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亲情纽带 斩断物质依赖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根据民警的调查,强戒人员中因家属直接或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而被强制戒毒的为数不少,这类强戒人员家庭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不稳定,咨询师通过大量的个别心理咨询及访谈发现,他们看似因为被家属举报而仇恨家属的表象下,其实有很多的家庭关系问题,复吸往往都发生在家庭关系冲突之后,多数吸毒者在初次吸食毒品之前都与家庭成员发生过矛盾或冲突。他们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走入不良的社会环境,结交不良的朋友,从而接触到毒品,在同伴的影响下对毒品的认知发生了改变,最后为了逃避内心的负性情绪,在明知是毒品的情况下使用了毒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都需要有依恋关系,并通过依恋关系来化解负性情绪,如果没有人可依恋,就很有可能依恋物质来代替处理负性情绪,于是发生酒精滥用、药物滥用等行为。大量个案显示,成瘾者家庭关系普遍紧张,缺乏依恋关系,所以家庭关系的和解及稳定是戒毒者心瘾康复的重要保障,必须在戒毒治疗中予以高度重视并有效处理,而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家庭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家庭成员可以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有效的解决家庭矛盾及冲突,合理的表达诉求,澄清矛盾点,咨询师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思考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达到修复依恋关系的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李某,男,吸食冰毒,40岁,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员工,已婚,育有一子,父母均健在,父亲为高级工程师,母亲为医生。2017年9月因吸毒被父母送戒,在长桥强戒所执行。入所后,情绪低落,不太与人交谈,民警咨询师发现该员系被家人举报后被强戒,于是找其交谈,决定实施家庭治疗。
(二)实施过程
第一步:咨询师与李某及其父母分别开展心理访谈,找到家庭矛盾关键点,打开双方心理出口,建立双方对咨询师的信任,通过咨询师这座桥梁建立起双方的基础沟通渠道。
第二步:寻找适当的时机,在专业家庭治疗师的引导下,安排双方同处一室开展咨询,创立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攻破家庭矛盾坚冰。
第三步:双方分别与咨询师开展后续咨询,保持效果,促进各自心理的完善和成长,巩固前期成效,为今后戒毒人员出所回归家庭打下坚实的信任基础。
咨询师分别跟李某及其父母单独做了几次访谈后,发现了他们家庭关系中的几个障碍点:1、此次强戒系父母报案抓的,他吸食冰毒都是在自己家中,没有跟其他毒友联系,非常隐蔽。2、家庭关系貌似和谐民主,但李某从大学起就不愿意回家,跟父母几乎不联系。3、妈妈感觉跟孩子交流就像跟一堵墙说话,完全没有回应。妈妈在李某大学期间每周写一封信给李某,但李某根本一封都没有拆开看过。4、李某在大学期间就有酒精成瘾问题,每天一瓶高度白酒自酌自饮,之后戒掉后又发生了咖啡成瘾,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后戒掉,不久发展为使用冰毒,自述是为了应付高强度工作。5、李某还存在明显的工作成瘾的现象,他自述父母也有工作狂的倾向,为了工作不太在乎家人,小时候的暑假期间经常是单独把他关在家中自己跟自己玩,严重缺乏正常社交。
通过前期的咨询,双方都有意愿将之前的误会和不满用面对面的方式得到解决,寻求在心中压抑多年的问题的答案,于是咨询师邀请了李某的父母到所内的心理咨询中心,经所领导审批,安检后,进入了专门的家庭治疗咨询室。
长桥强戒所由2名民警心理咨询师参与家庭治疗,并邀请了绎心心理咨询机构的刘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与指导,组建团队。
首先,家庭治疗师做了相互的介绍及解释,很顺利取得家庭成员的认可和接纳,介入到家庭之中,与家庭成员共同商议了咨询目标及如何分步骤进行讨论澄清。在第一次的家庭治疗中,李某妈妈提出想了解孩子对父母送他来强戒的看法。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李某说出了自己对父母强制送他来戒毒的一些感受,李某描述了自己当时无比的憎恨他们,想不通为什么生养自己的父母能如此的心狠绝决,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被抓,却被自己的父母送戒。但拘留了10天以后,脑子开始恢复清醒,想到吸毒成瘾时自己的精神状态及对毒品造成的各种伤害,自己也感觉到很可怕,也想戒可就是下不了决心,觉得这次戒毒是对自己很好的帮助,对父母的决定也有了理解,内心的怨恨逐渐减少,到现在已没有什么责怪了,请父母不要担心。同时咨询师也请父母分别将当时如何做决定送孩子强戒的过程及内心的焦虑等都向李某做了澄清,李某通过观察到妈妈痛苦的表情察觉到父母的担心及焦虑,对被家人扭送来强戒的这个事件达成了和解。
