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班组集体成长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本戒毒人员班组共8人,初次强戒6人,有两次强戒经历的2人,初中文化7人、高中文化1人。
日常观察分析:一是组班之初,戒毒人员彼此间缺乏先期了解,言语交流少,缺乏日常沟通。二是戒毒人员对民警缺乏信任,班组活动参与度不高。三是戒毒人员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班组成员常因琐事发生口角,关系相对紧张。
戒毒人员吸毒情况调查如下:
班组人员 |
第一次吸毒原因 |
戒毒经历和原因 |
复吸原因 |
吸食毒品种类 |
成员1 |
2014年朋友聚会醉酒后 |
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前往新疆三个月,远离固有圈子 |
工作压力大 |
冰毒 |
成员2 |
2015年和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饮酒后吸毒 |
醉酒后吸毒 |
大量饮酒 |
冰毒 |
成员3 |
1991年因为牙疼难忍,吸食毒品镇痛 |
1998年因骨折伤口没有愈合故戒毒恢复身体 |
伤口愈合后在棋牌室和毒友见面 |
海洛因 后于2012年转为冰毒 |
成员4 |
赌博时用来提神的工具 |
被拘留两次,发现成本较高 |
妻子去世终日无所事事,好赌博 |
冰毒 |
成员5 |
1997年开大货车疲劳时 |
与女友一起远离固有环境切断毒品来源 |
离家前最后一次与毒品的接触 |
冰毒 |
成员6 |
2012年2月与朋友酒吧喝酒出于好奇 |
2013年底父亲住院四处借钱受阻,意识到毒品的危害 |
2015年5月与朋友聚会复吸 |
冰毒 |
成员7 |
2015年同学聚会醉酒后尝试吸毒 |
每次都是醉酒后吸食毒品,酒醒正常后不吸毒 |
大量饮酒 |
冰毒 |
成员8 |
2000年1月在朋友家出于好奇沾染毒品 |
反复的戒毒复吸,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意志力 |
意志力薄弱,难以拒绝朋友的“盛情” |
海洛因转冰毒 |
戒毒人员成长史分析:一是对于毒品的危害性没有深刻认识,表现为多数人在外力的怂恿下主动或被动的沾染上毒品;二是意志力和自控力薄弱,表现为戒毒人员多数无戒断经历或戒断时间短;三是交友观出现偏差,朋友的负面影响促使走上吸毒的道路。
量表结果分析:一是复吸倾向性量表(RIDA)初测显示4人在生理唤醒、戒毒行动、家庭关系、戒毒效能感4个维度出现较差等次,3人在情绪管理出现较差等次。二是PHI测试和16PF测试从客观上凸显戒毒人员情绪问题的普遍性,显示戒毒人员多人次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如紧张、焦虑、防范心理重、易兴奋等。
【方案制定】
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治疗试点工作方案于2017年初试行,试点方案提出“对于身心康复期准备阶段的戒毒人员的戒治重点是调整情绪、激发戒毒动机,解决戒毒人员情绪情感、戒毒动机问题”。根据试点方案的精神和班组戒毒人员的戒治需求,依次从改善不良情绪、激发戒毒动机、调整不合理认知、拒毒训练等方面开展戒治工作。
【实施情况】
(一)建立关系
民警组织戒毒人员开展主题班组活动,通过交流体验活动改善戒毒人员之间的关系,消除民警与戒毒人员的隔膜,引导戒毒人员认识自己,找到真正自己的存在感,学会换位思考,帮助戒毒人员调整自身视角看待棘手问题,为后期的戒治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以班组文化为依托,鼓励戒毒人员设立口号、设计班徽、撰写公约,提炼班组精神“同进同圆,同心同德”,寓意“共同进步,取得戒毒成功的圆满结果”,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组环境。
(二)疏导情绪
民警结合班组实际情况,根据愤怒控制的相关理论,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引入“愤怒控制链”的学习,组织戒毒人员从激发因素、身体线索、愤怒减弱因素、提醒话、自我评价五方面进行班会讨论并做出自身反馈,正确认识愤怒情绪,逐步找到自己曾经愤怒的根源,主动管控自己的愤怒情绪并进行及时有效干预。讲授情绪课件,介绍“费斯汀格”法则,引导戒毒人员从认识情绪到对自身情绪的测量发现自己的情绪现状,用积极心态对待戒治生活,学会接纳过去、接纳自己。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意义换框法”、“环境换框法”、“两者兼得法”、“五步脱困法”,帮助戒毒人员解决负面情绪的困惑,培养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开展正念减压和防复发训练,通过身体扫描、数吸法、SOBER等方法,引导戒毒人员在放松的环境中伴着导语进入到情境中,运用生活中的细节体验,帮助戒毒人员放松身体,体会正念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会应对高危情境的方法。按照“运动金字塔”的相关理论,按照年龄段对人员进行划分,进行分类入组,督促戒毒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康体训练,稳步提高身体素质,缓解稽延性症状。
(三)激发动机
