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利用心理剧疗法处理戒毒人员丧亲后情绪问题的案例

一例利用心理剧疗法处理戒毒人员丧亲后情绪问题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王某2021年10月被送强制隔离戒毒,2022年2月上旬拨打亲情电话时得知母亲病重,2月中旬母亲去世。家人电话告知后,该员伤心哭泣,值班警察及时进行谈话教育进行情绪疏导,谈话中王某表示自己已有心理准备,并能接受母亲的离世。5月中旬,王某因近一个月睡眠较差、自觉心情烦躁申请心理咨询。咨询师了解情况后得知王某月内一直因睡眠差就医服用安神药物,但改善不明显。夜班警察表示该员入睡困难,且起夜频繁。管理警察表示其白天精神状态较差,谈话教育时也常表示自己近期无缘无故的心情烦躁。

心理剧疗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当事人外化的行为冲动转化为更具建设性的心灵演出,这对于部分表达能力欠缺的戒毒人员有较好的咨询效果。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心理剧疗法的推广和运用,在促进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方面积累了有效的经验。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初诊咨询建立关系以确定工作方法

初诊过程中王某衣着干净整洁、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清晰。该员一直反复强调自己近期的睡眠问题影响了戒治生活,现在生活学习劳动各方面效率都大不如前。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心里烦躁苦闷。咨询师带领其深入探讨时明显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阻抗。

第二、三次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尝试引导该员分析阻抗。谈及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情况。该员回忆自己近期和姐姐电话时的经历,觉得姐姐总在埋怨责怪自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官,虽然自己和姐姐的关系从小就亲热,但总是批判自己的姐姐让自己很不安。自述这也许是导致自己情绪问题的原因。咨询师问及家中其他成员时,王某一一回应。说起母亲时,王某说:“我和母亲的关系挺好的,她三个半月前去世了。”咨询师问及具体感受时,该员轻描淡写地说已经过去了,能接受。叙述时的平静让咨询师捕捉到了她存在着明显的情感隔离。

在咨访双方进一步的探讨后,王某愿意将姐姐评判自己的场景通过心理剧的方式表演出来,借以清晰自己的情绪问题并找到解决途径。

二、确定情景进行演出以呈现问题

王某作为主角,叙述演出场景所需要包含的元素(以情景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方式去叙述)。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充分引导主角将场景中的细节形象化,描述随之更加详细:包括场景中各个角色的形态、语调、服饰及表情特征,还需要考虑场地设置,甚至现场的色调、温度、天气。充分引导王某细化场景细节,使之更能诱发主角的情绪。

王某确定场景为审判景。明确演出角色为被告(由王某自己扮演);原告(姐姐,由受过心理剧训练的戒毒人员扮演);法官(由受过心理剧训练的咨询师扮演);陪审团(自己的母亲,由受过心理剧训练的戒毒人员扮演,年龄外形和主角母亲有一定的相似度)。

主角在咨询师的引导中完成场景搭建,光线明亮的教室中,立着法官席、被告、原告的桌子品字形排开。法官桌子稍大,高于其余桌子。陪审员桌椅略小,摆放于法官席靠近原告一侧。在主角和参与演出的其他成员充分沟通之后,开始以审判场景进行表演。

法官庄严宣布开庭,主持审判,要求原告陈述自己立场。原告的扮演者开始按照主角姐姐的语调陈述,内容包括家庭因王某多年吸毒而导致的变故和困难等具体事件,最后说到了连自己母亲离世王某都没能在其身边送终,陈述完毕后交由被告人进行陈述和辩论。现场,主角抬头准备进行申辩,但目光所及作为陪审团出现的母亲扮演者的时候,突然情绪崩溃大哭,无法完成陈述。在被告的请求下,法官作休庭处理。

审判剧场的休庭,成了咨询峰回路转的契机。休庭后的咨询中,王某终于在自己崩溃的情绪中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她并没有在内心里接受母亲离世的事实,这也印证了为什么之前她对于这么重大的一次人生经历回应平淡的情况。她终于可以畅通的表达自己对于母亲的愧疚、不舍和那些来不及完的爱。

三、进行场景转化以处理当事人情绪

在明确情绪问题来源后,咨询师和当事人王某及时探讨并调整了后续工作思路,剧场场景也随咨询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行了转化。由最初的审判景转换为告别景,场景设置为当事人和母亲拥有甜蜜回忆的儿时公园。同时还敲定了剧情走向,以双方的诉说、告别为主线。以下为剧情片段:

