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后续照管指导站成功调解照管对象王某子女扶养权纠纷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17年8月,照管对象王某在其父陪同下来到泰州后续照管指导站反映,因与其前妻争夺儿子抚养权进行诉讼,请求指导站出具其已“戒毒成功”的书面证明。经了解,王某因吸毒等原因于2013年与前妻协议离婚,时满周岁的儿子由王某抚养(家庭条件较为优越)。2015年初,王某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期间儿子实际由王某的父母及其前妻轮流抚养。2017年3月,王某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后,因种种矛盾与前妻的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因探视孩子问题,导致双方亲属大打出手,从此王某及家人拒绝其前妻探视孩子。无耐之下,王某前妻一纸诉状将王某告到泰州市海陵区法院,以王某吸毒不宜扶养未成年子女为由,提出变更儿子抚养权的诉求。法院本着先行调解的原则,商请海陵区某街道司法所进行调解,调解人员数次电话通知双方来所进行调解,均遭到双方拒绝,以至后来干脆不接电话,庭前调解无法开展。王某父子在他人指点下,找到泰州后续照管指导站,请求出具王某已经成功戒毒的书面证明,以维护子女抚养权。
指导站民警当即表示一定尽全力协调,促进问题妥善解决,希望其父子相信法律、保持克制、积极配合、加强联系。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送别王某父子后,指导站民警及时联系海陵区后续照管工作站,并通过工作站,先后与海陵区法院、街道司法所和王某前妻取得了联系,全面了解相关情况。法院认为此类诉讼,最好的办法是庭外成功调解,通过法院审判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利于双方矛盾的化解,更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司法所认为男女双方在子女探视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核心在于双方缺少沟通,导致关系紧张,都想以子女作为筹码给对方施压,没有真正从幼儿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王某前妻则表示,主要是由于到男方家中探视儿子的时间和地点受到重重限制,不能充分享有探视权,不得已想通过诉讼夺回孩子扶养权;王某及家人则认为女方要求过多,王家仅有这么一颗独苗,而且年龄尚幼,必须在男方的监护下方可探视。
各方情况了解后,指导站民警及时向司法局分管领导汇报,并由其召集指导站、工作站、服务站负责人和相关同志参加的专题分析会,并达成以下共识。一是尽力给予帮助。王某父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到指导站寻求帮助,说明他们对指导站充分信任,抱有很大的期望,尽力给予帮扶救助,使问题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从大处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平安建设;从小处说,有利于王某个人安定、保持戒治操守,也有利于王某亲属更加支持、配合后续照管工作。二是不好出具证明。王某自进入后续照管半年来确实未吸毒,但凭此出具“成功戒毒”书面证明,于法于规无据,指导站必须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王某父子的理解。三是开展庭前调解。当务之急是缓解、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并取得双方的信任,努力使双方尽快来到调解桌,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四是理清调解方向。孩子是王家的“独苗”,当地传承“香火”的世俗观念不容忽视;女方要求正常探视,既是法律授予的权利,也合乎情理。在充分沟通引导基础上,劝导双方各让一步,女方信守离婚协议,理解男方的顾虑,主动撤销诉讼;男方尊重女方法定探视权,在商定探视时间、地点、方式的前提下,不得另行加以限制或干涉。五是明确调解责任。由指导站民警牵头,工作站、服务站全力配合,主动介入调解工作,加强与法院和前期调解人员沟通联系,共同做好调解工作。
(二)对照管对象开展教育,帮助其化解矛盾
1.初次调解,难解心结。8月17日,泰州指导站民警电话邀请男女双方到辖区后续照管服务站交换想法,王某在感谢的同时表示没有再协调的必要;女方则表示已经向法院起诉了,不愿再与王某啰嗦。民警便以微信等方式与双方每天保持联系,同他们拉家常,倾听各自心中的不满和冤气,并适时地予以开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民警的诚心和善意慢慢被双方所接受,表示愿意在民警主持下进行沟通调解。8月22日下午,矛盾双方按约定的时间来到辖区后续照管服务站,但沟通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王某坚持前妻只能在自己家中探视孩子,不得带孩子外出,孩子不得在前妻家中过夜;其前妻认为王某给出的探视条件太过苛刻,不能接受,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历经近两个小时的调解,双方各不相让,民警感到就探视方式和时间等核心问题,双方一时无法达成共识,便让双方先各自回家,并建议双方围绕孩子健康成长,从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理智分析自身问题,各让一步,相互妥协。
