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点人员苟某某进行综合矫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戒毒工作新的形势下,呈现出吸毒人群低龄化、吸食毒品种类多样化、个体情况日益复杂化的趋势,管理、教育、转化好戒毒人员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精准帮扶教育是教育转化戒毒人员的重要手段,其针对性强、方法灵活、效果好的独特优势,在教育矫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戒毒人员的思想、行为变化,因人制宜,对症下药,达到教育、转化戒毒人员的目的。
【案例基本情况】
苟某某2021年2月10进入我所三大队,从初次接触毒品至今已十多年,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对大脑中枢神经的刺激和损害,导致其出现心理异常和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 1、思维迟缓,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很难与其沟通交流,不易了解其基本情况,更不能准确研判其思想动态; 2、思维混乱,话语之间缺少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支离破碎,所问非所答,很难与其交流,不易进入其内心世界; 3、情感淡漠,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呆滞;4、非常敏感,固执己见,与同组戒毒人员不易相处; 5、一贯感到紧张、不安全和自卑,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
根据以上情况,大队民警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将其确定为相对重点人员,对他进行心理干预,从心理上引导他,把关怀救助与个别教育渗透到矫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借助所里各项辅助教育活动和心理矫治中心专职咨询师的帮助,大队长多次与他进行促膝谈心,从思想上开导他。当他情绪低落时鼓励他,心情不好时安慰他,使消沉的苟某某在孤独中感受到温暖,逐渐地适应了戒治环境。
在谈话中得知,儿子很小的时候苟某某与妻子离异,现在已基本断绝了往来,由于苟某某长年在外务工以贴补家用,孩子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苟某某的父母因都患有疾病需长年服药,没有经济来源,就靠国家低保救助,村里没有学校,老两口为了孩子上学在镇上一家厂子下夜打更,就借住在厂子里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平房里。大队长得知这些情况,利用休息时间去其父母居住的地方走访了解情况,看到的场景环境比苟某某自述的还艰苦,苟某某的母亲说,孩子从小就缺少关爱,多年来全靠学校救助,老师、邻居们接济,才能顺利的上学,老人边哭边说孩子特别听话懂事,学习也好,家徒四壁的墙上最显眼的就是孩子厚厚一摞的奖状,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大队长的心。
休假结束返回工作岗位,大队长积极联系孩子所在的学校领导,协调给予减免学费及吃饭的费用,并联系当地的民政部门给予关怀救助。在6.26国际禁毒日之际,所教育科对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了走访慰问,民警来到苟某某父母的住处,见到了放学回来的苟某某的儿子,当孩子看到民警一下失声痛哭起来。孩子哭着说,特别想爸爸,想听听爸爸的声音,想看看爸爸的人,想抱抱爸爸。看到这么乖巧可怜的孩子不禁使民警潸然泪下,场景让人唏嘘不已,民警能深切体会到孩子内心情感的缺失,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民警和孩子聊天,进行了安慰和疏导,慢慢平复了他的情绪,带给孩子慰问金三百元和一些文具,民警答应孩子尽快安排亲情电话,等他放暑假来所里探访,同时也希望他能不受父亲的影响,好好努力学习,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回报党和国家。
回到单位大队长把走访慰问的照片给苟某某看,当他看到照片上多时不见的父母那操劳老迈的脸庞、大队长怀里痛哭的孩子,墙上那醒目的学习奖状时,再也抑制不住放声痛哭起来,哽咽着说:“谢谢,谢谢你们,我要好好的表现,好好的劳动,争取早点回去。”
在接下来的戒治生活中,苟某某的行为养成、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能够遵守所规队纪,积极参加康复劳动,与同班组的戒毒人员相处也融洽了。
【案例思考】
一、教育转化人的工作是一项良心的工作,更是一项要用真情和耐心去浇灌的工作。每名民警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他们,认真尽一名戒毒民警应尽的职责,要成功戒治一个人,既要其自身付诸于行动,更要靠民警的思想教育,两者必须密切配合。
二、导致戒毒人员复吸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曾有多次戒毒失败的经历、缺乏社会系统接纳和支持、自认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以及享受吸毒带来的快感等等。这部分人员在戒断生活中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服从管理、是非辨别能力弱、意志力脆弱、经常性怀念曾经的吸毒生活等。在戒治工作中,尽可能地关心关爱他们,为他们提供正常社会生活的再社会化条件,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和戒毒决心。
三、根据每个个案的特点,在矫治活动中落实个别教育、挖掘潜能、发展优势、提供支持、奖惩并举等举措,使强戒人员能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强化戒毒信心,以达到自觉矫治、戒除毒瘾、回归社会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