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型人格障碍肖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依赖是人格发展的正常部分,但过度依赖导致无法独立则是一种人格障碍,即依赖型人格障碍(DPD)。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严重缺乏独立性,渴求关注与亲密关系等。戒毒人员若存在依赖型人格障碍则会导致戒毒信念感低、复吸概率高。需要通过心理引导和行为疗法等综合手段帮助认知自我、增强自信以及激发活力。
【案例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肖某,出生于1986年,初中文化,离异无孩。2004年因好奇开始烫吸麻果,后混吸,2020年11月第五次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肖某原本出生于富足的家庭环境,初中辍学后托关系找工作但都做不长久。父亲吸毒去世,她由母亲抚养长大,因其父亲缺位,母亲又性格强势,事事处处都替肖某“包办”,导致其性格发展不健全。
肖某入所后较长时间内不能适应教育矫治生活节奏,出现情绪低沉、经常哭泣等现象。时常以妇科病、皮肤病为由申请所内就诊却又不配合治疗。经常主动找民警哭诉或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民警的关注和关心。肖某在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时的自卑、无助心态,渴求与同戒人员的亲密关系,均是其不健全人格下的行为偏差。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显示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可能会出现因心理原因引起的生理不适,或常陷入痛苦体验和悲伤、抑郁心境,或出现恐惧和回避社交的行为;对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依赖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观察分析肖某的日常举止、行为、话语内容,判断肖某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
2.制定方案
(1)搭建亲情沟通桥梁
案例中肖某母亲在其成长过程中过度溺爱,过度苛责,以致肖某产生想摆脱母亲的掌控却又在内心深处深深依赖对方的矛盾心理。通过亲情电话和“家属课堂”与其母亲取得联系并进行深入交流,介绍肖某教育矫治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希望通过真诚沟通使其母改变其教育方式从而改善母女相处模式。
(2)强化心理正向引导
依赖型人格障碍常常伴随强烈的负面情绪,又往往来自于不良认知,如自我贬低、敏感多疑等。需要引导个体正确认知自我,重建自信心。通过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运用艺术疗法、实施同伴教育,从心理科学层面综合运用专业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自我认知。
(3)辅助实施行为疗法
纠正人格障碍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主要从事人格、行为理论等方面研究的英国心理学家汉斯J.埃森克提出,可使用行为疗法纠正依赖型人格障碍,如“习惯纠正法”,即通过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将依赖行为转变为自主行为。民警将梳理出的肖某日常行为习惯,通过鼓励、表扬、建议、批评等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其认知并改善自身行为。
3. 实施情况及效果
(1)借助家属课堂和云端心桥远程视频咨询,获取家庭支持
依赖型人格多是由于监护人不恰当的抚养教育引起。需帮助他们意识到不合理的教育方法带来的危害,尝试换位思考,给子女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在沟通中发现,肖某母亲每次在电话中用失望和无奈的语气不停诉说自己的难处,表达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以及对肖某彻底告别毒品的不自信。肖某在电话前表情极度烦躁,却仍只听其母亲讲,自己不开口说话或回复简单的“嗯”“好”。本该母女两双向的交流却是母亲单方面的抱怨和女儿的隐忍。
民警发现异常后,主动与肖某进行深入谈心。经过肖某同意后与肖某母亲取得联系,并邀请肖某母亲加入大队组织的“家属课堂”。通过“家属课堂”的交流与学习,肖某母亲认识到自己步步紧逼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激起女儿的逆反心理后,表示愿意努力改变自己并配合民警通过教育矫治完成肖某的自我蜕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模式下,民警安排母女二人通过“云端心桥远程视频”进行视频连线,面对面的谈话更是促进了情感交流。通过母女交流模式的逐渐改善,肖某与母亲的关系也逐渐缓和,并在日记中写道:“其实,母亲是我心中最有分量的人,这么多年来,也是母亲在改变我。母亲,希望您能明白我,自己也不是小孩子了,请您不要再为我操心了,我也不会再让您伤心了……”
(2)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引导正确认知自我