2.耐心沟通,循循善诱。 鉴于双方矛盾尖锐,民警及时调整调解思路,放缓劝解节奏,等待和解时机。在随后的交流沟通中,民警除了倾听各自的苦处和不满外,更多地主动询问有关孩子心理健康、日常生活方面的话题,引导双方多关注孩子的感受。王某向民警反映,孩子近期不肯吃饭,经常哭着要妈妈,他甚是忧虑,民警及时将这些信息转达给王某的前妻,并从自身为人父母的角度,讲明父母关系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对双方有了一定的触动。一日晚上,民警在微信圈发现了一幅“父母分立悬崖两边合力拉一根绳子,孩子双手抓绳吊在悬崖中间,父母任何一方松手小孩都将坠入深渊”的漫画,觉得极具启迪性,图中的孩子正是王某小孩所临困境的真实写照,便迅即通过微信把这幅漫画分转王某和其前妻,希望他们能读其中的哲理,多为孩子的处境着想。
3.以情感化,打开心结。多日的交流、引导,逐步显现出了效果。8月26日晚,王某在与民警交流时说:“因为吸毒、戒毒,自己未尽到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如今因为大人之间的矛盾把小孩子当作筹码争来夺去,限制儿子与母亲相处,真不应该。这两天小孩整天吵闹着要妈妈陪他出去玩。”民警借机问他:“马上要开学了,这个暑假你们除了争吵给小孩还带来了什么,你们双方什么时候一起陪孩子吃过饭或出去游玩过?”王某无言以对。民警见状趁热打铁,对王某说:“如果你不反对,明晚我出面请你们双方和孩子出来吃个便饭,在孩子开学前开开心心地陪他玩玩,也借机好好交流。”沉默片刻后,王某表示接受民警的提议。民警不失时机地与王某的前妻进行沟通,告之孩子的愿望、我们的提议和王某的态度,她表示同意民警的意见。8月27日晚,王某带孩子、他的前妻都如约来到餐厅,儿子见到爸爸妈妈一起出来陪自己吃饭,又蹦又跳、无比兴奋,民警见就餐氛围其乐融融,便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照,并借机提前离开了。
4.趁热打铁,成功化解。久违的快乐相聚,拉近了矛盾双方的心理距离,他们分别主动联系民警,表达感激之情。民警趁热打铁,直言陈述如果双方对簿公堂,将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建议王某主动与前妻沟通,为其探视孩子提供最大方便;同时规劝其前妻要理解王某及其亲属的担忧,在保证正常探视权的前提下,作出适度让步,主动去法院撤诉。8月29日上午,在受理法院法官主持、指导站民警见证下,王某与其前妻就孩子的探视权和抚养权等核心问题,顺利达成庭前调解,原告也提出撤诉申请。
【案例思考】
这起照管对象家庭矛盾的成功化解,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照管对象家庭矛盾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是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及时、有效地帮助照管对象化解家庭矛盾,既是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向社会延伸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后续照管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照管对象个人安定、保持戒治操守和家庭和睦、社会稳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照管对象是后续照管工作人员的服务主体,他们出现了矛盾纠纷,照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本着能帮尽帮的原则,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开展化解工作;即便化解不了的,也要将思想工作做到位,将矛盾的对立度降到最低限度,防止矛盾累积、升级、激化。
(二)要建立照管对象矛盾调处工作机制。随着后续照管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建立、完善,照管对象矛盾调处工作机制的建立应摆上议事日程。照管对象是特殊群体,后续照管工作机构要与公安、司法、民政等特殊人群管理成员单位和各级矛盾调处工作机构建立常态化的工作合作协调机制,使照管对象矛盾调处工作逐步走上社会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轨道,提高矛盾化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要充分发挥后续照管工作民警在矛盾调处工作中应有的作用。照管对象在戒毒所内经过两年强制隔离戒治,与戒毒民警有着特殊感情和信任基础,正是基于此,王某才主动向民警反映诉求,随后矛盾双方在民警的引导、劝解下,很短时间内达成了和解,使矛盾得到成功化解。
(三)要讲究矛盾化解的方式方法。化解矛盾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一是坚持公平、合理,在这起案例中,我们既想方设法帮扶王某化解矛盾,但也不一边倒,矛盾是双方共同产生的,调解中坚持公平性和合理性,这样有助于双方的矛盾化解。二是要坚持循序渐进,这起矛盾从开始双方剑拨弩张,到最后圆满解决,前后历时半个月,在全面了解情况、倾听双方诉求、分析各自诉求、找准矛盾焦点和制定调解方案等工作基础上,经历了从对簿公堂到接受调解、从各持己见到有所松动、从共进晚餐到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一致的循序渐进的调解过程,如果操之过急,极有可能导致调解失败。三是坚持以情感人,整个调解过程,折射出民警的真诚、耐心和智慧,经过不间断的联系、沟通、交流、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感化了双方,这是矛盾得以化解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