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偏执型戒毒人员陈某教育矫治案例

偏执型戒毒人员陈某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陈某,刚入所时思想较稳定,能够主动积极戒治,在之后被推举担任特岗,在最开始的一年里,陈某整体戒治表现都较为良好,能够履行好特岗职责。但是后来,陈某出现了明显的思想转变。2021年9月某一天陈某因琐事与另一大队戒毒人员徐某发生争吵并动手殴打了对方。事后,陈某被撤去了特岗,并受到了罚分的处罚,至此,陈某心态出现了失衡。在随后的某一天,陈某在拨打亲情电话过程中,通过电话与外面人员联系,让其从围墙外扔香烟进来,被执勤民警巡逻发现,其行为严重扰乱了场所戒治秩序。之后陈某不再安心戒治,心态变得消极,行为养成下滑严重,开始“摆烂”,思想变的不平稳,有暴躁的倾向。

【案例基本情况】

通过对陈某的过往的表现及两次严重违纪行为情况的分析、结合近期个别谈话情况以及其他戒毒人员的信息反馈,找出陈某受到哪些较为强烈的刺激,以及同其他戒毒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还包括其与亲属间的关系变化。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消极心理的形成过程。

(一)刺激源、心理变化和人际方面的情况

1.陈某在担任特岗时期,戒治积极性较高,但是自从发生打架事件被处罚后,撤销特岗,并且得知因受罚分处罚,戒治期限不能提前解除后,产生了消极情绪,而打架事件的另一方徐某因为没有还手,未受处罚,并且在之后表现良好,担任了其所在大队的特岗,陈某因此渐渐心理失衡,开始认为处罚不公,行为养成开始变得懒散,抵触管教以及伺机举报、挑衅徐某,甚至发生之后唆使他人传递违禁品的严重违纪事件。

2.陈某与徐某的矛盾以及打架事件造成的后续影响在戒毒人员中被偷偷议论,让陈某觉得很没有面子,毕竟自己之前是特岗,打完人以后被处罚,撤了特岗甚至不能减期,关键当时虽然打人的时候动作很凶而且确实也上手了,但是在别人的拉架下没怎么打到他,觉得自己吃了大亏,而对方在之后却被提拔为特岗,更让他觉得心理失衡。

3.对于家人没法交代,自己原本承诺过家人要好好戒治,争取提前解除的,但是现在出了这样的事,在家人那边感觉又一次违反了承诺,怕再次失去家人的信任。

(二)分析戒毒人员心理症结 

1.冲动易怒,报复心强。这个症结就是陈某转变的起始原因,在与徐某的争吵中,不受自己情绪控制,出手打人,在后续抵触管教的事件中也都能表现出他冲动易怒的特点,并且在情绪化的影响下,做事不考虑后果。 

2.爱钻牛角尖,对自己要求低,对他人要求高。在如何看待对错的方面,陈某也是习惯性先指责他人或者环境,推卸责任。

3.性格执拗。管教民警对其做了大量的教育疏导工作,但是效果一般,陈某始终不太听得进别人的劝诫和说理,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

4.过度高自尊带来的自卑。这很有可能是陈某以上性格特征形成的内在深层心理原因,陈某内心过度的高自尊并且过于好面子,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能力不足的时候,往往承受不住外界的刺激,内心就会做出强烈的应激反应,潜意识里会通过各种手段保护自己内心脆弱的一面。

(三)分步开展教育矫治

采集完信息及分析完心理症结以后,就要开始对症下药,陈某的消极情绪是由现实层面的不良表现以及心理层面的症结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对其心理层面的错误认知进行矫治。

1.消解对抗情绪,建立信任基础。在后续教育中,管教民警调整谈话的方式,选择合适时机表扬该学员,比如个人卫生做得比较好,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在线教育成绩排名靠前等等,激发其积极性;再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排除其抵触管教的情绪,给予心理支持。

2.循序渐进解开心结,避免抵触情绪。在谈话中引导出陈某戒治生活中或者人生中碰到的困 境,给予帮助意见,进一步拉近距离,增加其对民警的认可感;私下委婉地指出其缺点(行为方面或者性格方面,一次说一点,避免抵触),哪怕再微小的事情也给予其积极正面的评价。说到,陈某渐渐认识到自己冲动易怒的缺点,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调整,主动来寻求帮助,这个时候管教民警引导他积极看待问题,换位思考。愤怒是人的情绪表达,情绪本身没有对错,错的是不应该无视规则,对于违反规则的事情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惩罚,平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只能暂时被压制,不能根本消除,堆积在内心会在下一次爆发得更厉害,建议他要打开心扉,积极的表达,主动谈心,正视自己的各种“情绪”。

3.制造共情,引导正确价值观。利用同理法,代入的方式,结合身边事例,让他明白自己内心深处次的性格缺点——过于高自尊导致实际上的内心脆弱。并帮他分析形成的客观原因,可能是童年父母的陪伴缺失也可能是由于其成年后生活在比较灰暗的环境中,接触交往的人员为社会不良人员,尤其是吸食毒品的几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人的信任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其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也缺乏应对的方法。聊这一话题时,要角色共情,站在他的立场和他一起思考、分析,并告诉他真正让自己自信起来的办法,就是做正确的事情,只有不断积累一件件小事上的“成功”,才能收获真正对自己价值的认同,才会在下一次冲突中不那么害怕冲突,并最终找到应对冲突的正确方法;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摆正姿态、脚踏实地的工作、生活,真诚的人相处,最终也会收获一个真诚的自己。

4.引导建立新的矫治目标。虽然陈某犯过错误已经达不到提前解除的条件,但是在剩下的戒治期限里,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在随后与陈某的谈话中,民警引导其建立新的矫治目标:一是争取不再犯错误,能够按期解除。二用自己的现实表现维护好与家人的关系。三是用写日记的方式,克服自己的心理症结。

5.帮助建立人际支持。另外通过结伴(戒毒人员)、家庭支持、民警结对等方式,使其在外界环境中得到支持和安全感。进一步消解内心的脆弱,重新建立内心的支持系统,慢慢改变认识和行为模式。

(四)教育矫治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戒毒人员陈某在行为和认知方面有力明显的改观、进步。之后都没有发生违规违,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公益劳动,与其他戒毒人员以及管理民警的关系也比较良好,但也要注意到陈某的思想情绪问题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反复性,后续的矫治中也持续做了观察和跟进,确保教育矫治成效不下滑。目前,陈某已经在近期完成戒治,解除出所,对回归社会后的生活他较为有信心。

【案例思考】

一是要尽量采集有用的信息,结合矫治对象的性格特点,找准症结所在。这是制定矫治方案时,确定方向的环节,方向一旦错了,后面就会导致事陪功半。

二是要建立好信任基础,消除对抗情绪。在矫治一开始,这类消极情绪的戒毒人员很难真正听得进管教民警的教育,民警容易陷入唱独角戏式的情景,需要多利用非正式场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教育矫治。

三是要善用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建立矫治成果。每个戒毒人员性格特点都不同,要善用一人一策的方法,最好是能够利用好一些亲身经历的事件,引发矫治对象的情感共鸣,让其理解自身症结,再帮助其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在面对敏感问题时,要运用同理法、代入法,和他一起体验这种心理感受,以便加强矫治效果。

四是引导建立矫治目标。矫治对象有了思想转变以后,要及时把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引导到行动中来,就是引导其建立新的矫治目标,发掘其内驱力,并在后续经常帮助其巩固。

五是帮助建立人际支持。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予矫治对象社会面的帮助,不用的人群对矫治对象有着不同的帮助,要善于利用这些人员,巩固后续矫治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