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懒散型”戒毒人员应某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应某,男,1985年出生,福建省南平市人,2016年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
做为家中的独生子,应某从小受到了父母的百般疼爱,父母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在娇生惯养之下应某形成了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好逸恶劳的性情。因为在校期间经常调皮捣蛋厌恶学习,所以初中毕业就出来混社会。在社会上结识一些“大哥”,自己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大哥”受“小弟”的敬仰。也是从那时候起染上了毒品,原因是想让自己融入圈子,看起来更符合自己的身份。在混社会的那段时间里用他的话说什么都干,溜冰吸毒、打架斗殴、醉驾飙车,无所不为,为了应付庞大的开销,他把家里拆迁的安置房卖了一套用于挥霍玩乐。对于应某的所作所为,父母对他从期望到失望最后到了绝望。
(二)主要特点
1. 文化水平低。应某在校期间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读完小学,迫于父母的压力自己才上了初中,在初中几乎没有学习,得过且过混到毕业,并且在校期间就和社会青年来往。
2. 亲情关爱低。因为多次吸毒,经常浪迹于酒吧宾馆,应某的妻子忍无可忍选择和他离婚,并把一个10岁的女儿留给了公婆,父母对于应某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绝望,在所戒毒期间应某想见女儿一面,父亲断然拒绝。
3. 身体素质好。应某属于肌肉发达、身强体壮型,在混社会时依靠自己坚实的臂膀到处惹是生非,因一次打架腰受了伤。在所戒毒期间每天坚持锻炼保持良好身体素质,在他的潜意识里具有强壮的体格就有了话语权,就可以解决一切,崇尚武力,争强好胜,在心理测试气质类型评定中为“胆汁质”。
(三)现实表现
在一个月的入所教育后,应某对场所严格管理下的戒毒生活已显得难以忍受,情绪开始不大稳定,对强制隔离戒毒,思想上比较抵触,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体格强壮,对其他戒毒人员不友好,时常和大队其他戒毒人员发生口角,对民警态度不端正,不服从管理;娇生惯养,个人卫生情况差,被子叠放不成型,不注意保持公共卫生,经常往窗外吐痰;在习艺劳动方面,消极对待生产劳动,经常以“腰部受过伤,不能久坐”、“在外面没干过活”为借口,消极怠工或者只出工不出力。民警多次找他谈话指出错误,应某无动于衷,甚至蛮横无理地说:“我是来戒毒的,不是来劳动的”。应某的表现给大队的整体戒治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方案制定】
【实施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
【方案制定】
大队民警对应某的行为方式、性格特点、心理因素、家庭背景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认为应某属“冲动懒散型”人员,文化水平低、家庭关爱少、性格易冲动、法纪意识淡薄、厌恶习艺劳动,但他也有“弱点”——他唯一的牵挂是他10岁的女儿。大家一致认为对应某的教育,应该对症下药、真情感化。为此,专门制定了一套综合应对措施:
(一)心理疏导。针对他胆汁质的气质类型、冲动易怒的性格特点,定期进行心理疏导,每周找他谈心,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内心情感,帮助他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他逐步适应戒毒场所,走上正常的戒毒生活。
(二)法规学习。针对他文化学历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熟的特点,对他进行普法教育和所规所纪教育,白天暂不安排他参加生产劳动,改为学习《禁毒法》、《戒毒人员守则》、《戒毒人员行为规范》等系列制度,晚上针对其学习内容再进行面对面的思想帮扶和指导,巩固学习成果,逐步增强其遵规守纪意识。
(三)技术指导。针对他患有腰伤,不适宜久坐不动的特点,对他进行生产调整,降低生产任务,同时安排生产能手坐在他工位对面,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
(四)理解信任。针对他身体素质好、做事果断的特点,让他担任车间安全员和宿舍信息员工作,增强其被人理解的认同感和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
【实施情况】
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所规所纪,一方面告知他生产劳动是戒毒康复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告知其生产劳动也与诊断评估考核息息相关,侧面迂回打消其不参加生产劳动的幻想。两周后应某主动来找民警,表示愿意参加生产劳动,不再消极对待劳动。抓住机会,民警对其展开多对一的不断强化教育,刚开始应某还是比较抵触,并不愿多说什么,时常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民警通过他的老乡帮助做工作,让他明白民警对他的用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公正文明执法,都是为了他更好地戒除毒瘾、康复身体,后来慢慢的他的话多了起来,愿意吐露心声。有一天突然来找民警询问怎样才能多拿点考核分,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想早点出去。前两天打电话回去,女儿问我‘爸爸,明天是我生日,你能回来陪我过生日吗?’我听完心里很难受,以前在家时只顾着和朋友玩乐都没怎么陪她,跟她妈妈离婚后她又失去了妈妈,现在我在这里面戒毒想见她一面都难,更别提陪她过生日了,我来戒毒家里人都瞒着她,我告诉她我在外地工作要待两年才能回去,我对女儿亏欠得太多太多……”在那一刻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充满了柔情,那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慈爱!民警将考核奖惩办法详细的介绍给他听,鼓励他要遵规守纪、积极戒治,他也表示一定会痛改前非、好好表现。至此以后应某对民警都很尊重,认真完成民警交代的任务和安全员职责,每次有戒毒人员吵架他都第一个冲上去劝架。经过两个月的生产锻炼,他的劳动态度端正了,习艺生产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通过努力还拿到了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学习和康复训练等各项活动也都积极参加。
【案例思考】
通过应某成功转化的案例,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我们感到,做好此类“冲动懒散型”性格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应坚持针对性和渐进性相结合原则,用真心、真情、真爱来教育感化人,才能起到真心换真情的效果。
(一)耐心。戒毒人员入所后,大部分对民警都持有戒备心理,不愿意与民警真诚沟通,许多戒毒人员会有意隐瞒自己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生活经历以及犯罪前科等详细情况。但是做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应细水长流,耐心等待、细心倾听,让戒毒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打消思想顾虑,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场所环境。
(二)攻心。发挥谈心、谈话、心理咨询的作用,通过个别谈话、心理测试、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其个性特征、行为特点,分析心理障碍,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内心本质,判断心理动机,抓住内心“弱点”,攻破心理防线,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三)真心。坚持人文关怀、服务帮扶的理念,做好雪中送炭待其内心温暖之时再锦上添花。要善于发掘戒毒人员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加以正面引导,促其向好的方面逐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