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夫妻亲情关系帮助戒毒人员彭某顺利戒治的教育矫正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不仅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还会让许多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正所谓“一日夫妻百日恩”,当夫妻中一方有难时,另一方的贴心陪伴与不离不弃就是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帮助戒毒人员戒治的过程中,利用婚姻家庭治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案例采用心理学中常用的婚姻家庭治疗方法对戒毒人员彭某进行逐步感化,从而唤醒其内在戒治动力,恢复戒毒人员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最终戒毒民警成功地帮助彭某戒除毒瘾,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彭某,男,1984年生,已婚,首次强戒。彭某与其妻子杨某曾是高中同学,2009年在彭某的主动追求下,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夫妻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两人恩爱有加,家庭其乐融融。彭某学历不高,辍学后经培训和考核,成为了一名驾校教练。作为一名教练,他在培训练车学员的过程中相当有耐心,热情教导学员,得到了驾校同行的广泛认可。还曾获得市里“十佳教练”的荣誉称号。妻子杨某则在市区里开了一家鲜花店,由于杨某性格温和,待人和蔼可亲,加上其精湛的栽培技术,花店的生意蒸蒸日上,门口的客人络绎不绝。两人不久就在当地市区买了一套房和一辆小轿车。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3月的一天,彭某在朋友诱引下,染上了毒瘾,从此开始吸食冰毒、海洛因。在吸毒的日子里,彭某与妻子杨某的吵架频率直线上升,家里的储蓄也开始越变越少,此时的彭某深陷毒品危害之中无法自拔,身体素质也每况愈下。不久后便主动辞去驾校教练的工作,颓废家中。
2020年2月,妻子杨某无奈,不忍心看着彭某就此堕落,于是毅然将彭某送进了强制隔离戒毒所。刚进入戒毒所时,彭某因无法适应戒毒生活,终日颓废沮丧,自暴自弃。加上由于吸毒导致其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彭某在面对民警和同戒时十分冷淡,沉默寡言,情绪异常低落,终日愁眉苦脸。这让民警很明显地感受到彭某失去了对生活的憧憬,内心出现了极大的落差感。
(二)方案制定
鉴于戒毒人员彭某本性并不坏,乃是受人诱导才堕入深渊。于是戒毒民警针对彭某的吸毒成因,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引导自我认知、修复夫妻情感关系、重建理想生活目标为方向的综合教育矫治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发挥其妻子的作用,以夫妻关系为纽带,让杨某多对彭某进行疏导,并给予精神支持,以促进其戒除毒瘾,重新获得美好家庭生活。
(三)矫治过程
1.引导自我认知,悔己之过
戒毒人员彭某染上毒瘾并非自身原因,而是受到不良诱导。因此首先需要让彭某从毒瘾深渊中爬出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现在的状况以及自己的重大过错,因为自己的吸毒行为导致家庭差点破碎。经过民警设身处地的分析教育,彭某的思想逐渐有了触动和转变,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表示不再逃避问题。于是在民警的继续帮助下该员逐步树立起对自我负责的态度和直面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最终彭某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开始向好转变,深刻认清了毒品的危害,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巨大的损伤,同时还会让自己的妻子杨某寒心,让家庭失去希望。
2.修复夫妻情感关系,妻子陪伴给予精神支持
在得知彭某的基本情况后,民警决定采取夫妻亲情关系来促进对彭某的戒毒治疗。于是民警特地找到杨某,向其表明了希望通过她来帮助彭某戒除毒瘾的来意,杨某当即表示同意,愿意配合民警对彭某展开相关的戒毒工作。
此后,在民警的特许下,杨某每一周都会抽取一段时间对彭某进行视频探访或者是拨打亲情电话,希望通过杨某的陪伴与劝导,能够让彭某更加坚定戒毒的决心。杨某在第一次与彭某视频探访结束后,还专门亲手制作了一幅手绘画报,画报上赫然呈现的是一朵漂亮的康乃馨。当彭某收到寄来的画报和信封时,曾经夫妻之间快乐时光的场景似乎一一浮现在了他眼前,彭某当即泣不成声,深刻体会到毒品给他带来的巨大危害。此后,杨某更是积极配合民警的各项帮扶措施,不定期地给彭某寄来自己亲手制作的鲜花画报,民警为了让彭某理解妻子的良苦用心,专门在戒毒大队为彭某安排了一面画报墙,每次妻子杨某寄来一幅画报,就让彭某将其摆放到这面墙上。同时民警还让妻子杨某拍摄了自己在鲜花店亲手绘画的全部过程,而后再由民警剪辑成精美视频,播放给彭某观看。