然后,在第二次家庭治疗中,李某提到了他初中时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事件,经历那次事件以后他对父母有些失望,感觉在关键时刻没有帮到他。那一天上数学课,老师批评李某违纪,但李某觉得被冤枉了,于是跟老师顶嘴,因为双方都很激动,数学老师并没有在言语上占到优势,于是老师就把自己老公叫了过来打了李某,并通知了李某父亲过来学校,李某父亲代替李某公开在课堂上道歉,让李某感到失望和没有面子。随后,父亲非常激动,甚至痛哭起来,解释了当时内心的纠结,为了孩子不被处分和转学他忍了下来,至今对那位老师也有意见一直没有原谅他,后悔当时没有为被冤枉的孩子争取权利。通过我们的观察,李某对父母的解释感到有些意外,也没有想到父亲同样也是受害者,当时就马上安慰父亲,针对这个李某的创伤性事件也有了一个很好的疗愈,跟父亲有了认同。那么我们察觉到其实这一次的创伤性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应该在李某的早年经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才会导致李某在这次以后对父母形成一种坚决的隔离,咨询师从中引导家庭成员往更早期的相处模式中去探索。
在随后的两次家庭治疗中,治疗团队引导他们看到了家庭关系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李某的父母都把工作看得很重,都经常加班,给孩子的陪伴少。据李某回忆,自己经常被父母单独锁在家里,自己一个人玩,感觉非常孤独。而父母在学习上要求又非常严格,一切以孩子学习为重点,很多事情不让李某做,父母跟孩子的情感交流少。特别是妈妈,工作太努力,经常下乡出差,在家的时间不多,李某对父母没有亲密感。上大学之后,李某很少回家,也不会主动跟父母联系,妈妈每周都给他写信,而他从来不看,除了要钱和其他必须联系家长情况,李某从来不和父母联系。在大学期间,为了缓解压力及负面情绪,李某每天一瓶高度白酒自酌自饮,当时已有酒精成瘾的现象。在工作以后又发展为咖啡成瘾,每天不少于十杯咖啡,在造成胃部损伤后戒掉,不久就发展为使用冰毒。他在使用冰毒前还特意百度了解冰毒的危害,但他认为工作强度太大,可以用冰毒来提升精力。在工作的同时,自述非常不愿意跟人交流,用工作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找了对象结了婚,又觉得父母过多的插手自己家庭的事情,感到非常痛苦,自己夹在老婆和父母之间很难做,只好自己来做恶人,不帮助任何一方,任由两方来指责。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让父母看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及父母跟孩子家庭边界不清的错误模式,父母早年缺乏情感的互动给孩子造成的孤独感,没有形成依恋关系,于是孩子习惯于在物质上去寻找安慰。通过后续的两次家庭治疗很好的查找到了李某成瘾行为深层次的原因,也指出了恢复家庭的亲密关系是帮助李某走出物质滥用心瘾的方向,学会尊重和认可,多在情感上交流,理解对方的情绪,取得较好的疗愈效果。
家庭治疗结束后,咨询师又分别跟李某和父母作了后续咨询。李某表示对自己的负性情绪的根源包括为何有各种成瘾行为的原因有了一些觉察,能把一直想跟父母说的话全盘的说出来让他倍感轻松,有咨询师在场让这个气氛很平和,这在他们自己交流时是完全做不到的,也非常认可老师提到的边界问题,他很想利用强戒这段时间好好学习心理学也解决下自己的问题。而李某的妈妈在与心理老师单独咨询时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包括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自己对工作的一些不合理信念,以及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造成他的不理解和负面情绪。咨询时妈妈多次痛哭,且多数都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让他明白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给了哪些是孩子不该承受的,以及以后如何去调整也有了思考。临走时还特别感谢咨询师说:压抑了几十年的情绪终于说了出来,感觉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后来,妈妈说,在去所里探视了李某时,她看到了孩子的积极变化,感受到了孩子对父母身体的关心,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增加了信心。
【案例思考】
戒毒者回归社会之后直接面对的环境其实就是家庭这个小环境,家庭能否让戒毒者有情感的依恋是他们处理负性情绪的关键,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戒毒者的挫折商的高低跟他们能否真实地感受到家庭的支持相关。在过往的经验中,我们看到的所有戒毒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庭关系的修复及新的亲密关系的建立,我们将继续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争取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戒瘾心理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