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知行合一帮助自伤自残戒毒人员走出抑郁状态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运用知行合一帮助自伤自残戒毒人员走出抑郁状态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什么是知行合一?如何在心理矫治中践行知行合一时时困惑着我,通过系统的学习阳明心学戒毒除瘾课程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在戒毒工作中知行合一是因果关系,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办事,是见路不走,不是立足于是否跟别人一样或者不一样,而是立足于自身条件,不拘泥经验教条,立足又满足客观规律,是条件的可能,是自力更生。

本案例中的李某在面对重大生活事件时,不清楚什么是知?什么是行?什么是知行合一?深陷抑郁的泥潭无法自拔,在遭遇事业失败打击时复吸,在婚姻关系破裂时选择自伤自残逃避,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整天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厌世,不能正常参加所内组织的教育活动。知行合一这一理念对于缓解李某抑郁状态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知行合一是实操性很强的一种科学戒毒手段,对增强戒毒信心,精准归因,行动专注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男,已婚,育有一儿一女。父母文盲,对其学业不重视,因为是长兄,父母溺爱,不关心李某的学习过程和内心成长。初中毕业后缀学在家,好吃懒做,花钱大手大脚,成了社会青年,染上了赌博吸毒的恶习,父母对李某的管教没有针对性,过度的包容,犯错后总是给李某善后,导致李某做事不顾后果,养成错误的认知观念。

2019年李某到贵州省贵阳市做装修生意,因为赌博输掉本钱,害怕妻子知晓无法收场,逃避现实下开始复吸,2020年因吸毒被公安局机关打击并强制隔离戒毒。入所后,其妻知晓后拒绝李某的亲情电话并告知要起诉离婚,李某开始情绪低落,不与人交流,不能正常参加所内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某一天中午发生了自伤自残行为。

(二)原因分析

在李某遇到家庭矛盾时选择自伤自残这一行为,李某认为:我自伤自残是因为妻子起诉离婚,我不想离婚,悔恨自己无能,所以才自伤自残。李某对自伤自残的归因是错误且片面的,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李某因为复吸被知晓后,亲朋好友都对其失望透顶、避而远之,特别是与妻子感情破裂,妻子彻底对其失去信心,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在得知妻子要起诉离婚后,失去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李某扛不住打击做出了冲动行为。

性格懦弱。在李某成长的过程中,李某犯错时,父母没有严格的教育,只要李某哭、认错态度好和保证不犯了,李某父母轻易就原谅他了,其父母的做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李某,使其形成了只要我肯认错,犯错了就应该被原谅的错误观念。在夫妻关系中,李某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有矛盾时认为只要道歉和保证就好了,不清楚有些事不是道歉能解决的,缺乏底线和原则。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李某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认知较为简单,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知行合一中的知都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在处理事业和婚姻这些复杂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会想当然的解决问题。

(三)方案制定

李某深陷抑郁情绪而无法自拔,以及自伤自残、不接受教育的行为,在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在通过多渠道多手段的调查,进行原因剖析、找出症结后,心理咨询师决定运用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理念来缓解李某的抑郁状态,进而帮助李某戒除毒瘾。

(四)方案实施

第一步:通过找准因果逻辑,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目标:1.让李某知晓什么是因果逻辑,通过因果逻辑看透事务的本质,运用因果逻辑进行归因。2.咨询师与李某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内容:1.学习因果逻辑:通过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的讲座,让李某晓得因果逻辑分三种:a.一因一果,b.多因一果,c.合因一果。2.运用因果逻辑:与李某一起运用因果逻辑分析他自伤自残的具体原因并让李某信服,经分析李某自伤自残的原因是合因,是多个原因共同造成的,他妻子起诉离婚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他真正的目的也不是想自杀,只是通过自杀这种行为向妻子认错,想通过这种手段挽回妻子的感情而已。3.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通过专业的知识,逻辑合理的分析,帮助李某找准自己自伤自残的原因,取得李某的信任,与李某建立正移情。

第二步:学会接受已知结果,改变未来条件。

目标:1.帮助李某认识已发生的结果是注定,无法改变的,苦恼、难受和悔恨无济于事,我们不应该专注于已注定的结果;2.帮助李某认识当下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未来的结果;3.帮助戒毒人员知晓如何改变未来的结果,通过改变现在的因或者种下一个新的因。

