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HIV的同性恋戒毒人员胡某某抗拒戒治的综合性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胡某某,男,1997生,大专文化,未婚。父母离异,跟随母亲。戒毒期间,该戒毒人员独来独往,沉默寡言,不与他人交往,并时常自述头痛,每晚难以入睡,要求入院治疗。经常性与他人发生口角,秩序感较差,人际关系差,纪律观念淡薄,身份意识缺乏。当班干警多次与其谈话教育,引导其端正态度,积极投入戒治。该员不但不听取干警的教育,反而认为干警针对自己,顶撞当班干警,脾气暴躁,情绪波动明显,身份意识不明确。为此,大队专门召开关于胡某某行为的会议进行研判,制定教育矫治方案,经大队民警的辅导和关心,胡某某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消除了消极思想,积极配合教育戒治。
【案例基本情况】
一、问题分析
大队在了解胡某某的情况后,召开会议对胡某某的行为表现进行多方面分析研判,依据其基本情况和近段时间的单独谈话了解,在心理测试与谈话教育的基础上,中队干警与胡某某共同制定了矫治目标:1、帮助胡某某缓解不良情绪,建立内心的安全感。2、培养自信心。3、引导胡某某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更好的正视自己的内心,逐渐建立对生活的信心。针对胡某某的情况,计划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沙盘疗法”“音乐放松疗法”“思想教育转化”等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教育矫治,帮助其更好适应戒治环境。
二、实施方案
(一)倾听内心声音,建立相互信任。胡某某第一次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其目光忧伤,眼神不集中,四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显得有些不安;交谈时,精力不集中,经常答非所问,说话声音很小很不自信,对咨询师抱有强烈的戒备心理。咨询师根据这一情况,不骄不躁,循序渐进的引导胡某某敞开心扉。经过多次咨询,胡某某逐步放下戒备,对咨询师产生了信任感,也逐渐开始吐露心声。胡某某自述家中父母已经离异多年,其从小就跟随母亲生活,但母亲忙于生计对其照顾不够,让其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人关心,久而久之性取向便发生了问题,感觉和帅气的男生在一起才有安全感。在读大学期间,因为性价值取向问题,便和所谓的男性朋友交往,并学会了吸毒,但在一次偶然的体检时发现自己竟然沾染了HIV,这犹如晴天霹雳,一度让其消极厌世,开始疯狂吸食毒品。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后,发现戒毒所内人员密集,部分戒毒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又脏又臭,自己又没有交谈和发泄的对象,让其一度开始讨厌男人,价值观产生混乱,思想极度消沉,整日愁容满面。
(二)开展心理疏导,建立沟通桥梁。大队依据胡某某的心理测试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方案,定期对胡某某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同时中队干警也定期对胡某某进行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经过耐心的沟通和引导,胡某某开始与民警建立正常的沟通交流,打开心扉直面问题。因胡某某是首次戒毒,感觉在戒毒所能克服毒瘾,但自己又患有艾滋病,总觉得对生活失去信心,戒毒动力不足。同时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对戒毒所的环境有抵触心理,又得知母亲生病,身体情况不好,感觉愧对母亲,想好好照顾老人家,才想通过孤立自己的方式逃避强制隔离戒毒。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的愧疚状态中,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容易出现强迫症行为表现。过度的内疚还会引发神经症、饮食障碍等。它不仅会对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影响到个人消极行为。胡某某之所以会产生消极心理,是因为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有关怀或弥补行为的动机,会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实施弥补行为来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心理负担,大队干警及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加以纠正,使其走出负面情绪,正确面对问题。
(三)进行法律教育,宣讲法律常识。胡某某的自我隔离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强制隔离戒毒,故向其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禁毒条例》以及司法部下达的戒毒人员收治和变更相关规定,告知胡某某想通过自我隔离达到逃避强制隔离戒毒的行为是行不通的,从源头上断其念想。通过反复教育,逐步帮助胡某某解开心结,恢复健康生活。大队领导、中队干警在生活中对胡某某进行多方面关怀,多次与胡某某谈心谈话,胡某某不仅停止了自我隔离行为,并且开始积极配合教育戒治。在得知胡某某的真实思想反映后,干警及时对胡某进行性特殊管理,重新安排了宿舍和包夹人员,安排一些积极向上舍友与胡某某一同居住,鼓励强戒人员对胡某某进行关怀帮助,多与其沟通交流使胡某某能更快的融入到戒治生活中。
