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用兴趣特长切入帮助复吸人员王某重拾信心的案例

用兴趣特长切入帮助复吸人员王某重拾信心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复吸后往往会沉浸在懊悔、自卑、绝望等情绪中,并将内心封锁不愿与人交流,与外界的隔绝会激发更多消极情绪,使戒毒人员更加封锁内心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育戒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兴趣爱好能纾解戒毒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强体魄、强大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帮助戒毒人员王某打开心扉、重塑自信、坚定信念。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王某,1990年出生,初中文化,因吸食冰毒,已两次强戒。王某家庭条件较好,从小聪明伶俐,备受父母溺爱,逐渐形成倔强、自傲、敏感、偏执的性格。初中结识了当地闲散青年后便辍学在家,经常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使对王某寄予厚望的父母与王某产生激烈矛盾,劝说王某回归正途无效后,王某父亲试图通过打骂、拘禁等极端方式拯救自己的女儿。心理上的各种压力无处发泄,加之损友的一再诱惑,使王某逐渐滑入毒品的深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第一次强戒后王某决定痛改前非,按部就班地听从家人安排:工作、相亲,随后王某找到令家人满意和自己心动的结婚对象。婚期在即,因男方从熟人口中得知王某曾经吸毒被抓当即悔婚,王某羞愧难当再次将手伸向毒品。虽然王某内心知道花样年华如此堕落下去是不对的,但毒品的麻醉能使她暂时忘记羞耻等各种不快,可当毒瘾过后,她又被自卑感紧紧包裹不知如何排解。

二、入所表现

该戒毒人员入所后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涣散,不求进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对前途不抱有希望,得过且过。在日常的教育戒治活动中,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对所里组织的活动应付了事;人际关系方面,由于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所以几乎没有朋友。经常与同班组人员有摩擦,稍不如意便口出恶言,甚至大打出手。行为执拗,拒绝别人的帮助,与民警谈心也是只言片语,不愿过多流露内心的想法;亲情方面,不愿与家人有情感交流。大队组织拨打亲情电话时除了索要生活费再无其他,面对家人的关心问候总是以冷漠回应。

三、原因分析

(一)“标签化”身份引发自卑心理

民警经过长期与王某谈话沟通后,该戒毒人员难得地吐露了心声:“第一次强戒回家后本想有个新的开始,可是自己吸毒被抓的事情亲友邻居都知道,感觉被周围人鄙视嫌弃。后来又因为自己不堪的过往被悔婚,使我感到未来无望,吸毒的“标签”将永远伴随自己,让我永远抬不起头。”王某认为自己戒毒的努力和决心都没有意义,下意识地逃避问题麻痹自己使王某再次滑入“毒渊”。渴望戒毒却不被接受产生的自卑心理和敏感心理,是吸毒者内心的主要矛盾和现实冲突。

(二)家庭信任危机,打击戒毒信心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的信任危机。家人的猜疑、不信任和指责都无疑是给戒毒人员贴上了“不被信任”的标签,极易使戒毒人员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戒毒信心受到打击。王某自述,其父亲曾因为家里出现的烟头怀疑她复吸而对王某大打出手。为防止王某再次接触毒品,王某家人劝说王某不要外出工作而待在家里。家人的猜疑防范和粗暴极端的沟通方式使王某与亲人之间的关系支离破碎,在王某看来毒品反而给予她巨大心理安慰,为其情感的宣泄提供了渠道,更是麻痹心中痛苦,摆脱父母精神束缚的一种逃避方式。

(三)孤独空虚的生活状态

戒毒人员经历了封闭两年的强戒生活后,不可避免会与社会有所脱节,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引发孤独与空虚感。本案例中的戒毒人员王某回归社会后,由于没有构建良好的社交圈,遭受求职受挫后无人倾诉,便选择闭门不出,封闭自己。长期的无事可做使王某产生空虚、孤单、烦闷的心理,萌生生活没有意义、未来无望等消极情绪。为了填补生活和心理上的孤单和空虚,王某逐渐松动了远离毒品的决心。

四、方案制定与实施

(一)明察秋毫,寻找突破口

针对王某行为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大队民警多次研判。大队领导、民警多次找该戒毒人员进行深入的谈话,终于被大队警察从只言片语中发现了一个突破口。王某自述从小喜欢唱歌,能在歌曲旋律中感受到生机和活力,感受到作曲者的情感和心绪,每当唱起美妙的歌曲,心中的烦恼像青烟一样随风而去。并且因为唱得好,王某总能得到听众由衷的夸赞,心里会油然产生自豪感,感觉自己唱歌时候是发光发亮的。但自从接触毒品后,她对唱歌再也提不起兴趣,因为自卑的王某不想表现自己来引起别人的关注。为了帮助王某找到戒治方向,民警决定以唱歌为切入点,帮助王某战胜自卑重拾自信。

