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高血压、脑出血导致行动不便的戒毒人员王某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有动物实验表明,MA(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可以破坏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产生,MA慢性中毒会导致高血压、心肌病、心肌梗死等情况,丙胺类兴奋剂还可以对脑血管产生损害作用,从而导致脑出血。在戒毒场所中,吸毒史较长的戒毒人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情况更多。高血压病的危害并不在于高血压本身,而在于高血压能导致心、脑、肾等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病变。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容易形成微动脉瘤,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可导致脑出血。长期吸食冰毒还会导致吸毒者出现精力不足、注意力涣散和萎靡不振的症状,影响吸毒者的食欲和睡眠。
戒毒人员王某,女,1968年生人,已婚,初中文化程度。自述2004年开始吸食冰毒,高血压病史10年,脑出血史4年。2017年因吸食毒品被行政拘留,2020年因吸毒被行政拘留并处以强制隔离戒毒2年,于2021年入我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王某有脑出血史,入所后民警发现其左侧肢体行动不便,日常生活穿脱衣物、洗漱、整理内务等均需人帮助,不能正常进行队列训练及体操训练。同时,在沟通过程中,该戒毒人员对民警有较强的戒备心态,言辞闪烁,不如实陈述家庭背景及过往经历。自强戒以来,该名戒毒人员经常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不振的情况,也不能与同中队戒毒人员建立良好沟通。曾在夜间小便失禁且拒绝承认,在中队中散播消极言论,干扰其他戒毒人员的戒治生活。
一、原因分析
结合王某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戒备心重。王某在刚入所时表现出较强的戒备心,这与王某的社会经历有关。在与王某丈夫李某电话沟通后,民警了解了王某真实的社会经历,王某年轻时曾在夜总会打工,一次酒后被朋友诱惑吸食毒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结识现任丈夫后,王某离开夜总会,随丈夫经营个体生意,多年来盈亏不定,由于吸毒占据了的大部分支出,因此生活并不富裕。入所前夫妻俩被老友欺骗,投资失败,生意一落千丈,王某变得十分悲观,也不再相信身边的朋友。
(二)自卑心理。王某在小便失禁被人发现后情绪十分激动,结合其日常表现,分析王某存在较强自卑心理。王某婚后依靠丈夫生活,尤其是在其脑出血丧失了劳动力以后行动不便,王某感觉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精神压力逐步增大。即便如此,毒瘾发作时,在经济状况如此拮据的情况下,一边是深爱自己的丈夫,一边是多年戒不断的毒瘾,王某还是在痛苦和自责中选择了向丈夫要钱购买毒品。经济不独立的女性容易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出强烈的自卑心,王某自结婚以来,不断利用丈夫对自己的溺爱进行无度的挥霍,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的表现,也体现出王某在一段关系中的自私心态。
(三)缺乏正常人际交往,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由于王某对丈夫过于依赖,其入所前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在集体生活中,王某不能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其个人能力水平在戒毒人员中处于中下等,在自卑和自私心态的驱使下,王某不能够积极面对戒治生活,经常以有病为借口逃避劳动,让其他戒毒人员帮忙整理内务,穿脱衣物。
二、戒治方案及实施过程
针对王某的上述问题,民警决定对其开展综合教育戒治工作。
(一)撕破个人伪装,消除戒备心理。民警在了解到王某的社会经历和入所前的表现后,判断王某的现实表现与入所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其伪装成生活不能自理,与人沟通不顺畅方面,在与其丈夫事先沟通后,民警让其拨打亲情电话,进行远程接见。通话中,民警将声音调小,让王某站在距离电话较远的位置,并规定了较短的通话时间,王某在情急之下较流畅大声地与丈夫通话,终于卸下伪装。王某并未主动解释,但脸上难掩羞愧。以此为突破,在后续沟通中,民警提及其曾在夜间小便失禁的情况,王某不再隐瞒,并解释自己并非刻意为之,系睡前饮水太多导致。由于脑出血后遗症确实存在小便失禁的可能,民警便要求其定时起夜,防止再次发生相同情况。在充分了解王某一段时间后,民警重新制定了对王某的内务标准、队列训练标准和劳动任务,王某也意识到自己的伪装已经被彻底打破,民警已经掌握了其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在戒治一段时间后,终于主动放下戒备,同民警诉说自己是借病伪装,因为换了陌生的环境,对于戒毒场所有恐惧感,害怕自己因为行动不便被人嘲笑,受人排挤,所以故意夸大事实,扭曲真相。
