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伤自残戒毒人员蒯某的综合性教育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蒯某,男,现年26岁,初中文化,未婚。该戒毒人员自入队以来,经常找值班民警反映其胸痛、心跳加快,心慌,睡不着觉,并在习艺车间前后两次吞食了两颗电烙铁枪头,情绪比较低落。鉴于该员反映的情况和具体表现,大队安排民警带该员到医院进行相应检查治疗,未能找出该员生理上的病因,心理咨询师介入了解后,查看其入所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医院出具的证明,排除该员器质性病变可能,遂与蒯某进行谈话沟通,了解到该员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沟通,想通过自伤自残的行为,能去住院,缓解心理压力。其常有活着太累的想法,认为自己无用、无能,缺少价值感。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制定治疗方案
(一)确定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技术,使该员改变不良的认知,保持良好情绪,生活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行为认知教育
组织6次认知行为教育,帮助蒯谋培养积向上健康心理,克服其存在的自卑心理,逐步修复其被毒品摧残的意志。
(三)心理辅导
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技术分三个阶段进行心理辅导治疗。
(四)实施评估
该员接下来现实表现和认知转变的情况,将作为本案例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二、实施情况
从2018年4月开始,对该员依法管理的同时,开展政策教育、心理辅导、亲情关怀与亲情帮教,给予关怀。
(一)开展政策教育
1. 第一、二、三次通过个别谈话,与该员建立信任。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交流,坦诚相待,并进行欣赏教育,找到蒯某兴趣爱好所在,让其消除防范心理,认识自我,找到自身优点,慢慢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自信,一步步地引导其说出自己心里的愿望和心理恐惧。
2. 第四次通过承包干警与其谈当前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引导该员谈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蒯某思考自己吸毒过后家庭的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并举出生活中由于吸毒引发的血淋淋的案例,给予警醒,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
3. 第五、六次通过对《宪法》、《禁毒法》、《戒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让该员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以及当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大趋势,清楚认识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后果,以法律教育为突破,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其对自身违法的认识,让蒯某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自觉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二)由心理咨询师定期对蒯某进行心理辅导
1. 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技术
告知该员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或信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或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认知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利用倾听、共情,引导该员将心理感受表达出来,详细了解其问题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的过程,特别是探求蒯某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蒯某思维清晰,精神活动正常,无幻觉、妄想症状,无重大躯体疾病表现。心理冲突使蒯某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认识很片面,产生了一系列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
第二次咨询:与蒯某一起探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不良情绪,交谈中发现蒯某存在很多不合理的信念,比如看到身边的戒毒人员因病转社区戒毒,比在戒毒所好,也不相信毒瘾能戒除,因此想通过自伤自残行为,达到去医院住院几天,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沟通交流该员表示愿意接受合理情绪疗法。
第三次咨询:调整求助者的不合理认知,学会放松训练。就上次咨询作业情况进行会谈。咨询师引导蒯某找到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①糟糕至极:认为自己吸毒这一辈子就毁了,父母不可能原谅自己;②绝对化要求:认为自己的毒瘾是戒不掉的;③以偏概全:看到身边的戒毒人员有因病转社区戒毒,他认为觉得社区戒毒比在戒毒所戒毒要好。通过与蒯某进行分析和辩论,让其逐渐改变了过去非理性的想法,关键是学会用“希望”、“想要”、代替“必须”、“一定”等,从而使其建立新的合理信念,提高自信心。为进一步缓解蒯某的焦虑情绪,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方法,故考虑教会蒯某学会使用肌肉放松训练:让求助者坐靠床上,全身各部位都处于舒适的位置,由咨询师口述指导语(略),此方法可让蒯某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掌握要领,之后可回寝室自行练习,从而达到自我放松的效果。
第四次咨询:进一步学会合理评价,让蒯某改变思维,放弃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加强学习、巩固新的合理信念。
第五次咨询:结束与巩固阶段,巩固咨询效果,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让蒯某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他在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肯定其四次咨询以来所取得的进步,积极鼓励他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三)人文关怀与家庭帮教
1. 大队民警的关心。对其提出的看病、购物等要求给予适当满足,在生活中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其逐渐接受民警的教育和感化。
2. 加强与其亲属的联系沟通。鉴于该员的情况,一是派出分管大队领导、承包民警、心理咨询师及教育科相关人员到该员家中进行了家访;二是由承包民警与其家人保持沟通,及时向该员家属反馈其在戒治期间的思想、心理和身体状况,让该员亲属从亲情疏导入手,协助开展教育转化工作,并对所选定的帮教亲属进行探访,希望他们能从鼓励、信任等方面给予该员关心,适时采取定期会见与突然中断会见相结合,让该员产生对家人的牵挂和依恋。
(四)矫治效果
1. 该戒毒员的自我评价:一是现在很少会出现胸闷不适现象,但偶有疼痛感,睡眠有改善;二是自己能够在剩余的戒毒期内进行调适情绪、转变思想、积极戒治。
2. 寝室室友的评价:现在不再沉默寡言,经常会与其他人下棋、聊天,情绪有好转。
3. 咨询师评估:蒯某情绪基本稳定,改变了一些不合理信念,自信心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能正确坦然面对生活,接纳现实。
【案例思考】
(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管理是戒毒人员必须遵循的根本条件和要求,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戒毒人员的首要条件,对戒毒人员必须严格管理,让其懂规矩,知敬畏。
(二)依法、文明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是当前戒毒人民警察必备的基本技能。在管理中做到严管就是最好的厚爱,宽严相济,让戒毒人员在被管理的同时感受到民警的良苦用心。
(三)相信亲属帮教的力量。亲人是戒毒人员最相信的人,其成长经历、涉事、处事、学习教育情况只有亲人才能了解,要教育转化好一名戒毒人员,修复其家庭关系是一项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修复关系,取得其亲人的信任和支持,得到亲人的鼓励和帮助,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四)尊重戒毒人员人格,对戒毒人员成绩给予肯定。通过肯定成绩,让戒毒人员重获存在感、价值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