借助布鲁姆认知分层理论,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引导和帮助戒毒人员对毒品知识进行系统性的了解,自我调整对毒品的认识,运用常用语言解释毒品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根据知识掌握设计角色扮演演绎所学内容,深入体会角色感受,进行换位思考和自我剖析,集体分享思考结果,集合他人想法转变态度,设计有效个人戒毒决心卡,激发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从态度转向行动。开展“朋友观”、“时间观”、“金钱观”团体授课,帮助戒毒人员重新认识自己的朋友圈,思考自己身边的朋友圈分类,做好有针对性的划类和预防,从心理上筑成一道防线,抵御毒品的再度侵入。引入日程表的安排,督促戒毒人员合理安排出所后的时间,标注出高危时段及应对策略。引入月财务计划表,帮助戒毒人员梳理自己的财务预算,在思考中收获成长,规避毒品风险。开展“幸福学”学习,帮助戒毒人员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回忆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感受爱的珍贵,促进反思和自省。
(四)拒毒训练
参照成瘾者认知行为重构课程,结合班组的现实情况、戒治计划进行重新整合,按照以下框架开展拒毒训练,帮助戒毒人员培养拒毒能力,解决戒毒人员的戒毒认知、戒毒行动问题。
序号 |
主题 |
形式 |
目的 |
1 |
认识问题与成瘾关系 |
团体授课 |
探讨问题对成瘾的的影响,并对身边的高危情景进行全面的了解 |
2 |
管理成瘾思维 |
团体授课 活动:“成瘾的我”与“清醒的我”对话训练 |
使用对话法挑战成瘾想法,并正确认识偶吸与复吸的关系 |
3 |
管理成瘾感受 |
团体授课 |
正确认识渴求并学习遏制渴求的方法 |
4 |
管理成瘾行为 |
团体授课 |
对“貌似无关的决定”进行学习理解和应用 |
【案例思考】
复吸倾向性量表(RIDA)班组戒毒人员前后测数据汇总对比:
姓名 |
生理 唤醒 |
戒毒 行动 |
家庭 关系 |
情绪 管理 |
戒毒 效能感 |
总分 |
成员1 |
4.38** |
4.38** |
4.14** |
3.88** |
4.29** |
4.25** |
|
2.77* |
1.16 |
1.85 |
2.77 |
1.94 |
2.07* |
成员2 |
2.55* |
2.61* |
2.35* |
2.77* |
3.05* |
2.65* |
|
1.94 |
1.61 |
1.64 |
1.22 |
2.17 |
1.81 |
成员3 |
2.66* |
2.38* |
2.42* |
2.66* |
2.70* |
2.57* |
|
2 |
1.55 |
2* |
2.11 |
1.94 |
1.89 |
成员4 |
3.88** |
4.0** |
3.64** |
3.22* |
4.41** |
3.92** |
|
1.94 |
1.61 |
1.5 |
1.22 |
2.35* |
1.82 |
成员5 |
4.0** |
3.44** |
4.28** |
3.66** |
4.58** |
4.01** |
|
2.05* |
2.22* |
2.14* |
2.11 |
3.0* |
2.35* |
成员6 |
3.77** |
4.33** |
3.57** |
3.55** |
3.70** |
3.82** |
|
1.83 |
1.77 |
2.07* |
1.88 |
2.64** |
2 |
成员7 |
2.27* |
2.44* |
1.71 |
2.33* |
2.58* |
2.28* |
|
2.0 |
1.72 |
2.07* |
1.88 |
2.76* |
2.10* |
成员8 |
2.83* |
2.44* |
2.07* |
2.11 |
2.47* |
2.43* |
|
1.94 |
1.61 |
1.5 |
1.22 |
2.41* |
1.84 |
从复吸倾向性量表(RIDA)测试结果显示班组8名戒毒人员在生理唤醒、戒毒行动、家庭关系、情绪管理四个维度均有明显改善。
从心境状态量表(POMS)测试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心境状态量表两个维度的分数较高,分别是精力与相关情绪,均是积极情绪,其余五个维度消极情绪分数普遍较低,反映出戒毒人员情绪状况较好,班组整体氛围有明显向好趋势。
班组一直保持着无打架、无串换食品的良好记录,戒毒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良好,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戒治氛围。成员1从刚入队时的“杠头”到如今肩负起班长的责任,变化判若两人。重点病号成员来到班组后性格变得开朗许多,身体状况也有所好转。在其他戒毒人员、民警眼中,班组的戒毒人员人心齐、规范好,是大队班组中的典范。通过近半年时间的朝夕相处,民警和戒毒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通过近半年的班组建设工作,民警深刻体会到:一是戒毒人员情绪问题是贯穿强戒期始终的重点问题,应持续关注;二是在与戒毒人员谈话中,民警可着力从接纳自己、接纳过去的层面引导教育;三是家庭支持系统的完善是戒治工作的一扇窗户,家庭是每个人都割舍不下的牵挂,性格的形成,错误的酝酿,都可以从生活状况中找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