(二)你唱我猜,打开心扉

为使王某打开心扉,结合王某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性格特点,大队民警决定以每周一次的“你唱我猜”互动小游戏为载体,进行积极引导和正面激励,引导王某逐渐信任民警,增强戒毒信心,激发内在动力,重回人生正轨。

民警与王某约定比赛规则,王某将自己的心情或是想说的话提前写在卡片上作为答案,然后通过演唱一首歌和两个提示,让民警猜出答案。如果民警猜出答案,晚上集体活动中王某要为全体戒毒人员和民警演唱一首美妙的歌曲。如果民警没有猜出正确答案,民警就要帮王某下载一首王某喜欢的新歌曲。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既给予王某展示自己特长亮点的机会,又为民警和王某的交流提供了切入点,以对歌词的探讨为载体谈王某的心情及心理状况。王某坦言在这个互动游戏中感觉和大队民警像是朋友,希望和民警成为朋友但内心又觉得自己不配交朋友。民警告诉王某,只要王某愿意彻底摆脱毒品,强大内心,坚强地克服毒瘾,不再复吸,自己就是王某的朋友。民警进一步教育王某,吸毒已经成为过去,只要当下坚强的面对挫折,今后的自己永不接触毒品,就值得尊重和敬佩。在民警的引导和教育下王某逐渐认识到珍惜当下积极戒治,用永远远离毒品的行动与过去陷入泥泞的自己决裂,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作为自信的资本。同时,王某在活动中的演唱总能获得一片由衷的夸赞,在民警的引导下,王某明白,自己并不是以前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也能耀眼瞩目。想要成为被尊重被关爱的人,先要认可和关爱自己,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就付出行动。认真地对待人生,人生也会被认真对待。王某自述感觉曾经内心一片模糊,自己只是浑浑噩噩混日子,但现在感觉整个世界清晰明亮,而且内心也逐渐坚强,不再畏惧挫折困难和别人异样的眼光,已经对未来做好了规划,决心积极接受教育充实自己的内心和生活。

(三)重塑沟通模式,打通亲情阻点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与家人的相处沟通极大地影响着戒毒人员的心理和情绪。民警逐渐了解到王某清楚家人很爱她,在她心里家人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但因为父母总是不理解、不尊重自己的想法,只是固执地要求王某必须服从,并且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她感到愤怒又无奈,不如索性逃避。沟通受阻,导致亲人之间的爱不能流动。

为了王某回归社会后有良好的亲情氛围,让亲情成为王某彻底战胜毒瘾的动力和助力。民警与王某探讨如何解决亲情沟通问题,打通亲情阻点。首先民警向王某指出,家庭问题中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责任,虽然其父亲处理问题强势且极端,但王某并没有尝试去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用更极端的方式去刺激,逃避父亲。民警教育王某,没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对子女有世间最真挚的爱。作为子女应当接纳父母的不完美,用耐心和自己的进步去劝解父母,想办法找到最适合的沟通方式与父母交流问题,传递亲情。在与民警的探讨中,王某决定用“亲情书信”的方式与家人沟通。随后,民警帮王某寄出了一封给其父亲的充满歉意和感激的亲情信,信中王某向父母表达了感恩,自己对吸毒等错误行为的反思,告知父母自己这次在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经历的内心成长和未来规划,以及对亲情沟通的想法。大队民警与王某父亲联系也得到了“亲情书信”的反馈,王某家人从书信中感到王某真正的脱胎换骨,极为欣喜王某的成长和蜕变,并认真思考了王某提出的家庭沟通问题,表示愿意为了女儿而改变,探索合适的家庭沟通模式。在后续的书信往来中,王某与家人约定,王某回归家庭后,在家里设置一个“亲情信箱”,一旦出现沟通问题和意见分歧,双方要冷静下来通过写信的方式向对方诉说自己的想法,收信人必须回信沟通,直到问题彻底解决。通过重塑沟通模式,营造良好亲情氛围,王某重新联通血脉亲情,极大地增强了戒治信心,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

【案例思考】

一、因人施教,找准切入点

因人施教是教育矫治的关键。戒毒人员各有相异,一名戒毒人员就是一把特别的锁,想要打开他的内心只有找到适用于他的钥匙。发掘思想根源,找准切入点,根据戒毒人员特征爱好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制定教育方案才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

二、尊重关爱,重塑自信

自信心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戒毒人员往往从内心深处鄙夷吸毒的自己,缺乏重塑新生的信心和动力。教育矫治过程中,民警的尊重和关爱不仅能使戒毒人员打开心扉,利于民警教育引导,更能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通过积极改变自己重新获得他人尊重的可能性,从而坚定他们彻底战胜毒瘾的决心,重塑拥抱新生的信心。

三、改善家庭问题,用亲情为新生保驾护航

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情流动能为戒毒人员彻底远离毒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能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提供生活帮助和情绪的积极引导。教育矫治中应当重视家庭情况和亲情问题,打通沟通阻点,为戒毒人员和毒品之间构筑一条亲情防线。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