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三无”戒毒人员肖某某重树戒治信心的教育矫治案例

“三无”戒毒人员肖某某重树戒治信心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肖某某,男,1981年生,文盲,父母离世,自述入所前育有一女,目前3岁,与未领结婚证的妻子在缅甸生活。国内无其他直系亲属,属于典型的“三无”人员。肖某某于2020年11月开始吸食毒品,2021年3月被当地公安机关责令社区戒毒,因社区戒毒期间再次吸食毒品,于2021年7月被送至临沧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入所后,肖某某在日常戒治生活中表现十分消极,对戒治生活十分抗拒,在组织康复训练期间,私藏违禁品。后又与同宿舍人员赵某某打架。由于肖某某的特殊家庭情况以及个人的戒治表现,大队将其列为管理中的重点矫治人员。

【案例基本情况】

(一)原因分析

1.思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肖某某出生的地域在80年代、90年代并不重视教育,家庭也没有送某肖肖上学读书的意识。因此肖某某自出生后,只上过几天的小学,属于典型的文盲人员。在肖某某的思想意识中,无法律法规意识,认为吸毒是自己的事,难以接受被强制隔离戒毒的现状,从而对戒治心存抵触情绪。自认为接触毒品时间只有一年多,吸食频次也不高,不应该被强制隔离戒毒。

2.家庭因素影响。肖某某家庭在近几年发生了重大变故,对其心理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自身脱离正轨渐行渐远。很多年前,母亲离世后,家里只剩父亲一人。2019年,肖某某在外地打工,因父亲重病而住院,为照顾父亲肖某某返回本地。在此之后的日子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白天在工地打工,晚上又回医院照顾父亲。同年,缅甸妻子带孩子回缅甸探亲,后因疫情原因无法返回国内团聚。在既没有亲人共同承担经济压力、又没有稳定收入的长期高压生活状态下,肖某某听信了朋友的“好言相劝”,开始吸食毒品给自己“提神醒脑”,从而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逐步走上吸食毒品的不归路。

3.社会圈子同化。因自身文化较低,且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肖某某自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人和社会圈子大多是同类人,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敬畏之心。在“圈内人”的影响下,肖某某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又极易暴躁的性格。加之肖某某因缺乏亲情倾诉,日常更加行事偏激,没有责任担当。做事不听劝阻,不顾后果,逐步形成内心自负思想偏激的多重性格。

(二)戒治心路历程

大队管教警察在调阅卷宗了解肖某某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后,综合分析、实地研判,切实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计划:一是协调各方帮助寻找亲人、解开心结;二是强化日常行为管理,纠正不良习惯;三是开展关心关爱帮扶,帮助改善自我认知;四是积极鼓励帮教,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协调各方帮助寻找亲人、解开心结。刚入所时,肖某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有过多交流,有自闭倾向,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在不满和抵触情绪里,常以个人好恶和个人认知来判断是非曲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队每周对其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第一次接受咨询时,发现肖某某与他人沟通时有语言障碍。原因是肖某某从小在本地方长大,与外界接触交流不多,在本村也只需要讲本地本民族语言,且又是文盲,这些因素导致肖某某语言表达逻辑混乱,对日常用语习惯性用方言表达,沟通交流存在障碍,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不愿过多与他人交流。肖某某虽然家里亲人都已离世,但在缅甸还有未领结婚证的妻子和一个3岁的小孩。在入所后因疫情原因和通讯的关系,一直联系不上她们,所以每天都闷闷不乐,不想与他人沟通。针对肖某某的特殊情况,大队警察对宿舍床位做了调整,安排了其他两名同乡戒毒人员与其住一个宿舍,在日常戒治生活中帮助肖某某,让肖某某克服沟通障碍。咨询过程中,以认知疗法帮助重新认识自我,改善不规范行为,正确认识自身特长与自我的独一无二,消除交流自卑心理,不断缓解与他人交流的顾虑。同时,也要求戒毒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肖某某,帮助他建立信心、重拾自信,并掌握好肖某某的思想动态,及时向带班警察作出汇报。针对肖某某思念亲人不愿放下戒备的问题,大队警察通过协调当地公安机关、村民委员会、走访肖某某邻居等方式,帮助肖某某找到了妻子及孩子的联系方式。按程序审批后,帮助肖某某联系上妻子和孩子,彻底解开了心结。联系上唯一的亲人后,肖某某说:“是你们帮助我找到了活着的希望,坚持下去的希望,尝试并学会着接纳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可能就会继续这样沉沦消极下去”。

