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抑郁戒毒人员常某认知纠偏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抑郁戒毒人员常某认知纠偏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认知理论以贝克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情感、行为都与认知有关,认知是个人情感与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个体识别认知盲点,改变个体认知结构中对现实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改变自我认识中不现实的、绝对化的错误观念,重新审视与检验非理性的思维过程,修正错误推论,重构认知评价体系,建立正向情感行动机制,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情绪障碍。而行为理论则强调行为改变的重要性,关注外显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以消除不良行为或改变患者偏差行为作为治疗目标。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取向,它多用于临床医学与心理学,在目前的戒毒矫治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其疗法的干预策略是采用了解-暴露-干预的治疗手法,对戒毒人员的偏差认知思维模式进行剖析与探讨,利用行为实验检测戒毒人员负性自动思维导致的错误认知,通过干预其行为准则,打破其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构自我认识与对世界外部的认知,从而消除毁灭性与极端性的错误认知,矫正偏差行为。在介入方式上,认知行为治疗主要以谈话治疗为主。

【案例基本情况】

(一)人员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常某,男,34岁,小学文化,育有一女。2018年曾在我所强制隔离戒毒,2020年8月1日再次由榆林公安戒毒所转入我所强戒。入所后,常某面对曾经悉心教导过自己的大队民警感到无比羞愧。他希望这次能够彻底戒毒,但对戒毒后的生活充满悲观。常某父母先后因病离世,自幼与爷爷奶奶生活的常某和哥哥一起接过照顾老人的重担。常某常年在外打工,亲梅竹马的妻子长期与其奶奶相处也产生了很多家庭矛盾。常某再次强戒后,妻子对今后的生活感到绝望,丢下女儿离家出走失去了联系。常某的爷爷也在其入所不久后病故,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只能托付给其哥哥和奶奶照顾,家庭负担沉重,亲戚朋友也对他避而远之,因此常某情绪低落至极。入所后戒治态度消极,个别教育戒治成绩不达标,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

(二)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心理诊断与认知评估。民警通过谈话了解到常某近半年的睡眠质量很差,晚上常常失眠,睡梦中也经常会惊醒,每天的睡眠不足5个小时。时常心情十分低落,常常感觉身体乏力,手脚沉重不受自己控制,习艺劳动时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出错,记忆力也不如以前,精神状态处于高度紧张与疲惫,脾气比较暴躁,不愿与人交流,常常感到无力感与厌倦感。民警对常某选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估分达28分。通过以上数据和表现得出常某患有中度抑郁。

2.第二阶段:帮助常某认识自我。民警开展心理辅导介入工作,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和常某共同找出认知偏差背后的根本因素,引导常某意识认知模型的运作原理并识别情绪变化的思维过程,帮助常某识别情绪与思维的联系,辩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每次谈话,常某都不由的情绪失控的流下眼泪。通过个别谈话得知常某自幼与爷爷奶奶生活,父母的离世给他造成了巨大心理创伤,缺乏安全感,没有亲情支持,生活的压力及周围的不利环境导致其产生一定的抑郁心理。常某因再次被强戒产生消极负面情绪,主观逃避现实,认为自己命运不济,不管自己多么努力都再难以改变现状,形成破罐子破摔的错误认知。

3.第三阶段:修正常某的不良认知;一直以来,常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没能力改善家人的生活,不能很好处理家人之间的矛盾,假如面对同样的问题,自己唯一能做的还只是逃离。民警通过模拟情景的工作方法,在多次谈话中告诉他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能丢弃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回归社会后,亲人还得依靠他,既然从前那样残酷的现实都压不倒他,现在就依然能克服一切困难去戒除毒瘾。民警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常某要识别自身的不良假设,摒弃原有的错误判断,重构认知评价体系,建立正向认知模式。民警通过多次谈话和正面引导,常某逐步从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中走了出来,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心态也变得积极了许多。

4.第四阶段:健全常某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在心理矫治中心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民警有意让常某积极参与,与其他戒毒人员共同完成活动任务,不断改善常某的人际关系。通过半年多的辅导,常某与人交往的意愿得到明显改善。去年4月,大队民警三人专程驱车二百公里来到常某家中看望了常某的奶奶和女儿,为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为孩子购买了新书包和学习用品,常某还和奶奶通了视频电话,民警告知常某的家人常某在戒毒所的良好表现,希望给予常某戒治信心和支持。大队民警还主动为常某女儿申报了“小海豚计划”,让他切实感受到家人的期盼和政府的关怀。

(三)认知矫正效果评估

通过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阶段性测试,分值从原来的29降至24、20直到13,抑郁症状基本消除。常某本人自述,通过大队民警近一年多的多次谈话、耐心教育、正面引导,自己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完全走出消极抑郁的情绪,现在每天的戒治生活过得都很充实,面对自己即将回归社会后的新生活也充满信心和期待。

【案例思考】

(一)戒毒民警在对戒毒人员心理辅导介入过程中要采用倾听、支持、引领、澄清、聚焦等工作技巧,对介入过程进行整体把控,依据戒毒人员实际问题,制定具体的认知纠偏方案。

(二)民警应帮助戒毒人员权衡利弊,进而选择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协助戒毒人员重建认知过程中,正面思想认知最好交由戒毒人员自行构思和表达,民警可在旁协助其检视。

(三)抑郁情绪的产生不仅源自于内心的自卑,同时也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所以在对戒毒人员进行认知纠偏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增强效能感和自信心,建立正面行为模式。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