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综合矫治帮助老年失子戒毒人员富某回归社会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富某,女,57岁,初中文化。1997年因独子车祸去世第一次吸毒,2018年6月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入我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富某自述:我27岁时就离婚了,一个人带着儿子将他抚养长大,他18岁就去当兵了,退役后是一名辅警,是非常孝顺优秀的孩子,突然他因为车祸没了,致命的打击让我万念俱灰,孩子去世的前两年,我的父母也相继去世,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我常年失眠,喝酒赌博,在赌博的过程中认识了带我吸毒的人,她说吸毒能减轻压力能睡着,让我试试,最开始我没觉得自己上瘾了,但因为没有丝毫牵挂,我从被动吸毒到主动吸毒,频率也在逐渐增加,期间一度想自杀,吸毒期间我没有工作的动力和欲望,没钱了,我就卖了套房子供自己吸毒,觉得过一天算一天,反正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案例基本情况】
富某入所后,负面情绪较强,精神萎靡,戒毒动机较差,缺乏戒毒决心。在寝室内,常因琐事与他人产生口角,性格焦躁孤僻,不能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日益孤僻。富某常一个人发呆,不愿与他人接触,不积极参加任何戒治活动,除回答干警问题外,从不主动表达任何情感与想法。
经了解富某有个哥哥,但富某从来不拨打亲情电话,自述儿子去世自己开始吸毒后,便断绝了与哥哥的联系。
该戒毒人员自卑感强且极度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对毒品的严重危害性没有深刻认识,缺乏主动戒治的意愿。
一、成因分析:
(一)身体因素
富某因年龄较大,旧有生活习惯不良,导致常年失眠导致焦虑、四肢无力,精神不易集中。同时,富某食欲不振,缺乏锻炼,身体整体机能较差,不适应规律的戒治生活。对毒品依赖性强,戒毒意愿低,排斥戒治生活。
(二)情绪因素
富某因接连受到儿子、父母去世打击,导致自暴自弃,情绪抑郁。因吸毒后,感觉没有颜面面对亲属,导致亲情淡漠,因为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关心自己的人已经去世,自己关心的人也不在了,存在严重的厌世情绪,对现在感到痛苦,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心理承受及适应环境能力差,自感无过人之处,在分队内没办法立足,自卑心强。亲情帮教缺失,对未来感到不安和痛苦。
二、方案制定与实施
大队根据对富某的研判,制定以恢复身体机能、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修复家庭关系为重点的专项矫治方案,有针对性地逐步提升富某身体机能、增强戒治决心、加强亲情感染、寻找人生意义,努力帮助富某成功戒治,顺利回归社会。
针对富某的情况,大队决定对富某进行分阶段、有侧重的专项矫治,并对每阶段进行评估分析,灵活调整下一步矫治方案。
(一)矫治第一阶段:
齐抓共管,提高身体机能。大队干警联同医生、康复训练师对富某身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富某常年失眠、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精神不集中等问题进行会诊,共同研究制定适合富某的饮食、药物、运动方案,并逐步实施。根据富某年龄、身体特点,干警教授其特将八段锦,以增强其体质。
细心倾听,化解多年心结。富某刚到戒毒所时,对自己的事情不愿多谈、也不想谈,回答干警或其他戒毒人员问话时,多是“嗯、啊、是”的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干警在日常戒治过程中细心观察富某,对富某的点滴变化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细微处给予富某关心,逐步建立与富某的信任关心,使富某从不愿谈、不想谈,逐步转变为可以谈,再逐步变为愿意谈,最后实现想要谈的目的。在一次次倾听与谈话的过程中,引导富某宣泄内心苦闷,排解负面情绪,逐步消除抑郁、缓解焦虑。同时让富某接受“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的现实,明白只有珍爱生命,不负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的道理。
互帮互助,重建社会连接。刚到戒毒所,富某孤僻,不愿与任何人交流,不参加寝室、中队的各种活动,将自己封闭为一座“孤岛”,切断与外在的联系。为改变富某这种情况,干警特将中队近期文化主题确定为“互帮·互助·关爱”,在中队班会中讲关于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故事,并组织观看有关互帮互助相关影片,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认知,改善关系。干警安排善于倾听、开导他人的戒毒人员与富某组成互助组,以改善富某不愿与人交流的情况;充分动员富某寝室的其他戒毒人员,鼓励她们与富某建立融洽关系。同时,干警积极组织戒毒人员开展集体活动,形成良好戒治氛围,在活动中,发现富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加其自信和集体归属感,改变其“破罐破摔”的想法。
矫治第一阶段效果评估:
通过第一段阶段的教育矫治,富某身体机能明显恢复,睡眠质量显著提高,身体状态有所好转。富某开始配合干警管理,接纳新环境,会主动向干警倾述近日所思所想,寻求帮助,并开始与他人交流互动,言语积极,戒治信念增加。
(二)矫治第二阶段:
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本阶段以建立亲情联系、认识自我、增强戒治决心与信心为重点。
