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四个“一”成人礼引导未成年戒毒人员张某积极戒治的综合性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12年以来,全国新发现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员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效果明显。但由于好奇心理、炫富心理、交友不慎、家庭环境影响等因素,还是有一些未成年人没有抵挡住毒品的诱惑。近年来戒毒场所中,也出现了未成年戒毒人员。通过入所谈话了解到,大多数未成年戒毒人员都是父母离异。她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与关怀,缺乏正确的教育,文化程度偏低。长期的亲情缺失与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她们对于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出现抵触、叛逆、恐惧等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对其进行干预,引导其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及现实表现
张某,女,2005年出生,初中学历,6岁时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长大。2020年初第一次吸食毒品,2022年因吸毒被行政拘留并处以强制隔离戒毒2年。在张某童年记忆里父母经常因为琐事吵架,六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从此杳无音信。张某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忙于生计,很多事情都是靠张某自己。由于亲情的缺失,张某性格变得孤僻、自卑。张某当时在初中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经常跟父亲顶撞,而父亲每次的管教方式都是简单粗暴的打骂,父女俩的关系越来越僵。在一次争吵后张某辍学离家出走,在朋友那里接触到了冰毒。当同龄人还在父母和校园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时,她却早已深陷毒品之中,品尝着毒魔带来的恶果。
自从进入我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以来,张某所规队纪意识淡薄,不服从管理情绪强烈,对于民警戒备心较重,与其谈话教育时经常保持沉默,戒治效果不理想。意志消沉,不愿与他人交流,据其他戒毒人员反映,张某较为敏感,常因其他戒毒人员某句无心之言认为自己被排挤,多次劝说解释也无果,经常无端与其他戒毒人员产生摩擦。
二、矫治方案制定与实施
分析张某的现实表现,主要原因是其年龄较小,缺少家庭教育与亲情关怀,内心敏感而脆弱,对于即将步入成年的未来生活缺少计划与期待。针对上述情况大队民警进行研究,决定采用四个“一”成人礼系列综合教育矫治帮助张某充分意识到跨入十八岁成人行列的意义,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尽快适应戒治生活。
(一)一套个性化教育方案,精准矫治消除症结
考虑到张某年龄小,正处于叛逆期,且成长过程中缺乏正向引导,导致其性格顽劣,对于常规的管理教育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等问题,大队民警进行分析研判后为张某量身定制了一套个性化矫治方案。方案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兴趣培养与行为规范相结合,每个环节均有民警专人负责。在日常课堂化教育环节,为张某量身定制一系列精品课程。着重强调感恩孝道教育、道德法律教育和毒品常识教育等。精心设定作业内容,对学到的知识及时掌握和总结。在行为养成教育环节,由于张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管教的缺失,从未有人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此对于张某的管理既要做到严格要求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民警既扮“黑脸”又扮“红脸”,帮助她更好地接受批评教育,摒除不良思想,增强自律性,教育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其顺利完成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了解到张某热爱绘画,民警让其负责大队黑板报设计,通过发挥个人特长,树立自信,消除自卑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张某能够遵守所规所纪,学会服从民警的管理,逐渐适应戒毒所的戒治生活。
(二)一个亲情修复计划,唤醒亲情让爱回归。
刚入所时民警多次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但都收效甚微。深入了解到张某因从小父母离异,从未感受过父爱和母爱。认为父母对自己毫不在乎,所以才肆无忌惮。叛逆也许只是她的表象,父母的关爱和温暖才是她的渴望,如何消除内心芥蒂,接受关爱帮助,亲情才是无懈可击的秘密武器。谈话中了解到因为自己吸毒,张某与父亲发生多次矛盾和争吵,转入我所之后父亲也从未探访过她,张某也没勇气拨打亲情电话与父亲联系。对此大队制定专项亲情修复计划。考虑到张某内心的顾虑,民警联系其父亲,反馈张某在所里的情况和表现,将女儿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呼唤告知他。经过多次沟通父亲谅解了女儿。考虑到路途遥远,民警特地安排张某和父亲视频接见。父女相见的那一刻,张某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心扉,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后续民警还安排张某在春节、父亲节等重要节点书写家书和亲情周记,总结戒治期间的亲情心路旅程。
(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攻坚激发动能。
张某自小缺乏家庭的温暖,进入戒治场所以来,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人际关系紧张,自身性格敏感,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矫治中心根据现状制定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发现其内心自卑且十分渴望他人的关心,为了了解她在集体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帮助适应集体生活,中心安排了破冰行动、心灵之旅等主题团体辅导,帮助她消除思想负担,学会融入集体。安排其书写心情日记,掌握张某思想动态,为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及时纠正偏激想法。通过曼陀罗涂色游戏等活动为她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来缓解她的情绪,有效安抚心理焦虑。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后,张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性格上也变得乐观开朗,笑容也多了。这个转变让人欣喜。
(四)一场成人仪式,重启人生扬帆起航。
张某迎来她18岁生日,为了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引导性,民警为其精心筹划了一场特殊的成人礼仪式,帮助其深刻感受到十八岁成人的重大意义。此次“成人礼”以中国传统文化“授冠礼”为基础,通过行笄礼、诵誓词等环节展开。仪式上,张某身穿传统汉服,走过“成人门”,大队民警为即将成人的张某送上寄语,生日蛋糕伴随生日快乐歌缓缓推出,张某对着烛光许下心愿。民警提前联系张某父亲录制亲情视频,为18岁的女儿送上祝福。接下来张某在国歌声中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捍卫神圣宪法,维护法律尊严,履行公民义务....”。“成人礼”仪式最后,张某给五年后的自己寄出一封信,信上写着自己一年多以来的所学、所想以及对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期盼,并与其他戒毒人员分享。
三、教育矫治效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教育矫治后,张某已经逐渐适应了戒治生活,很好的融入集体生活。内务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性格也变得更加乐观。张某不仅能在教育康复中较好地完成自己地任务,还能积极参加民警组织的各项活动,起到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带头作用。张某的戒治信心在进一步提高,戒治态度较为积极。
【案例思考】
一、未成年人戒毒人员多为单亲家庭且文化程度较低,在接受教育的能力上与成年人存在差距。这类群体的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着重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制定个性化、多样化矫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用情温暖她们敏感脆弱的心灵,达到效果最大化。
二、当前社会毒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青少年的防毒、拒毒能力亟待提高,这就需要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更加关注和关心这个群体。通过举行成人仪式,让戒毒人员充分意识到步入十八岁成人队伍的意义,同时体现社会、家庭对戒毒人员的关心爱护,构建和谐温馨的戒治环境,帮助她们成功戒除毒瘾,早日顺利回归家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