(四)开展关怀救助,重塑戒治信心。根据胡某某家庭实际情况,大队请求由所里出面与当地相关部门协调对胡某某家中进行相关帮助,同时帮助胡某某获取其父母的联系方式,使其与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沟通,将胡某某的后顾之忧完全根除。同时在帮助胡某某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与他一起讨论“怎样做家人才会觉得幸福”,如何正确对待同性恋和HIV,引导胡某某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不再为自己提心吊胆,通过努力改善家人的生活。请他对“怎么样努力”进行了具体化——他认为要回归社会,就要对恋爱、家庭、毒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问题的根源必须彻底与毒品划清界限。所以首先应该安心戒毒,强健体魄,出所以后凭借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工程造价专业,先找一份稳定点的工作,哪怕苦点累点都行,充实每天的生活。根据这一目标,大队干警和他共同制定了每日行为训练表,其中包括学习、跑步、形体训练、与人交往、树立自信,并把当天发生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以及情绪进行记录。睡前反思——“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幸福快乐” 。三是制定行为计划后每天坚持记录,在坚持训练、记录的同时,警官每周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反馈。除了坚持每天的行为训练外,还帮助胡某某通过参加家庭修复团课,学习与家人沟通的技巧、通过情绪管理团课学习管理的情绪的能力,通过每天的正念冥想,学习察觉内心变化。
通过这些努力,胡某某告诉干警,他觉得自己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相信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干警也发现他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五)进行亲情帮教,坚定戒毒信心。通过与胡某某的交流以及与其家属的沟通,干警详细了解了胡某某的家庭情况。胡某某年幼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把其抚养长大供其读书,母亲得知胡某某吸毒后也曾对其苦口婆心的劝导,也试过种种办法让胡某某戒毒,甚至辞掉工作在家里守着,但母亲所做一切都是徒劳,胡某某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时母亲还要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给胡某某使用,但是多次的戒毒经历已使母亲对胡某某彻底失望,胡某某与母亲的关系现在也相对紧张。经大队分析研判,决定联系胡某某的父亲和母亲对其进行亲情帮教,修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帮助胡某某重拾戒治信心。通过干警的耐心沟通和交流,其父亲和母亲最终愿意配合干警一起帮助胡某某,通过视频亲情帮教、定期探访以及亲情电话的方式促进胡某某与父母的关系,使得胡某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胡某某通过逐步适应戒毒所里的生活,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与父母积极沟通,逐渐获得了父母的信任。虽然父母离异,但在干警的鼓励帮助下,胡某某在戒毒所里表现越来越好,心中更是暗下决心要与毒魔抗争到底。希望经过本次戒毒能在日后回归社会后与毒品划清界限,积极回归家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同时他还用自己的戒毒行动带动影响周围的戒毒人员,尤其是对于新入所的戒毒人员,在戒毒动机还不稳定时,他总是以自己亲身经历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得到他帮助的戒毒人员都非常的感谢他,这些都坚定了胡某某的戒毒信心。
【案例思考】
通过对胡某某采取了包夹管控、心理疏导、亲情帮扶等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大队把握住了胡某某的心理状况,使胡某某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对症下药使其走出心理阴影走进阳光地带,重拾戒毒信心,重燃生活希望。现在胡某某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和生产习艺劳动,能与其他强戒人员和睦相处,在生活中积极乐观并乐于帮助他人,在疫情期间,胡某某还多次撰写心得体会,为疫区加油,胡某某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感染了他人。
在对胡某某的教育矫治转化过程中,大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症下药,消除了胡某某自我隔离心理,确保了场所的安全稳定同时也提升了教育矫治效果,为以后的教育矫治提供了参考。针对本案例,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精准分析,全流程制定方案。现在的吸毒人员多数吸食新型毒品,由于长期吸食,戒毒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异于常人,在制定方案时要依据其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社会成长史、吸毒史等多方面考虑,把握问题关键节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尽量多人员参与,集思广益制定方案。
二是要多措并举,无缝隙配合衔接。本案例中涉及到教育矫正中心、医院、心理矫治中心、大队中队以及戒毒人员的共同配合实施,问题节点出现在哪里就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实施教育,要因人而异,深入仔细的对每名难矫治人员进行个性化教育矫治。
三是要亲情帮教,多角度教育矫治。亲情帮教是帮助解决戒毒人员心理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多戒毒人员复吸和家庭矛盾有关。在戒毒人员自卑自弃,得不到认同的时候,家人的态度对戒毒人员至关重要,如何改变家属对戒毒人员的看法,提升戒毒人员处理和缓解家庭矛盾的能力,强戒所需要起到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强戒所与家属联合教育能大幅提升教育戒治的质量和效果。
四是个性教育,精准把握矫治方向。本案例中戒治干警不断探索针对携带HIV戒毒人员及同性恋戒毒人员抗拒戒治的对应方法。笔者所在强戒所因病办理变更戒毒人员较多,装病抗拒戒治戒毒人员案例层出不穷。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矫治方案制定,将戒毒从被动强制措施转变为主动意愿,以达到更好的戒断效果。
对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复杂过程,从胡某某的个案中,大队干警充分利用谈话教育、心理咨询、关怀救助等有效方式帮助其一步步从困境中走出来,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今后转化此类难管教戒毒人员,提供了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