(二)综合矫治,树立正确的身份意识。在个别谈话中,逐步引导其剖析自我,让其宣泄出负面情绪,指出王某在挫折中对周围人产生了戒备心;多年的自我封闭让其不懂得经营人际关系,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身份的转变。在王某每次犯错时,民警都让其直面事实,无处逃避,并引导其表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其正确认识错误的态度,逐渐使其认识到在集体生活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教育矫治中,通过课堂化教学,向戒毒人员输送戒毒常识、法律常识、形势政策,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违法者身份,了解医疗、戒毒知识。通过对肩、髋、膝盖关节定向控制训练、日常注意力训练等康复训练改善王某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利用团体辅导,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肢体接触、团体协作引导其融入集体生活,使其有包容尊重他人的意识,接纳他人并被他人接纳。
(三)关怀救助,重塑戒治信心。尽管王某已经卸下伪装,但其与正常人相比,在饮食和生活上应给予额外关注和照顾。在树立了正确的身份意识后,民警给王某更换了寝室,挑选心态积极、包容性强的戒毒人员与其组成新的互助组。在戒治生活中,王某和其他戒毒人员每次出现进步,民警都会指出具体进步内容并鼓励,正面引导其树立戒治信心。
(四)多种方式巩固戒治成果。为了激发王某的戒治热情,民警增加了王某拨打亲情电话的频率,王某丈夫在电话里的鼓励和民警在戒治生活中的鼓励使得王某一直保持着愉悦的心情和稳定的思想状态;为了让王某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除了每日监测血压、服药外,民警还向王某及互助组成员讲解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成因,危害及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监督王某日常进行清淡饮食,督促王某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适度运动。同时,经常在中队内部开展主题交流会,王某语言表达不流畅,民警为其创造机会,号召戒毒人员认真倾听,鼓励每一个戒毒人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育戒治效果
在一段时间的综合教育矫治后,王某能够顺利融入中队的集体生活,与同寝室成员相处融洽。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恢复,王某能够进行简单的内务整理和康复训练,注意力涣散的问题也有了明显好转,多次和民警表示会以全新的面貌应对戒治生活。在民警的引导下,王某开始懂得组织和精炼语言,在主题交流会时从最初民警点名发言,到最后主动发言,其表达的部分观点也能收获其他戒毒人员的认同。王某在中队中的戒治状态逐渐向好。
【案例思考】
一、理性判断,切忌纵容。在本案例中,王某在戒治初期所表现出的行动不便,沟通不畅与现实生活中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相同,但民警在与其丈夫、共同生活的戒毒人员了解情况后,结合其日常生活的细节,判断其有借病伪装的行为并及时揭穿。戒治初期是戒毒人员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民警应给予高度关注,理性判断戒毒人员的一切行为,不能为了稳定戒毒人员的心态而盲目纵容,应尽早给戒毒人员建立正确的戒治观念,打好基础,以免给中队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形成安全隐患。
二、适度关心,找准症结。民警既要经常释放出关心的信号,又要掌握好关心的“度”,如对待王某等患有高血压的戒毒人员,应做好日常服药监督及血压监测。要及时了解戒毒人员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尽早解决,以免造成其较大的情绪波动。久病的戒毒人员易敏感自卑,对于此类群体,关注重点应在是否能顺利融入集体生活方面,需注意过分关注其身体健康状态容易适得其反。
三、教育为主,精准帮扶。以王某为例的此类戒毒人员,社会经历特殊,缺乏必要的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课堂化教学,进行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方面提升个人素质,提高规矩意识、责任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加自我认同感和社会接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