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NCT化解女性复吸人员李某毒品渴求问题的案例

通过NCT化解女性复吸人员李某毒品渴求问题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是中国学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框架下将源于东方文化的内观疗法和源于西方文化的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有机整合,探索出来的一套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心理疗法,是日本内观疗法的再发展和中国化的积极实践。我国心理学家李振涛为了更好地将内观疗法在中国推广应用,于1995年首次提出内观认知疗法的核心是来访者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内观的方式觉察并矫正自身的非理性认知,达到内外环境的和谐一致,促进自我身心健康。

影响吸毒和复吸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渴求(craving)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心理渴求指物质使用者在成瘾后会产生对依赖物质的欲望和需求,在临床上表现为渴望再次体验曾经体验过的某种心理活性物质。这种渴求会驱使个体产生强烈的欲望去再次体验这种物质并作出觅药行为,即使知晓该物质会对自身产生伤害,神经影像学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心理渴求对吸毒行为的影响。因此渴求也成为了维持成瘾行为和预防复吸的重要指标。

《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148.6万名;新发现吸毒人员12.1万名,其中女性占比高达百分之四十多,复吸人员比例占比百分之12%。由于女性性格比较敏感细心,对情感需求较大,使得走上复吸道路的女性吸毒人员比例逐渐提高。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女,53岁,高中文化,1998年因为好奇在朋友的诱惑下沾染上毒品,2002年于焦作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回归社会后正常的结婚生子远离毒品。后丈夫去世,心理压抑,又再次沾染毒品,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进行强制隔离戒毒,2019年12月因第四次吸毒于被公安机关抓获,2020年6月后转送至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入所后李某情绪低落,戒毒意愿薄弱,对毒品危害意识不深刻,拒绝接受入所教育和康复训练课程并且明确拒绝民警的沟通。毫无集体生活概念,与班内其他戒毒人员常经常发生言语冲突,完全忽视民警的教导,并且在入所后连续两周拒绝拨打亲情电话,家人邮寄书信也拒绝阅读。

大队针对戒毒人员李某入所后的不良表现开展研判会,根据李某对毒品渴求等自身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个人教育矫治方案,利用内观认知疗法NCT,辅助家庭力量,帮助戒毒人员李某摆脱对毒品的渴望,塑立戒毒信心,从而更好的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戒毒人员李某早年家庭幸福美满,父母宠爱,哥哥保护,高中毕业后在家人安排下进入国企上班,生活无忧无虑。由于李某喜欢唱歌跳舞,频繁进出各大娱乐场所,因此结识一些社会人士,从而沾染上毒品。后在家人的关爱和鼓励下成功戒除毒瘾,然后结婚生子回归正常社会生活。但父母的先后离世及丈夫的意外去世,使其一蹶不振,又开始沾染上毒品。班也不上,家也不回,女儿也只能寄养在哥哥家中。

(二)生理原因:李某在父母和丈夫去世后,经常出现失眠多梦的现象,并伴随着头疼和恶心,自述吸食毒品能短暂忘记痛苦的回忆和缓解身体的不适,得到片刻的放松,正因如此李某对毒品的渴求越陷越深。

(三)心理原因:李某时常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父母和丈夫都遗弃了自己,身边没有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的人,特别是吸食毒品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不是埋怨就是嫌弃,没有获取些许温暖和关爱,只有吸食毒品的时候从毒友那里收获些许关注和热情,这些差异对待同样导致李某对毒品渴求更深。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综合戒毒人员李某的现实表现和各方面评估结果,发现李某对毒品的危害意识不强,对毒品的渴求从而导致李某对周围的社会环境还有身边亲人的认知情感出现问题,同时李某试图通过毒品逃避现实困扰。大队民警和教育矫治专家研判决定使用内观认知疗法简称NCT对戒毒人员李某进行教育矫治,加强李某对毒品危害的意识,重塑李某戒除毒瘾的信心。内观认知疗法通过让来访者按照“别人为我带来的”“我为别人付出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回忆自己过去吸食毒品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重新审视自我、毒品、他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打破来访者的自我中心,改变个体对自我、毒品、他人和周围环境、问题情境的看法和认知。

