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女性戒毒人员许某进行心理矫治的案例

对女性戒毒人员许某进行心理矫治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许某,女,52岁,小学文化,山东省烟台市人,离异,有哮喘病史。自幼父母离异,跟随祖母长大,婚后在儿子3岁时因丈夫外遇而离婚,后一直单身。曾是棉纺厂首个“万米无次布”标兵,后办理停薪留职,先后开过服装店、烧烤店。2015年3月,因吸毒被公安机关送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

许某入所后,对警察管理教育、纪律约束极度的不适应,多次与她人发生争吵并有其他违纪行为,出现情绪低落,烦躁,失眠等,经大队警察推荐,警察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治。

【案例基本情况】

心理咨询师认真倾听了许某倾诉,了解其成长经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遇到的心理焦虑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心理测量、分析后展开咨询和矫治。

(一)心理测量

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躯体2.08、强迫1.07、人际2.24、抑郁1.85、焦虑2.08、敌对2.67、恐怖1.00、偏执2.37、精神1.90、生活1.29。几项因子偏高于标准,并没有泛化,属一般心理问题。

2. 艾森克人格检测结果:因素类型及T分:内外向(E)51、稳定性(N)69、精神质(P)66、掩饰性(L)47。根据艾森克量表测试分析:胆汁质人格(典型的攻击、好动、暴躁)。

(二)心理分析

许某因经历了父母不和离异及丈夫出轨离异创伤性生活事件的双重打击,导致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对他人缺乏信任、与人交往能力偏低;祖母的宠爱造成了许某自私、偏执的性格。许某在社会闲散多年,自由骄纵,不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事实,不愿受约束。其他戒毒人员大多20多岁,年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发生矛盾时,认为都是别人找茬,屡次违纪被处理,显现出自卑、易怒、焦虑、失眠,自控力差等心理问题。

(三)矫治措施

1. 心理咨询,改变错误认知

心理咨询师通过许某对与他人发生争执过程的倾诉,寻找发现不合理信念,结合合理情绪ABC理论采取三步修复法。建立合理思维方式。

(1)分析阶段,明确求助者ABC。帮助其分析A、B、C之间的关系,明确当坚持用不合理信念引导思考时,发生了其认为糟糕透顶的事情。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一是引导其领悟这种不合理信念是由于自我心理产生的绝对化要求造成的。二是引导领悟只有建立合理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糟糕之极”的消极心理。三是引导其领悟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3)修通阶段,建立合理情绪。一是与不合理信念争辩。通过采用质疑式和夸张式方法不断反复发问,让许某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质疑。二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让许某通过对困扰情绪和合理情绪的想象进行切换对比,要求自己讲述怎样才使情绪变化的,并感受切换合理情绪后的良好体验。

2. 正向激励,增强戒治信心

利用“优势视角”的方法,挖掘许某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使其认识自身优势及闪光点,从而达到解决敏感多疑自卑等问题,同时为戒毒提供心理基础。因此,咨询师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对其进行具体正向激励训练。

(1) 经常性以激发抗逆力的话语和叙述给予许某鼓励。如:纪律的遵守、内务卫生的井井有条,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同伴象自己孩子一样帮忙整理内务卫生等,咨询师每次都会对其给予别人的帮助进行鼓励和赞扬。受到警察和同伴的积极评价,许某增强了自信,也减少敌对行为。

(2)帮助许某挖掘优势潜能。结合许某年轻时曾是“万米无次布”标兵及自主创业能手,肯定优势资源及能力,结合其在收拾内务方面的认真负责,让其在班内担任生活卫生委员,帮助许某重拾责任心和价值感。

3. 行为疗法,提高自我效能

针对许某的急躁易怒行为,采取行为疗法进行治疗。

(1)用音乐治疗仪进行放松训练。通过身心放松的自我调整,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情绪。

(2)运用厌恶疗法。将习惯性易怒行为与厌恶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引导许某在出现易怒情境时实施橡胶手环抽打的难受行为,并每日记录自己行为数量,每周次数不超过两次就会得到处遇上的“奖励”,超过5次的将受到“惩罚”,坚持一个月以上再逐渐减少次数标准。

(3)进行兴趣培养训练。许某年龄大、手脚慢,不太适应快节奏的习艺康复活动,警察安排她参加适合女性操作的十字绣,培养其心性和耐性。

(四)效果评价

在近半年的心理咨询中,警察通过不断矫正认知、重建正确思维方式,不断肯定许某所付出的努力和进步,进行正向激励和信心强化,使其在咨询结束后能合理应对戒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 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一年评估时):躯体1.90、强迫1.07、人际1.84、抑郁1.05、焦虑1.78、敌对1.67、恐怖0.89、偏执1.57、精神1.20、生活0.79。

结果分析:躯体、人际、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已恢复正常标准内,其他因子分也均在正常标准,说明许某焦虑情绪基本消除,敌对行为减少,身体不适感减弱,心理属于健康状态,能够正常适应戒治生活和社会。

2. 心理咨询师评估

许某认知、情绪、行为模式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自控能力增强,人际关系好转,基本消除或缓解了易怒、焦虑,心情低落的情绪,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效能明显增强,促进了人际关系良好发展。

【案例思考】

本案例中,警察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优势视角、行为正向强化矫治法等治疗方法,从改变错误认知到发掘自身优势再到树立戒治信心,一步步帮助许某完成成长的。以上基本是侧重于理性情绪疗法的实施,但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从来都不是单一心理咨询或是矫治治疗所能解决外在问题及潜在问题的,都是通过一系列由感性到理性综合教育矫治的过程。

一是情感沟通,从心突破。发挥心理咨询技术中倾听共情的金钥匙功能,从心理上破冰,促使戒毒人员打开心锁,有利于警察找准突破口,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二是真诚相助,从爱出发。发挥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中关爱帮助的桥梁作用,真正帮助戒毒人员解决戒治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戒毒人员感受到被爱温暖,从而搭建起人际交往的基础,促使戒毒人员积极配合,主动接受警察的管理教育。

三是亲情帮戒,从情入手。发挥现代通信技术中一话两信的纽带作用。通过亲情电话、往来书信、微信录制家人视频等手段,通过亲情帮戒,唤醒戒毒人员迷失的心智,激发他们戒毒动力。

如果在戒毒矫治过程中加入萨提亚冰山理论对于原生家庭造成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及解决,可能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自我层次的提升,咨询效果会更好。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