王某某离婚,并离开老家。王某某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其妻子离家之后小孩无人照管,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人照顾。王某某为此对自己被多次强制隔离戒毒心存怨恨,对警察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是他们造成了自己当前的境遇,对戒除毒瘾重新做人没有多大信心,同时因为家中老小无人照管感到担忧和无助。妻子要跟他离婚也让他一天心烦意乱,根本没心思积极戒治,王某某表示,在跟妻子打电话时他情绪激动,一想到妻子要跟他离婚他就忍不住心生的愤恨。

【案例基本情况】

(一)问题分析

根据王某某口述,自己与妻子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平时就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同时父母年纪都大了,身体也不好,不仅不能帮衬自己,还要自己去照顾,这种情况导致很多的家庭矛盾和纠纷。多次进出戒毒所,也让家人对自己失去信任,妻子经常性的闹离婚,让王某某觉得生活很不如意,每逢这种时候王某某就会想吃点“药”排解一下。虽然有时也会有为了孩子彻底戒毒的念头,但每逢自己去找工作,别人会因为自己吸毒不愿接纳自己时,王某某又只能去“毒友”圈子寻求慰藉。长期的无所事事和混迹于“毒友圈”让王某某对戒断毒瘾失去了信心,感觉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

通过谈话了解民警发现王某某是因长期吸毒导致家人对其失望,缺乏家庭支持致使其沉溺于吸毒的“小圈子”中难以自拔,究其根源是因王某某长期缺乏家庭支持以及正确的人际交往。从谈话中可以看出王某某是有想要戒断的想法和动力的,只是缺乏支持导致动力不足。

(二)方案制定

在了解掌握了王某某的这些情况之后,大队领导和中队包管干警经过认真研判分析,认为是王某某的社会经历、家庭情况和变故导致了其目前情绪低落,消极戒治的问题,并根据这些原因制定了一套对应的教育矫治方案:

一、重建家庭支持体系

二、建立正确人际交往观

三、教育引导建立正确人生观

四、坚定戒断信心

(三)教育矫治实施过程

首先,根据王某某实际情况,报经同意,大队建立起与其家人的联系,了解了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困难,通过与其家庭所在的村委会、派出所和乡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其家中老人小孩无人照管的问题;同时大队干警向其妻子和家人耐心解释了王某某被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依据和必要性,目的是希望其家人配合戒毒所的教育矫治工作,建立起戒毒人员王某某的社会家庭支持。

其次大队领导和包管干警多次组织王某某谈话教育,向其耐心说明国家的禁毒戒毒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其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合理合法性进行了说明,同时认真倾听王某某内心的想法,疏导其情绪,并告诉王某某大队通过努力协调,已帮助其解决了家庭当前面临的窘境。通过这些工作,王某某先前的抵触对抗心理发生了明显转变,多次主动找到干警表示感谢,在戒治生活中也慢慢的变得积极主动,其低落情绪明显得到了改善,戒治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三是组织习艺技能培训,大队根据目前的条件,组织王某某参加了陶艺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提升了其自身的劳动技艺水平,同时也丰富了其戒治生活,让其感受到了脱离毒品的生活是充实和充满乐趣的,也让他看到了自己在与毒品划清界限以后的正常生活状态,树立了他戒断毒瘾,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

四是在戒治期间,大队安排王某某参加了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助活动,经过心理咨询教师的心理测试和辅助教育,王某某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也认识到了自己性格上的问题,学会了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正确处理与其他戒毒人员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团辅过程中跟其他学员建立了相互帮助的良好互动关系,让其感受到了戒治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五是包管干警根据其自身情况帮助其进行了针对性引导,帮助其做好出所后的生活规划。王某某多次跟警察表示,自己出所之后不知道做什么,包管干警经过对其自身条件的分析,结合在所内学习的制陶技术,引导王某某规划出所后的生活。在干警的帮助下,王某某决定出所后首先与之前的吸毒“圈子”划清界限,不再与“毒友”交往,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圈子;其次在所内积极参加制陶培训,回归社会后到家乡的制陶工厂打工,一方面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另一方面方便照顾家里以弥补之前对家中的亏欠。在干警的帮助下王某某不仅对回归社会后的生活进行了规划,还让其树立了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提高了其戒断毒瘾的信心和动力。

(四)教育矫治效果

通过以上多措并举,经过大队、中队和教育科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王某某的低落情绪明显发生了好转,在接下来的戒治生活中,其戒治态度也变得积极主动,由之前的消极对抗变成了积极配合,对警察和国家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王某某对自己的回归生活有了很大的期待,他不止一次表示想通过积极戒治获得更多的奖分,争取早日出所,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弥补过去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和没尽到的责任。最后,从戒毒工作的意义上来讲,建立起王某某对戒断毒瘾的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才是最大的成果。

【案例思考】

在本案例中,戒毒人员王某某因为过往经历和家庭情况导致在教育戒治中情绪低落,消极戒治,这是比较常见典型的案例,可以说这种情况在戒毒人员中存在比较多,面对此种情况,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六大队集思广益,认真研判,教育矫治方法有针对性,有特点,既体现出了专业性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和诚意。

一、谈话教育是戒毒民警的常规手段,能否有效看关键是警察在谈话过程中做到耐心和真诚,能否真正从帮助戒毒人员的出发点来开展谈话,从而建立起戒毒人员对警察的信任;

二、利用好习艺劳动帮助戒毒人员培训技能。教育戒治的核心目的是帮助戒毒人员戒断毒瘾顺利回归社会,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我们开展教育矫治时除了帮助戒毒人员坚定戒治信心,还要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铺好路”,我们要充分利用习艺劳动的优势,让劳动的习艺性充分彰显,在所内有限的时间里培训戒毒人员,使其掌握一门出所后能够养家糊口的技能,从而帮助他们在回归社会后能远离“毒圈”,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圈子。

三、引导戒毒人员展望未来。我们在开展教育矫治的同时不应只局限于当下,戒毒人员在所内进行戒治,眼光容易仅限于当下的艰苦而难以放眼于未来。我们在开展教育矫治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戒毒人员放眼将来,使戒毒人员看到当下的磨难是为了将来的美好所作出的努力,只有当下与将来相结合才能让戒毒人员“有奔头”,使他们坚定戒治信心。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