操作方法以及干预过程

1、NCT工作间设置

在强制隔离戒毒所选取了一处安静的地方,进行标准化设置。治疗室25平米,可以容纳2人,1套木质桌椅,桌子上配备一个台灯,一支笔和一个记录用的小本子。所有的物品和室内装饰,均以木质底纹为基本色调。治疗室要张贴暖色壁纸和铺设暖色毯子板,暖色环境可以给人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2、NCT时间

按照NCT操作模式,分为导入、内观、认知矫正和总结四个阶段。本次干预改为10日内观研修,每日内观6小时,其中理论6小时,心理干预54小时。上午内观时间从9点到12点,中午半个小时休息吃饭,下午内观时间从12点半到15点半。

3、NCT戒毒干预操作流程

第一步,民警与戒毒人员李某进行首次见面接触,主要是双方简单的自我介绍,NCT相关内容、目的和相关注意事项,最后告知戒毒人员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其次和戒毒人员李某沟通,协助李某列出吸食毒品后和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5-6人,厌烦者1-2人。

第二步,引导戒毒人员李某进入特定环境内,进入治疗环境。暖色调墙壁、地板和屏风间隔出的狭小封闭空间,有助于使来访者感到安全与放松,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逐步进入回忆和内省的状态。

第三步,根据NCT的操作规范,民警在确定戒毒人员李某吸食毒品重要时间节点后,按照“①别人为我做的事情;②我为对方做的事情;③我给对方添麻烦的事情”的顺序进行内观研修。内观时间根据李某生活轨迹分为18岁成人前,第一次吸毒前,结婚后,父母逝去后,丈夫去世后,复吸后。

第四步,完成内观以后,进行认知干预。民警会引导戒毒人员李某回忆自己与前面回忆过的内观对象之间曾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自己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为线索),先列出具体事件和对象,然后缓慢回忆当时的事件过程,捕捉自己当时的信念,识别出自己的自动式思维。例如:

①负性情绪;②对象;③事件;④自动式思维

第五步,对戒毒人员李某进行认知矫正。根据内观和谐认知问卷(详见见附录1)22个问题向戒毒人员提问,通过反复的认知训练,引导戒毒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并非是由吸食毒品导致,吸食毒品并没有使自己处境变得更好,非理性认知是引发负性情绪的原因。

通过10天的NCT治疗,戒毒人员李某在毒品危害上有了突破性的认识,李某深刻意识到毒品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不仅伤害到自己更深深的伤害到家人和朋友,同时李某在自我认知和家庭关系的认知上已经明显改善,并且主动和民警申请拨打亲情给自己的哥哥和女儿,在电话里向家人敞开心扉诉说思念之情并承诺对家人之前的书信进行认真阅读和回复,也积极参加所内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在班内也能自觉遵守集体生活秩序,和其他戒毒人员相处的时候也不再恶语相向,人际关系缓和很多。

【案例思考】

经过NCT干预后,戒毒人员李某的戒毒意愿强烈,对毒品渴望度降低,自述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同时增强了李某反省吸毒给周围的亲人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从而产生正常人应有的愧疚以及羞耻感,达到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良好交互,更倾向于感恩社会。

现实表现来看,通过此次NCT活动干预,戒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望度直线降低,戒毒意识强烈,与家人沟通明显改善,家人关系明显缓和,家庭支持明显增多;其次在班内与其他戒毒人员相处和谐很多,并积极参与班内集体活动,更会主动帮助一些困难的戒毒人员,班内人员反映李某性格变化明显,平和近人还热心,后期也主动参加所内戒毒教育矫治活动,并在歌唱比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投稿的多篇文章被成功报采用。

NCT治疗法,只是初步加强戒毒人员摆脱毒品的信心的,打开心扉,建立沟通渠道,后续为了更好地延续戒毒效果,可以根据戒毒人员教育矫治的阶段性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矫治方法,从而帮助戒毒人员更好的彻底戒除毒瘾,从生理上更从心理上彻底摆脱对毒品的依赖。

最后,在本研究中,研究组积极改良NCT干预方法,使之更好地契合当下我国对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管理制度,更加增强了内观认知疗法推广使用的普适性。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