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共情、内省、内观彻底改变戒毒人员人生观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共情是指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的能力。
内省是指通过反思和自我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和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内视观想(又称“内观”“内观疗法”)通过检视父母、长辈、兄弟姊妹和周围人的关系,梳理检视者的成长史,疏通其在关系中的情结,修通关系阻碍,提升认同,进而从社会关系层面建构正常的伦理秩序,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太原市戒毒所民警在教育矫治工作中,将共情、内省、内观有效融合,对调节戒毒人员的感官世界,重塑戒毒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作用,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了感恩,对这个世界再度充满善意。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王某,男,离异,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因多次吸毒,兄弟姐妹与其断了来往。刚入队时,王某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思想消极,极不配合大队的戒治工作。民警对其引导教育时,态度极其恶劣,要么爱理不理,要么对抗、顶撞、挑衅,叫嚣自己家里有未成年的女儿没人照顾,自己就不该被强制隔离戒毒。
大队迅速召开队务会,就戒毒人员王某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一是王某的情况应该及时向所党委汇报,并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矫正措施;二是寻找突破口,点中命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三是王某的人格扭曲,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根据队务会的分析,大队将王某的情况向所党委进行了汇报,并请示所党委希望心理矫治中心能积极配合大队,共同做好对戒毒人员王某的教育矫治工作。所党委对大队的请示给予了批复,请心理矫治中心乔萍萍同志配合大队开展工作。
一、共情渗透
“我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没人管,我就不该被强制隔离戒毒……”王某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民警们的耳边。如果真是破罐子破摔,他也不会冒出这么一句话。王某看似油盐不进,消极戒治,但从他的话语中,能够听出来,他更多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儿。这,就是一个突破口。
(一)代入
站在王某的角度,民警进行了换位思考,也理解了王某此刻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一边是自己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一边是自己没人照顾的女儿,惶恐、担心、焦虑,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
(二)共情
站在王某的角度理解王某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就理解了王某的忧虑和担心。王某对抗的不是自己违法的事实,也不是民警对自己的管理,而是自己不能照顾女儿担心女儿的无奈。
(三)切入
王某女儿的问题,是教育矫治王某的关键。只有让王某不再担忧女儿,才能督促其安心戒治。但大队民警全部是男性,也不适合直接上门。大队及时向所党委请示,请心理矫治中心的乔萍萍同志配合大队开展对王某女儿的关怀救助。
(四)登门
当乔萍萍同志和民警走进王某家里时,王某的女儿穿着破旧的衣服,辫子凌乱不堪……看着乔萍萍,不知为什么,孩子的眼泪顺着脸颊缓缓地流了下来。乔萍萍上前一步,一把将孩子搂进了怀里。
待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乔萍萍同志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才得知,由于多次吸毒,王某妻子留下孩子离他而去,兄弟姐妹也因他屡教不改而和他断了往来,现在王某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没有一点儿着落。
(五)救助
回到队里,大队长周滨号召全队上下捐款3000元,和乔萍萍同志一起送到了孩子手里。同时,乔萍萍同志借助万柏林区社戒社康指导站的力量,经过多次沟通协调,为孩子办通了低保手续。王某家电线老化,用电极不安全,乔萍萍同志给所里反映后,所领导立即安排电工给王某家里重新规划了线路。小区改造,需要重新安装暖气片,孩子不知道怎么办,乔萍萍与社区沟通,全程帮助解决改造事宜。乔萍萍又主动与孩子班主任联系,说明孩子的家庭情况,老师也给予了孩子特殊的关爱。过年时,乔萍萍与社区沟通,给孩子申请了5000元困难救助金。
(六)反馈
“爸爸,警察叔叔来家了,给我送来了生活用品和生活费,给我申请了低保,家里的电线也重新布置过了……爸爸。您一定要好好戒毒,听警察叔叔的话,早点儿回家来陪我。”听着电话里孩子的声音,王某的脸上,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和孩子通完话,王某没有说什么,静静地回去了。眼睛里,早已没有了刚入队时的那种消极。
二、内省于心
这天,王某主动找民警谈话。一进门,他就对民警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队长,谢谢你们,你们让我们感到了家的温馨,我为我先前的行为,给你们道歉。”
王某的心结已经打开,这个时候,教育矫治的发力需要更猛一些。
(一)教育
听了王某的话,民警让其坐了下来。
“你感到愧疚吗?你感到羞耻吗?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那样让你将她一个人孤零零地丢在家里,你的心能安吗?不吸毒,你会死吗?”没有和风细雨的开场,如雷贯耳般的发问,让王某羞愧地低下了头。
“为了吸毒,老婆走了,兄弟姐妹也和你断了来往,就连自己十二岁的女儿也不管了,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父亲?”想想那天第一次见孩子时的画面,民警的话语没有一丝儿留情。
