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帮助戒毒人员范某某重塑家庭重建自信的案例

帮助戒毒人员范某某重塑家庭重建自信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范某某,男,44岁,未婚,山东省青岛市人,父母健在,因多次吸食冰毒、海洛因被强制隔离戒毒。2016年12月再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由于长期吸毒,范某某对生活不抱希望,浑浑噩噩,破罐破摔,且因性格内向、倔强,十多年来与父亲关系不和,父母也对他戒除毒瘾失去信心。

【案例基本情况】

警察通过查阅档案和个别谈话教育,了解范某某吸毒原因:一是叛逆心理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悔恨与痛苦得不到释放,只能通过吸毒缓解自己的痛苦,以毒品来麻木自己。二是得不到家人理解和帮助,面对的只有家人的指责,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对生活感到非常迷茫,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未来的希望。

(一)方案制定

1. 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调节心理状态,帮助其改变倔强、暴躁的不良性格,摒弃自卑、懦弱的心理状态,重新找回自信。

2. 进行萨提亚家庭重塑,帮助其家庭重新找回温馨、找回亲情。

3. 进行家访,让范某某父母对儿子重拾信任和信心,帮助其戒毒。

(二)实施情况

1. 警察多措并举帮助范某某积极转变

针对范某某倔强、爱面子、自我价值感较低等特点,警察经常与其个别谈话教育,鼓励范某某参加中队组织的硬笔书法练习、经典诗词咏唱等教育活动。警察心理咨询师对范某某进行心理访谈,剖析思想根源,帮助其找到思想症结所在。对其进行行为矫正,运用谈心交流、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他消除自卑心理;运用利弊分析法与自我暗示法帮助他重新建立戒治信心,解决自己心理矛盾,帮其认识到自己对家人爱的渴望,并鼓励其表达出来。在心理咨询师的疏导下,范某某终于给父母写了一封满是悔恨和思念家书,思想行为逐渐发生了转变,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康复、劳动中。

2. 警察家访帮助范某某重拾信心

警察利用休息时间到范某某家中进行家访,向其父母详细介绍了范某某下队以来积极进取、悔过自新的良好表现,带去了范某某那封满是悔恨和思念的家书,播放了他声泪俱下朗读家书的录像,两位老人备受感动,终于重拾帮助范某某浪子回头的信心,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戒毒所工作,一起努力帮助范某某戒除毒瘾。

3. 家庭关系重塑同心拒毒

戒毒所邀请范某某父母到所探访,参与萨提亚家庭重塑活动。咨询师从家庭沟通、彼此欣赏和期待、说出对对方的爱和感激等方面,运用正向导向、关注资源的理念和家庭重塑、情感沟通、心理连结、内在冰山等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彼此敞开心扉表达情感,说出期待,缓和了原本冰冷的家庭关系。一次成功的家庭重塑,使范某某泣不成声,“爸爸,我再也不恨你了,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也爱你!”范某某父亲更是哽咽涕泪,父子紧紧拥抱……范某某父母看到了儿子的“蜕变”,也看到了戒毒所警察们为教育挽救范某某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两个小时交流使亲情又回归了这个曾经冷漠分裂的家庭,也使范某重获家人的支持。

(三)效果评价

在家庭和戒毒所的共同努力下,范某某经过近4个月的教育矫治,情绪稳定,内心充实,摒弃了自卑懦弱的心理状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目标与希望,同时亲情帮戒也给了范某某戒毒动力,对生活重燃希望。范某某父母重拾帮助儿子改过自新的信心。

【案例思考】

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矫治工作时,需要有充分尊重的态度,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矫治他们。要有科学有效的专业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矫治经验,如真诚、共情、萨提亚家庭重塑等。

对戒毒人员要因人施教,找到戒毒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设计针对性的矫治方案。戒毒工作需要戒毒所、戒毒人员、戒毒人员家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关注、理解、接纳戒毒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找回生活的目标与希望,从而使他们走向新生活。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