人的情绪和行为都是受认知过程影响的,消除不良行为必须先矫正不良认知,根除依赖行为的习惯,通过正确的认知引导加以矫正,其中重建个体的自信心最为有效。大队运用四级联动心理咨询机制,逐步引导肖某摒弃错误的自我认知,重建信心。在日常矫治生活中,民警通过日常交流互动中的关心和鼓励,帮助疏导不良情绪;开展“结对同戒”,结对另一名性格开朗的同戒人员互相帮扶;大队心理咨询干事定期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针对肖某的情绪状况有效开展科学引导,逐步建立正确认知;大队结合百合汉绣坊、琴茶坊等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转移肖某注意力,陶冶情操;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的专业心理咨询,逐步提升肖某自主意识力,重建信心和勇气。
戒治非一日之功。在日常矫治生活中,民警通过鼓励、激励,帮助其发现自身闪光点,并不断巩固。比如肖某安静、爱学习,民警为其提供各类图书,并鼓励其交流学习心得,在学习的收获中重拾自我价值。在汉绣坊、琴茶坊活动中,她安静的特质又使她能专心钻研,进步飞快,得到同戒人员的认可,又增强了自我认同。
(3)运用“习惯纠正法”,帮助建立正确行为模式
“习惯纠正法”是通过引导个体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分类强化,使其形成独立自主的习惯,简而言之就是“强的不动摇,中等要改进,较差要强化”。民警引导肖某每天简要记录自己的行为与其背后想法,然后每周做一次小结,将这些事情按照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对自主意识强的事情应坚持自己完成;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加以改进,并逐步强化;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应循序渐进,提高自我意识。
在戒治期间,肖某的日常生活均已被安排了教育矫治、康复训练和习艺劳动,需要自主决定的事情与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相比较少。因此,以日常小事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且更容易坚持。民警引导肖某在穿什么颜色的袜子等一些小事上自己做决定,并暗示自己只要大方自信、不惧流言才能强大内心。同时,梳理肖某过度顺从、渴求支持与关注的行为清单,设置分步纠正流程,在一周小结时视完成程度予以奖励。
依赖行为不易消除,纠正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得又产生依赖行为。为此民警时刻关注肖某的日常行为并加以改正。另外,通过定期训练瑜伽放松术,引导肖某感知身体放松状态下的内心感受,放空情绪的同时,使其强化“我可以控制我的身体”的感性认识。
【案例思考】
1.教育矫治工作应向家庭有效延伸
戒毒人员群体的认知缺陷与行为偏差普遍与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系统运行障碍有关。不少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在运行的“家属课堂”,本质都是通过对戒毒人员家庭互动系统进行干预,引导他们觉察症结、重塑家庭互动模式,并运用科学手段来巩固矫治效果。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现状仍不乐观:戒毒人员家庭关系修复及巩固的难度大,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戒毒民警警力有限,且运用心理矫治的水平不一,效果常常未达预期。期待未来能将戒毒人员家庭吸纳进多元化的“大戒毒”工作平台中来,引导建立和睦家庭关系,巩固矫治效果,降低复吸率。
2.认知纠偏与行为矫正可互促互进
肖某案例中,“认知-行为疗法”贯穿主线,即通过纠正肖某错误认知来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的目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在绣汉绣、学琴、茶艺及瑜伽放松术的过程中,肖某明显较其他戒毒人员更快速进入心流状态。在鼓励其实施自主决定的行为时,民警通过外部激励引导肖某开始被动改变,改变后获得的良好体会又反过来促使其纠正自我认知。由此可见,通过外部环境来重塑个体行为,也可以达到发泄情绪、纾解心结和重构认知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重视综合设计、更加科学运用康复训练、行为整训、日常生活流程等手段,以达到更优综合矫治效果。
3.戒毒场所开展心理矫治的重要性与目前的困境
戒毒人员大多存在认知、行为偏差甚至人格障碍,基层戒毒民警具有掌握基本的心理矫治原理和技能十分必要。具体实践中,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及其队伍也起到了突出作用。但需注意的是,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取消后,“持证”民警数量有限、工作量大,有专业基础并愿意从事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又无法获取相应资质,难免影响戒毒场所心理矫治工作的正常开展。期待未来能有顶层政策出台,或能提供心理矫治技能培训平台,提高戒毒民警专业技能,保障场所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