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帮助女性戒毒人员转变自卑心理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一例帮助女性戒毒人员转变自卑心理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随着吸毒群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女性吸毒人员开始走入人们视野。女性吸毒人员具有情感化特点,与女性个性的特征、心理、生理特点、文化素养、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大多女性吸毒人员都会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与“孤芳自赏”相矛盾的心理,这使得她们在强戒生活中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无法打开“心门”与人交往。 

向某,44岁,父母双亡,在一起多年的男友也因吸毒致死。亲人的先后离世给向某造成了很大的情感创伤,她变得格外敏感。在曾经的强戒生活中,向某因年轻漂亮、能歌会舞,次次都是所里的文艺骨干,入所后,向某内心自觉比其他戒毒人员“高一等”,不愿与其他戒毒人员交往,一心等着选择进入女子所文艺队。然而,年龄增大、身体较差等原因,她并没有等到“好消息”。在自卑、自大又封闭的内心环境下,向某无法适应常规的戒治生活,开始焦躁、焦虑,哪怕宿舍内的同学闲聊,她都会觉得是在谈论她、笑话她,她甚至觉得所有人都在抛弃她、嫌弃她,继而联想到去世的亲人,本就娇气的向某越发“矫情”,总是用“做不好”“压力大”的借口来麻痹自己、逃避责任。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民警对向某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阳性项目数目5项,分别为躯体化自评结果45分,自评结果人际关系敏感得分30分,敌对得分25分,偏执得分20分,抑郁得分35分。结合向某以上情况,拟分阶段开展“三步曲”工作:一是通过聆听心声、亲情感化,帮助打开心结;二是通过集体生活、同伴教育,引导尽快适应强戒生活;三是通过文化教育活动鼓励该员找回自我、重塑信心。民警力争通过三步曲,使得“孤芳自赏”的向某蜕变为大队的戒治之星。

二、实施情况

(一)打通亲情感化关,多措并举解心结

在日常的个别谈话中,民警运用共情技术,找到谈话切入点,即站在向某的角度,理解其父母双亡、爱人离世带来的彷徨、无奈和孤独的感受,聆听其内心想法,使其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并引导向某进行自我反思和探索:已经不在的人,无法挽回,唯有珍惜现在拥有的,才不会再次后悔。

通过前期的摸排了解,向某还有个姑姑,曾经很关心她,但因为痛恨其吸毒,所以双方早已没有联系。民警鼓励向某联系自己唯一的亲人——姑姑,引导向某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自己责任。向某终于鼓起勇气拨打亲情电话,在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劝解后,向某压抑的情绪得到一些缓解。趁热打铁,民警及时安排上心理宣泄,引导向某将自己堆积在心底的不满、怨恨一并发泄出来。痛哭过后,向某像虚脱似的,民警及时上前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她:并不是别人在抛弃你,而是你自己在放弃自己,以后的日子看你的!

(二)打通集体生活关,同伴互诉暖心扉

向某原本性格并不内向,甚至在之前的强戒中还多次担任骨干学员。这次强戒,一方面是环境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期待太高,自我形象太满,导致在集体生活中格外“矫情”,主要体现为不愿意主动交谈、心态不稳定且情绪易激动。

对此,民警结合集体教育课程、心理团辅,对其进行认知矫正,帮助协调人际关系,让较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其矫治生活的润滑剂。由于“孤傲”,向某自入区后一直与寝室同学关系一般,在集体教育课程中,民警着重强调“尊重他人”“换位思考”“礼貌待人”“互帮互助”,并在课堂上邀请向某分享自己的看法:“要想别人尊重你,你要先尊重别人”。帮助向某捅破了与同学之间的隔阂。课后,民警要求向某所在房间进行组内讨论,反思过去的小摩擦和不愉快,要求每个人都写下自己的问题,还有对对方的看法、误解。分享过程中,民警逐一进行讲评(更多地是引发向某的反思)。向某主动说出与戒毒人员陈某的一次不愉快,写下了“很抱歉”三个字。看到平日里那么高傲、那么不屑一顾的向某主动道歉,陈某也在分享中剖析自己:随便取笑同伴的行为是错误的,以为这样能拉近距离,没想到却让对方如此难受,希望向某不要计较。

在民警的引导下,大家在尊重和接纳的理念上达成一致,愿意采取更合适的沟通方式去处理关系。团体辅导分享后,向某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人际关系紧张也是她的心结,只是以前的她学不会如何去化解,只能高傲地“硬撑”着不去低头,而这一次的突破让她有了新和“心”的突破。

(三)打通教育蝶变关,教育实践正行为

尝试激活向某的“闪光点”,让她“亮起来”。向某能歌善舞,只是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那重新定位角色,让向某从“能歌善舞”的变成“能编会导”。大队成立了舞蹈兴趣小组,刻意安排向某担任小组长,负责编排舞蹈。“矫情”的她一方面又想展示自己的特长,一方面又怕做不好,别人笑话她。在民警的多次鼓励和表扬下,她开始勇敢地走出第一步,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接纳她人的不同意见。在我所第一节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向某和兴趣小组的伙伴们一起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上台领奖的那一刻,她好像重回年轻时光,昂首挺胸,骄傲无比。这次的安排既给予了向某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以“尊重”“接纳”为基点鼓励向某与其他戒毒人员的沟通,消除矛盾和隔阂,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发展。

这是一个蝶变的过程,也是向某从“矫情”到“骄傲”的自我成长过程,她需要一个点,一个可以让她找回自信的点;她需要一个反馈,一个认可她的肯定;她需要一个力量,一个默默在背后推动,又不着痕迹的引导、支撑。

【案例思考】

在本案例中,向某从自卑敏感、自我封闭到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戒治管理工作,走出心理困境,重拾戒治信心,其成果有三点值得深思:

(一)解开心结是开展教育矫治的关键所在

向某最初消极的戒治态度归根结底是自身内心的排外、自卑和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作祟,而向某的心结则是加重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根据向某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心理测试表所得结果,民警正确把握住向某的心理问题后,对症下药,引导向某逐步走出心理困境,合理宣泄情绪,减轻思想负担,最终使向某顺利放下心理包袱,重新树立戒治信心。因此,对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的戒毒人员,“攻心”是关键。

(二)“精准施策”是推进教育矫治的有力举措

戒毒人员出现不良心态,往往是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民警根据向某的行为表现,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策略,把思想教育和实践感悟紧密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在思想教育中有别于一般“说教式”的做法,特别注重互动和启发,让向某和其他戒毒人员学有所思,深刻反省过错,在正向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向某的特长,帮助其重获得尊重和接纳,增强自信,激发戒治积极性。在向某逐渐出现向好改变的趋势后,更是抓紧契机,加强纪律教育,使其更好适应戒治生活。如此精准把握、多管齐下,方能有效地促使戒毒人员投入身心配合戒治管理工作。

(三)同伴关系是探索教育矫治的重要手段

向某与不少戒毒人员相似,在日常的戒治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总是像刺猬一样,习惯性自我保护,人际关系紧张。而戒治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让戒毒人员、特别是内心敏感或有自闭倾向的难矫治戒毒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戒治生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同伴关系尤为重要的。本案例中,民警以集体教育、同伴教育为契机,化解向某与宿舍成员的矛盾,同时逐渐建立人际关系,达到了互相尊重、互相接纳和信任的目的,对向某坚定戒治信心有较大帮助。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