“队长,我改,我戒,为了孩子,我一定好好戒治,绝对不会再给队里添麻烦。”王某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
“行,就看你的实际行动吧。”民警让其再次坐了下来。
(二)内省
“孩子的事情,你现在不需要担心,所里、大队已经和社区,还有你的兄弟姐妹都接触过了,他们会帮助你照顾孩子的,所里也会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关注的。”民警平复了激动的情绪,缓缓地说道。
“谢谢队长!”王某又站了起来。
“坐吧,坐吧……”民警让王某再次坐了下来。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往,内视自己的内心,对今后的路怎么走,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而且,不管你干什么事情,不能光顾着自己,还要考虑身边人的感受,考虑亲人的感受。”民警对王某开始了引导。
“是,队长,这些年吸毒,伤害了太多的人,老婆走了不说,就连我的兄弟姐妹,也因为我屡教不改而和我断了来往,这一切,都怪我自己。”王某看了民警一眼,“问题都在自己身上,以后,我会自我约束自己的。”
“你有这个认识,说明你对自己进行过剖析和审视,希望你能借着这次戒毒,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真正地戒断毒瘾,给孩子一个依靠。”
(三)转变
王某变了。不仅仅是民警看到的王某变了,就连大队的戒毒人员在和民警谈话时,也总是说王某变了,变得知道体谅他人了。
在班组,王某能团结戒毒人员,力所能及地搞卫生;在车间,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习艺项目;在休息时,能协助他人打扫楼道、浇花……
(四)升华
“队长,咱们队最脏最累的活儿,以后就交给我吧。”
“队长,我出去以后一定要和我的兄弟姐妹说声对不起!”
“队长,我这次出去以后肯定能戒断毒瘾。”
王某开始积极主动地找民警谈话,戒治积极性空前高涨。其他戒毒人员受此影响积极效仿,大队的戒治氛围越来越好。
三、内视观想
王某的转变很明显,也值得欣慰,但要长期保持,却也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帮助其巩固前期成果,大队民警在对其前期的转变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其“观想自身”的新要求。
(一)警醒
“你最近有点儿活跃,一定要注意,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违反所规队纪。”在王某又一次找民警谈话的时候,民警对其进行了提醒。
“请队长放心,我走到这一步不容易,我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从你目前的状况,你是不是应该多思考思考怎么戒断毒瘾,怎么给孩子一个依靠?”民警循循善诱地说道。
这句话,拨动了王某那根隐隐作痛的心弦,他低下头,半天没有言语。
(二)自律
“人,最难控制的就是内心的贪欲。比如,毒品就是你内心的贪欲。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正视自己内心的贪欲,不仅仅是毒品。”民警盯着王某,如是说道。
“队长,您说的对,那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呢?”王某抬起头,眼睛里满是希冀。
“你首先要静下来,正视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是要自由还是继续吸毒?”
“我肯定是想戒毒啊。”
“那你就要开始修心,其实,也就是自律。你每天要对自己当天的行为进行自省,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在朝着戒毒的方向努力。”
民警的话,让王某若有所思。
“戒毒,你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戒毒,戒除自己内心对毒品的贪欲。这,才是每天都必须自省、自律的事情。当天结束的时候,你要对这件事情进行观想,看自己到底做到了没有。”
看着民警,王某郑重地点了点头。
(三)共鸣
王某和女儿的通话中,渐渐地多了对兄弟姐妹的问候,还要女儿有空了就去看看他们。不同以往的是,他不再口口声声对女儿说他一定会戒毒,只是眼神中带着希望和坚定。
王某的表现一如既往,但却越来越注重一些小节,比如,戒毒人员拨打亲情电话时,他总会让别人先打;每天习艺劳动出工收工时,他会检点自己的风纪扣是否系好。
四、矫治效果
2022年9月,王某按期解除,顺利回归社会。回到家后,他与以前的狐朋狗友全部断绝了往来,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也会给大队打电话,向民警汇报他近期的一些情况。
2023年4月,王某和他的哥哥,还有社区的工作人员,一道给所里送来了锦旗“教育感化迷途羔羊,扶危济困花季少年”。他的哥哥感慨地说:“以前他戒过几次,每次出来。没多长时间,就又走了老路,早已把家人的心伤的千疮百孔。这次出来,感觉他变化很大,不但能按时到社区报到进行检查,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你们没有放弃他,作为家属,我们深受感动,是太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
【案例思考】
一、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教育转化工作,没有不可教育的人,只有失败的教育方法。作为民警,如果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没有爱心和耐心,那所有的戒毒人员都会一无是处。有人说过:客观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转化工作正是如此,重点就在发现上。
二、作为民警,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用爱心、耐心、信心去发现问题的命脉和切入点,扑下身子去和戒毒人员交流、沟通,获得戒毒人员的充分信任,并通过观察、分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教育戒毒人员,戒毒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成效。
三、对戒毒人员不仅要矫正其“行”,更要矫治其“心”,只有彻底纠正戒毒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保证他们从此脱胎换骨,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