2.强化日常行为管理,纠正不良习惯。肖某某入所后,性格内向,行事偏激,做事不计后果,自己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纪律意识淡薄,常常我行我素,用自己的规则行事。如:在一次组织康复训练期间,发现身旁草地有半截铁丝后私藏;在吃饭期间,悄悄将米饭藏于口袋后进行风干储存;在组织文化学习时,经常发呆听不进教育内容。这一件件看似小事,实则反映出肖某某自律能力不足,自我控制情绪能力欠缺等问题。为使肖某某提升自控能力,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帮助其戒除毒瘾回归正常,大队安排了一名有丰富教育矫治经验的警察对肖某某进行包教,定期不定期对肖某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辅导和抽查,并安排其他戒毒人员每日帮助指导日常的生活、卫生和学习规范。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矫治半年后,肖某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也不断进行改正。矫治1年6个月后,肖某某已经是大队戒毒人员中表现良好的典范。

3.给予生活帮扶,帮助改善自我认知。肖某某在入所后一直联系不到自己的亲人,是第一个被大队列为的“三无”人员。自卑心理加重了他的戒治难度。在同其他戒毒人员谈话时得知,肖某某在入所前很少吃饭,因为经济困难平时就吃方便面度日。入所后肖某某没有亲人汇款。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队警察利用经费采购了一批物资,对肖某某及其他有类似人员,结合戒治表现给予物资奖励,对他们的戒治表现予以肯定,建立他们的戒治信心。每逢节假日或其他重大节日,大队积极申报经费采买物资,给予“三无”戒毒人员生活上的关心关爱,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活导向。肖某某说,以前在外面时候自己活的很艰辛,疼病无人问津、冷暖无人关心、饥寒无人关爱,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后让他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一定要戒除毒瘾,好好生活。

4.积极鼓励,树立戒治信心。在与其他戒毒人员谈话时,带班警察了解到肖某某唱当地的民族歌曲旋律动听、歌曲优美,在深入与肖某某谈话了解后得知,肖某某入所前会在当地民族节日和婚礼庆典上表演节目,具有一技之长。为鼓励肖某某树立戒治信心,丰富戒治生活。在节日期间,戒毒民警均会鼓励和安排肖某某上舞台展示自我。在得到鼓励与肯定后,肖某某一方面参加了所内举办的“扫盲班”,另一方面每日在楼层利用休息时间与同宿舍的戒毒人员进行排练舞台。2023年,肖某某在春节联欢会上表演大获成功,得到了民警与戒毒人员的一至肯定。目前,肖某某对未来生活乐观、心态积极向上,整体矫治效果良好。

【案例思考】

(一)找准病灶,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高度发达,生活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充满了各种挑战,充斥着各种形形色色社会人,戒毒人员的成长背景与个人的自我定位,对矫治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戒毒人员吸毒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是怀着好奇心寻求一时刺激、有的人是受到别人的蒙蔽而走入泥潭、有的人是因为家庭的溺爱而误入歧途、有的人则是因家庭变故而走入深渊。作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我们要常怀仁爱之心,将戒毒人员当做是病人来看待。帮助他们弃恶从善、重回正道,多点仁术之心、少点苛责戾气,用爱感化、用心温暖、用行动帮助,使他们逐步步入生活的正轨,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

(二)强化教育,弘扬正气。大多数吸毒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吸食毒品行为存在着侥幸心理,总想着偷偷吸一两次没事,应该不会上瘾也不会被强制隔离戒毒。在与戒毒人员的谈话过程中,经常听到“自己运气不好”、“外面得罪人被人举报了”、“警察专门针对我”等错误认识,没有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意识不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在戒毒人员两年的戒治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履职尽责,切实担负起身上承担的神圣使命,不断强化毒品教育、毒品危害和法律知识普及,要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认识到国家对毒品的严厉打击态势。

(三)关心帮扶,彻底祛毒。对于无亲人探访、无亲人通信、无亲人汇款的“三无人员”,在回归社会后,普遍存在无家人帮扶、生存能力弱、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容易走上吸毒的“老路”。对于这一类人,我们要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对其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和心理辅导,在回归社会后,要切实用好用活社会延伸帮扶,联同当地公安机关、当地村社区共同开展帮教帮扶,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存在的困难问题,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照顾,在生活中帮他们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由输血式帮扶逐步转化为造血式帮扶,帮助他们早日顺利融入社会,摆脱毒品的侵害。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