内容:1.理论讲解:为什么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2.分析:分析为什么李某会通过自伤自残的行为去改变妻子起诉离婚这一结果的逻辑,这一行为的可行性分析和后果: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李某重新体验新的因果逻辑和行为手段对妻子起诉离婚这一事件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预测。

第三步:专注因,静待果,知行合一改变未来。 

目标:1.引导李某明白专注是什么,专注对做成一件事的重要性;2.引导李某知行合一,具体如何专注做一件事。

内容:1.理论讲解:做到专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a.目标专注,知晓目标是什么?目标要明确专一,不要三心二意,要十年磨一剑。B.行动专注,什么是行动专注?就是要有清晰的行动,要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排除一切外界和内在的干扰,专注行动中。C.内心专注,什么是内心专注?内心专注就是要有清晰的理由,搞清楚做这件事有什么收获,不做要付出什么代价。

分析:在李某有强烈挽回婚姻决心的前提下,引导李某共同分析应该如何通过改变条件,知行合一获得幸福婚姻这一结果。咨询师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让李某花一周的时间来完成,下次咨询时一起探讨操作的可行性,一周后李某的作业中体现了一个信念,今天的结果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没有必要伤心难过,明天的结果未知,结果如何?由今天的条件决定,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对于妻子离婚的原因分析较为客观和全面,对将来婚姻幸福的条件分析实事求是,符合自身条件的可能。咨询师通过情境模拟的手段让李某试着和其妻子沟通:于是咨询师采用“空椅子技术”帮助李某分析体验自己和妻子沟通的身心感受,让李某能更全面的感受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对自己的身心影响。

第四步:践行知行合一,在行动中提高信心。 

目标:1.鼓励李某用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来改变大队领导对他的固有看法,重新回归教育矫治生活。2.鼓励李某用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与妻子沟通,缓解婚姻矛盾。3.帮助李某树立戒治信心,主动与毒瘾进行“战斗”。

内容:1.理顺因果逻辑:引导李某找出条件,制定行动。2.积极关注,积极干预:心理咨询师对李某定期回访,多渠道多手段了解李某近期真实情况,根据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拿出干预措施。

(五)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李某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能够与妻子正常沟通,妻子每月固定向其账户上账,与其他戒毒人员正常相处,能积极参加所内的戒治生活。咨询师在回访中,李某情绪稳定,各项问卷测评分值均在正常范围,谈话中逻辑清晰、自信,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和有信心能挽回妻子。包室民警反馈:李某最近几个月情绪稳定,行为无异常,正常参加教育矫治活动,无违规违纪行为,与妻子关系有缓和。

【案例思考】

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咨询,李某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变,抑郁症状消除与其妻子的关系得到了改善,通过对李某的心理矫治,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咨询的结果有显著提升。 咨询师如何与求助者建立保持良好的咨询关系有很多手段,比如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由于立场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戒毒人员的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和我们普通人有很大的区别,咨询师如果没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阅历和逻辑思辨能力,在戒毒人员的心理咨询中就会无能为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生活阅历和逻辑能力对咨询关系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决定了咨询结果的好坏,作为咨询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重中之重。

(二)遵循因果逻辑,践行知行合一,建立增强回路。通过咨询的逐渐深入,因果逻辑找准原因,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因果逻辑,建立正向增强回路,李某认知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好的改变,咨询师验证了咨询理念知行合一的正确性,李某自伤自残的目的就是挽回妻子而不是真正的自杀,李某自杀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咨询师通过引导李某运用因果逻辑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李某身上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通过对李某的咨询,更加坚定了咨询师在将来的工作中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搞明白知具体是什么?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知才能实事求是的做到行,最终才能执行合一,才能做到见路不走。

(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复杂、周期性长的工作,普通人的心理咨询工作难,做戒毒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更难,在咨询工作中咨询师难免会感到无能为力,会有挫败感,做心理咨询师我们既要客观的看待困难,但不能有畏难情绪,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遵循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遵循因果律和条件律,咨询工作就会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