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综合举措帮助戒毒人员周某克服易激惹情绪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情绪易激惹是指人的心境瞬间即变、反复无常,与他人接触中容易出现情绪烦躁、激动以及易激惹症状,存在一点就着、情绪不稳定状况。周某存在认知上片面、情绪上冲动、行为上莽撞的状况,在所内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同戒人员沟通,易与同戒人员产生冲突、对民警正常管教有对抗情绪。
【案例基本情况】
一、个人基本情况
周某,男,48岁,初中文化,离异,1次强戒经历。周某出生家境较好,父母均为国企员工,初中毕业以后曾在社会上打短工,之后在父母帮助下进入公交公司开车,并结婚育有1女小洁。2010年夏天,周某与朋友在KTV唱歌,在朋友的诱惑下,周某因好奇第一次尝试吸食了冰毒,从此深陷其中,一发不可收拾,在父母劝说下仍屡教不改,吸毒行为断断续续维持了10多年,2021年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二、入所表现
初入所时,周某情绪暴躁,常因一点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平时刻意与其他戒毒人员保持距离,很少与人交流。民警找其谈话,口中称是,但明显存在敷衍情绪,对大队组织的教育矫治活动有抵触情绪,不愿参加,有时一个人躲着偷偷哭泣;饮食差,睡眠浅,早醒。
三、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因父母过于溺爱,周某染上不良恶习,2012年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处以行政拘留,也因此被公交公司开除,夫妻感情从此走向破裂。因逢巨变,周某意志更加消沉,整日和狐朋狗友混迹酒吧、KTV、茶楼等场所,打牌赌博、喝酒吸毒。2013年妻子无法忍受堕落不堪的周某与其离婚,只留下5岁的女儿小洁。因小洁年幼,周某开始了每日手忙脚乱的亲子生活,反而是这段父女相依为命的时间,周某状况好了起来,渐渐改变着不良习惯,戒赌、戒酒、戒毒,并找了一份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周某的生活重回正常轨道。生活中,周某虽觉得小洁性格有些孤僻,且沉默寡言,但周某并没有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洁的症状逐渐加重。周某发现小洁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经常不开心,整日无精打采,吃啥都没胃口,体重也明显下降。周某带女儿前往医院检查,经诊断小洁患有抑郁症。周某深受打击,开始借用毒品躲避现实,并再次沉沦其中。
(二)社会因素:周某长期混迹于社会,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犯罪行为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对朋友一律来之不拒,不与辨别。在“朋友”的带领下,错误地将吸毒作为缓解情绪、消极避世的办法。
(三)心理因素:周某过早踏入社会,在性格塑造期长期与社会不良人员接触,形成冲动易怒、不听人劝的偏激性格。入所后,周某对于民警的关心怀有质疑心态,消极对待,对于大队组织的各类活动,不参与、不配合;与同戒关系紧张,对于同宿舍戒毒人员好心劝告当成讽刺、指责,恶语相向、挥拳动脚。
四、方案制定
(一)以情感关怀助力相互和解。周某虽言语冲动,但民警与其沟通的字里行间,还是明显能感觉到他对女儿小洁的关心。对于小洁无法原谅父亲的过错,不愿与其沟通交流的情况,民警增强与小洁的沟通联系,化解其内心坚冰,帮助达成父女和解。
(二)以心理干预帮助稳定情绪。对周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为其构建心理支撑,引导其从消沉意志与悔恨心态中走出来。
(三)以精准包教规范戒治行为。针对周某在所内不配合民警管教工作现状,以包教小组、同戒小组的形式,言传身教、循序渐进,促使周某能够认清毒品危害、适应场所生活、规范戒毒行为、树立戒毒信心,更好融入场所戒治生活。
五、方案实施
(一)稳定戒毒情绪
一是成立包教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班组管理民警、大队分管领导、管理科专职民警和心理矫治中心咨询师组成。小组制定详细的管教方案,采取跟踪负责制,及时对其合理诉求、实际困难予以核实解决,帮助其解决立身之忧。同时对周某开展专责管理教育,依法依规规范行为,纠正错误做法,进一步提高其规矩意识、身份意识和敬畏之心。分层级开展谈心谈话,掌握了解周某个人、家庭、社会关系等全方位的情况,通过他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针对性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生活常识教育,教授其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引导树立戒毒信念。二是成立同寝帮教小组。同寝帮教小组由寝室长和表现较好的戒毒人员组成,搭建互动平台。管教民警要把控好同寝帮教小组成员,全方位进行思想引导和帮扶,促进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朝着好的方向积极发展。三是邀请参加兴趣小组。对于周某有读书的爱好这一特点,邀请周某成为戒毒人员读书会兴趣小组成员,并帮周某选择《喜悦无处不在》《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等书籍,通过小组讨论、撰写读后感、等方式,从书籍中汲取正能量,学习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化解心中戾气,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二)达成家庭和解