即使杨某无法亲自到戒毒所探望彭某,但她的体贴支持和不离不弃,还是让彭某的戒治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戒毒人员,当初妻子杨某送给彭某第一幅画报时,彭某就说:“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良苦用心,你一定要等我,这一幅康乃馨画报,将会见证我康复的全过程。”如今彭某并没有食言,这也令民警感到欣慰。
3.重建理想生活目标,点燃生活希望
在彭某的戒毒取得重大进展之后,戒毒所抓住这一时机,进一步对其加以引导,帮助其重新建立对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民警向其宣传了戒毒后的诸多好处,为其描摹了一幅今后没有毒瘾的幸福温馨生活画面,同时告诉彭某今后可以在担任驾校教练的路途中越走越远,促进彭某充满对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民警也让其妻子杨某对其展开思想工作。妻子杨某在视频探访时重点回忆了两人曾经在高中时的快乐光阴的点点滴滴,借用青春的珍贵回忆唤醒了彭某内心最初的真善美。而后又以未来两人的幸福生活为主题,向彭某制定了今后夫妻和家庭的详细规划,帮助彭某建立起对重新获得理想幸福生活的信心,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在戒毒民警和杨某的不懈努力下,大队领导、杨某以及周围同戒的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彭某的巨大改变和进步,其在后续SLC-90等多次心理测试中,得分均显示在正常范围,这说明彭某已经逐渐摆脱了毒品带来的心理障碍。
(三)矫治效果
经过将近4个月的强制戒毒和心理引导,戒毒人员彭某的信心日渐增强,行为表现日趋正常,身体各项机能也恢复正常,同时重新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到了后期,民警经常能够看到彭某脸上灿烂洋溢的笑脸,时不时还会主动找民警谈论理想,探讨今后的人生规划,在日常生活中,彭某表现积极,服从管理纪律。最终在戒毒民警的帮助下,彭某顺利戒治,彻底摆脱了毒瘾的困扰,与妻子杨某得以团聚,重新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迹。
【案例思考】
本案中,彭某其实最应该感谢的不只是民警,更是始终陪伴他的妻子杨某。正是因为杨某及时将他送进戒毒所,彭某才能避免一错再错。后面更是因为有杨某的鼓励和支持,彭某的戒毒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当然,戒毒民警和其他在彭某戒毒之路上一路陪伴并给予帮助的人也同样不应当被忽略。总体来说,从对彭某的教育和戒治的本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因地制宜选择戒治方案。民警根据彭某的实际情况和本性来制定的戒治方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管理理念。本案中民警选择其妻子杨某作为重要的辅助人员,体现了民警善于尊重和关怀戒毒人员,从他们的薄弱点加以突破,最终使其拥有更强的戒毒决心。戒掉吸毒困难,但是戒掉毒瘾更是难上加难。民警们在帮助彭某戒毒的同时,还给予了其心灵上的安抚,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内心重新点燃对戒毒、对回归的渴望,从而更好地促进民警对戒毒人员的教育,提升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
2.以亲情为纽带是关键。戒毒实践中要格外重视情感因素。在本案中,民警能够抓住彭某和杨某之间温馨的情感关系这一细节,对于彭某而言具有深刻的意义。彭某虽不是因为情感失意而误入毒途,但却是因为情感挽回而及时让其在毒途中迷途知返,因此其妻子杨某的作法令人赞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杨某这样的人在彭某身边,彭某或许也将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戒毒。所以说,我们要在具体的业务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和考虑到情感对于个体人的重要作用。发挥亲情的纽带和关键性作用,从而以利于我们挽救更多的个体和家庭。
3.帮助树立生活信心,构建美好生活愿景。在本案中,民警不时会在戒治过程中对彭某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恢复对生活的希望,从而使其拥有更加坚定的戒毒决心,唤醒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在实践中,民警帮助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生活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防止其今后复吸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民警协助其重新制定人生目标,重燃人生之火,才能以积极态度迎接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