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调整。富某厌世情绪明显,长期将自我的生命意义构建在他人的人生基础上,以父母和儿子为人生寄托,后在父母和儿子均过世的情况下,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干警根据富某这一情况,设立了系列心理干预方案,通过自像、照镜子对话、自由联想等分析技术和“我是谁”的描述,来帮助富某探索、发现自我、肯定自我,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加强教育,增强戒治决心。富某对毒品依赖性大,对毒品危害没有正确认识,干警针对这一情况,对其加强戒毒常识教育,使其了解吸毒的违法性与危害性,及对自身、他人及社会的影响,促使其实现从被动戒治到主动戒治的转变,达到真心戒毒的目的。
联系亲属,开展亲情帮教。亲情帮教是戒毒人员成功戒治的重要助力,为了帮助富某成功戒治,干警主动联系富某的大哥,将富某近况及转变告诉其大哥,并鼓励富某给她大哥写信进行倾诉,通过干警和富某的共同努力,富某大哥最终被感动,答应干警,愿意配合干警工作,开展亲情帮教。至此,在富某的矫治过程中,情感桥梁重新搭建,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完毕。亲情的重拾,使富某心有所依,戒治主动性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效果评估:
通过第二阶段的教育矫治,富某封闭自我问题得到缓解,自我认知得到提升,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新的定义。通过教育和亲情帮教,富某戒治的决心和信心显著增强,戒治意愿强烈。
(三)矫治第三阶段:
本阶段是富某矫治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富某成功戒治、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为回归社会做准备,防止其复吸。
调整预期,正视困难挑战。富某回归社会的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能有所为,实现人生价值,但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可能会受到部分人的歧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到拒绝,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排挤,为了提高富某回归社会的成功几率,干警对富某回归社会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提前预演,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富某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坦然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勇于尝试,开启新的生活。富某临近解除,情绪出现了明显波动,表现出了不愿离开戒毒所,害怕走出戒毒所的情绪,她向干警表示,“进戒毒所前,我从来没想过未来,也不敢想,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一点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来看,是我没尝试走出去,我还是得好好生活,让儿子在天上看见坚强妈妈的。但现在,我要离开戒毒所了,我担心社会对我是不接纳的,在外面没有你们(干警)的全力支持,我真的害怕走出戒毒所。”干警针对富某出现的情绪波动进行情景演练,将富某担心出现的情景进行演练,消除其畏难情绪,鼓励其勇于尝试,开启新的生活。
第三阶段效果评估:
通过第三阶段的教育矫治,富某畏难情绪得到缓解,对未来生活抱有期待,并希望能开启新的生活。
富某于2020年6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解除后干警定期回访了解近期情况,帮其缓解压力,预防其复吸。
(四)戒治效果
2021年12月12日收到富某给干警邮寄的信件,内附信件与三张照片,一张为富某一年前考的岗位专项能力证书(高级养老护理师),另外两张为被护理者家属为其送锦旗的照片。信中表达了对干警的感激之情并写道:“今天给你们写信,我想跟你们说,我成功了,我这个年龄仍然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没有让你们失望,不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会继续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案例思考】
现我所戒毒人员中老年戒毒人员占比达百分之十以上,其中还有部分失子中老年戒毒人员,由于该群体年龄大、身体情况复杂、家庭关系复杂、社会关系的复杂,导致该部分吸毒人员吸毒原因多样。同时,该部分吸毒人员受自身经济条件、知识水平、社会关联度的限制,导致心理问题多发,戒治难度大,复吸概率较大。
对失子中老年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应对症下药,探究他们吸毒的原因,吸毒的目的,从他们所缺少的、所期盼的、所需要的入手,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教育矫治,结合每名戒毒人员的自身特点辨证施治,将个别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训练融合到特殊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过程中,以实现教育矫治目标。在教育矫治过程中,干警要注重戒毒人员心理感受,尊重戒毒人员实际需求,鼓励其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养成正向思维模式,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最终实现戒毒人员的自我认可,从而达到戒治目的。
此案例是综合运用多种教育矫治手段,以回归社会为最终目的,将所内教育矫治与出所跟踪帮教无缝衔接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