家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循环的。民警了解到周某的女儿小洁因为患有抑郁症,存在心境低落、兴趣缺失、自我评价过低等症状,父女之间也存在明显沟通障碍。民警与所内心理咨询师组成家庭帮扶小组,深入了解周某家庭成员所在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掌握家人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多次上门对小洁开展心理辅导和助学活动的开展,小洁的抑郁情绪有了好转,开始尝试去接纳愿意改变自己的父亲,两人的交流渐渐多了起来。周某也意识到是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给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他懊悔不已,每次和女儿通电话都叮嘱她要好好学习,听爷爷奶奶的话。两人相互关心和支持,奖励起新的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周某获得亲情支持的正能量。
(三)形成心理支撑
心理咨询师在包教小组成立的第一时间就主动对周某进行了介入,开展常态化心理咨询。咨询师通过共情与周某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他缓解心理压力、学习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纠正错误认知,促进不合理偏激行为的矫正。当周某易激惹行为明显减少,人际关系有了好转之后,咨询师带其参加内观疗法的团体心理辅导,为周某抵抗习惯性易激惹行为构建心理支撑。通过内观疗法,周某进行自我观察、思考,深刻认识过往的自我,剖析过去的错误行为,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对他人仇恨的偏激心理转变为诚恳的、谦虚的正向心理状态,改变心理活动中的不良状态,达到自我调节、自我认识的目的,帮助建立驾驭偏激情绪的能力,实现健康心理重建。
(四)重建戒毒信心
民警加强对周某的所规队纪教育、戒毒常识教育和戒毒康复教育,制定个人戒毒康复计划,教育周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适应场所环境,服从管教、安心戒毒,逐步掌控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通过系列学习教育,周某逐渐适应场所生活,能够规范自身行为,做到遵规守纪。通过开展毒品认知教育,促使周某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帮助其掌握戒毒基本知识,纠正新型毒品没有危害的错误认知,提高参加戒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毒品认知教育帮助周某掌握毒品成瘾的症状、阶段,正确认识戒毒治疗的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周某完成从给“要我戒毒”到“我能戒毒”的思想转变,明确戒毒方向、树立戒毒信心。
六、戒毒成效
自我评价:周某自觉场所适应性在渐渐增强,逐步学会了与家人、同戒、民警的沟通方式,充分认识到过往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能够自我调控情绪,并产生弥补心理,周某每周与女儿小洁通一次电话,每月与民警汇报一次思想动态,还主动承担了宿舍、公共区域卫生打扫的工作,用行动证明他正在努力戒毒,用改过自新的人生担当起一名父亲的责任。
民警评价:在民警综合戒治方法的教育引导下,周某容易激动、愤怒甚至是大发雷霆与人争吵的行为已极少出现,偶尔情绪激动时经他人劝解提醒也能主动克制调节。能够积极配合大队民警的管教工作,日常内务规范、学习态度认真,报名参加了“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禁毒防艾知识竞赛”“新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表现积极,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多次受到表扬,与其他戒毒人员的交往也更加和谐,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也会主动帮助他人,戒毒信念逐步提升,动机更加纯粹。
【案例思考】
一、因人而戒,做到对症下药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要充分认识到个性的不同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戒治工作既要有普适性,又要兼顾个性化。要化被动为主动,不断通过调查了解、个别谈话等方法掌握戒毒人员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瓜葛纠纷和夫妻关系等重要讯息,综合运用正向沟通、同伴教育等教育矫正方法和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矫治手段,不断推进矫治工作,从实践反馈中适时调整方式方法,达到化解矛盾、消除心结的实际效果。
二、明确目标,修复家庭关系
亲情往往是世界上最真、最深厚、最牢固的人际关系,亲情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情感,关键在于亲人之间,彼此都有一份不求回报的互爱。亲情帮扶作为帮助戒毒人员提升戒毒信念、增强戒毒动机的特定教育矫治形式,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成效性。以“亲情”作为联系纽带,搭建沟通桥梁,以戒毒人员的自我情感体现为主,降低戒毒人员对强制隔离戒毒的消极心态、抵触情绪,化解对抗心理,达到安心服从管理、提振戒毒动机的目的。
三、关注动态,重塑健康心理
要认识到很多戒毒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认知水平较低的现状,咨询师要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帮助戒毒人员更好地认识、理解、接纳自我和他人,合理分析不足,释放、调整自身负面情绪,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并予以放大,明确戒治目标,不断增强戒毒意愿,以全新的心态面对往后人生,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