主角在公园长椅等待,母亲微笑着自远处走来,手里拿着自己最喜欢的草莓味的棒棒糖。两人并肩同坐在长椅。

主角:妈妈,我对不起你,这一辈子你为我操劳付出,我却反复吸毒戒毒,现在想起来过去的时光都是对你的折磨。你最后的日子我也没有照顾陪伴你,我对不起你,我不是个东西。(哭泣……)

母亲:(微笑摇头),不是这样的,我一直都爱着你,即使在你吸毒成瘾、反复戒毒的日子。我虽然总是和你争吵、生气愤怒,但更多的是心疼,心疼我最爱的孩子身心备受摧残。哪个当妈的都受不了这样,都想看着自己的孩子好好的。

母亲:我想起来小时候咱们一家人在这个公园里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那个时候你身体差,我总是偏袒你,糖都要多给你留一颗,你姐姐还因为这个事伤心了好久。你长的最像我,看着你一天天长大,是我觉得最有成就的事情。其实我们美好的时光不仅仅是那个时候,只要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哪怕闹矛盾的日子,都是让我充满回忆的美好时光。

主角:我舍不得你离开,妈妈……我想再看看你……(痛哭)

母亲:(抚摸、拥抱),我离开的时间到了。我要带着我们的回忆先离开了。这是上天安排好的事情。这不怪你,你不要自责,我只是要开启另一段旅程。

(母亲一边抚慰主角,一边慢慢等待她平静,握住主角的手。)

母亲:我很感恩你是我的女儿,也很庆幸能成为你的妈妈。和你在一起的日子都是最珍贵的回忆。现在到说再见的时候了,我要放开你的手,你也要慢慢放开我的手了。我相信你能好好的生活,和姐姐一起好好生活。

(母亲稍事安慰后,慢慢抽出双手,起身离去。)

四、完成去角色化和结束咨询

在两个剧场场景表演完后,咨询师逐一对参演的全部演员进行了去角色化的处理,完成了剧中角色和现实角色的转换,回归现实生活。

同时,咨询师指导当事人王某就整个咨询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其咨询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和成长给予肯定。共同商议后决定终止咨询。

回访情况:咨询结束后一周,通过王某的管理警察得知,王某睡眠情况有明显改善,近期未因睡眠问题就医。同戒人员表示王某情绪状态有较大改变,学习劳动效率也有了较大提升。

【案例思考】

一方面,本案例运用心理剧疗法,将人们长期埋藏的情绪通过戏剧行动带到行为层面,以达到释放情绪压力、解决情绪问题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处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准确发现阻抗并以此为突破口。鉴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时会为了自身的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刻意回避问题,甚至形成一定阻抗。这时,找到关键症结才能有修通的可能。此案例中,当事人对于母亲去世的问题有较强阻抗。在咨询师引导其自己分析未果后,利用心理剧将问题展现,便才有了之后修通的可能。

二是准确把握了当事人在情景演出过程中的表现。在审判场景中主角情绪崩溃的剧情的变化,即在咨询师意料以外,又在其意料之中。在前期资料收集和关系建立的几次咨询中,咨询师感受到当事人对于自己母亲离世的否认和隔离。看到了具体事件和情绪反应的极度不匹配。在剧场中,母亲的扮演者直击主角心灵,让她无处可逃,必须直面自己的情感。才有了后面进一步完善工作的可能。     

三是运用转换场景的方式进行创伤的修复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场景搭建式的心理剧演出方法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运用于家庭关系的修复、家庭变故等具体问题。

但同时,本案例在运用心理剧疗法处理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最终没有处理来访者觉得姐姐像法官的不舒服的感受,只将此作为场景搭建的考虑;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来访者对于“暴露”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注意和改善的。 

另一方面,借由本案例的具体操作情况和达到的效果,关于丧亲类情绪问题的处理,笔者还有以下几个思考:

一是丧亲问题处理是一项综合工作。送别至亲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经历,是重要的人生经历。假设用如同本案王某这种隔离、拒绝的方式处理,不仅不能很好的完成整个哀悼的过程,甚至还会因情绪郁积引发一系列的心身问题。

二是面对戒毒人员的丧亲问题的处理,咨询师可以再向前迈进一步。在处理完当事人的情绪问题后,继而进行一至两次的死亡教育的深入。“不知死、焉知生”,认识并学习面对死亡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的理解生命,甚至重新整理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较为遗憾的是,此案例中咨询师止步于丧亲教育的位置,如若再向前一步,进而进入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领域,也许能达到好的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