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帮助照管对象谢某成功申请保障房激励其承担家庭责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20年9月30日,照管对象谢某拿到了期待已久的保障房钥匙。小区环境干净整洁,面积有65个平方,车库5平米,年租金两千多元,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煤气、水电已经开通。房屋进行了简单装修,地板、门窗以及厨房的水龙头、洗碗槽、橱柜全部安装完好,卫生间还配备了热水器、淋浴器、浴霸和抽水马桶。谢某只要添置一些基本的家具即可入住。“两间卧室,儿子一间,孙子一间”,谢某母亲一边带着后续照管民警和工作人员一间屋一间屋的参观,一边规划着谢某未来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满足的表情。谢某带着口罩,不太说话,似乎还未从获得新居的巨大喜悦中缓过神来,眼睛里的光是柔和的,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母亲和大家交流。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照管对象谢某,男,36岁,离婚,初中文化,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2018年3月解戒回归。谢某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婚后继续好吃懒做,家里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生了儿子后还住在父母家30多平米的职工宿舍中,妻子感觉很不方便,家庭矛盾不断,导致谢某离婚,且儿子被带走。谢某更加自暴自弃,消极堕落,在朋友唆使下接触了毒品。谢某解戒回归社会后,前妻因缺乏经济来源把儿子又送了回来,抚养权变更给了谢某,还住在其父母家,更显拥挤不堪。
(二)原因分析
谢某从小被溺爱又比较倔强固执,缺乏管教,养成自私自利、随心所欲、游手好闲、贪图享受的习性。长大后父母想管,但已经管不了了。 其实谢某内心还是好强的,这种好强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比的是享受,不是责任和奉献,曾经在父母劝说下谢某也找了几份工作,他不是嫌苦就是嫌待遇不高,有的没有尝试一下就放弃了。怕苦怕累、好逸恶劳是他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方案制定
1.了解谢某真实情况,给予政策支持和法律等方面的援助,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活困难和住房问题。
2.加强责任心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希望和信心,激发改变自我的动力。
3.进行精神激励,教给改变自我的方法,去除惰性,提高意志品质,养成勤劳的习惯。
4.给予就业培训和指导,提升自身能力,帮助就业,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努力拼搏奋斗,争取幸福生活。
(四)方案实施
1.摸清脉络,帮助解决困难
谢某刚解戒回归社会就被纳入后续照管名单。当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电话回访时,谢某不予配合,认为纯粹是没事找事,为了取得谢某信任以便更好进行帮扶,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得知谢某回归社会后,一直还没有找到工作,全家就靠父亲微薄退休金度日,生活非常困难,后续照管指导站工作人员立即行动,在社区工作人员配合下来到谢某家,看到一家四口住在30多平方的屋里,就一个睡觉房间,东西破乱不堪,还有一个孩子,学习的地方都没有。工作人员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如果影响到孩子成长发展,那一定会加重谢某心理自责,势必会对其思想情绪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谢某情况,为其申请到500元帮困基金,并建议谢某向当地政府提出保障房申请。谢某全家非常疑虑,不知怎么申请,工作人员给予了政策讲解、并承诺以后给予程序上的指导和法律上面的援助,他们才放下思想包袱。2018年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谢某递交了申请书和有关材料,但因为谢某刚回归,保持操守时间较短等原因,申请没有成功。谢某有点失望,工作人员劝解不要灰心,等待机会。2019年谢某继续申请,因谢某住在父母家,暂时有房子住,父亲有退休金等原因,申请又没成功。谢某非常失望,情绪一度很低落,说再也不申请了,让工作人员也不要来了。工作人员继续劝导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要放弃,告诉他保障房的申请政策是会逐步放宽的,指导站会时刻注意这方面动向的,并指导他在申请时要注意关键问题。2020年,谢某在后续照管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找了份临时销售的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工作人员建议谢某出去租房住,在这样情况下再递交申请,终于获得成功。
2.唤醒责任,转变思想观念
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每个人来到社会,必须承担责任,如果一直逃避责任,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指出谢某以前的行为非常缺乏责任感,不知道什么是责任,这种完全没责任表现是导致妻离子散的根本原因。现在儿子回来了,父母年龄也大了,必须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扮演好父亲和儿子的角色,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如果连儿子也养不起,自己不感觉愧疚吗?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不要为错误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不论何时将寻求借口的路堵死,勇敢地面对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要认识到自己已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多关心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感受,把父母的忧愁烦恼当作自己的忧愁烦恼。同时也要多关心儿子的学习和成长,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承担责任不要停留口头上,要立即行动,做一些公益活动来不断增强自身责任感,担负起自己应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3.去除惰性,提高意志品质
针对谢某存在的懒惰成性、不思进取、享乐主义等陋习,指导站工作人员运用老一辈革命家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大庆精神”等激励谢某,学习他们艰苦朴素、不怕任何困难、敢于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给出以下建议:
坚持每天学习。针对谢某对销售感兴趣,建议谢某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千万不要懈怠,就是再忙,也要把自己规定的学习任务完成。
坚持一项运动。人们常说热爱运动的人都有一颗吃苦耐劳的心,当然,热爱运动的人,自然也会让大脑变得更加活跃,从而带动身体的活力,让其每天进行长跑,每天不得少于3公里。
坚持一件事情。做成一件事情,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要有恒心,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拥有一个坚韧的毅力,这就需要自己拥有更强的坚持心态。做家务,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让自己更加勤劳,建议谢某每天必须做半个小时以上家务,让劳动成为自己的习惯。
坚持早起开始。现在丰富的娱乐生活,让人们总是不愿意早早睡去,自然也有了更多懒我出现,如何才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勤奋,早起就是去除惰性、锻炼吃苦耐劳精神最好的方法。建议谢某每天6点之前起床,做饭,送儿子上学。
4.帮扶就业,激发信心动力
根据谢某面临的生活困难,建议他暂时到安置帮教基地过渡,对其就业进行指导培训,学习职场经验,增强自身技能,同是对其进行激励和锻炼,锲而不舍,长期帮扶,身心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不愿工作”到“我试试”,从“我试试”到“我要去工作”,信心动力明显增强。后来终于被一个电信公司录用,虽然是个临时的工作,但也是大家帮助和其自身努力的结果,有了收入来源,谢某可以抚养儿子了,心里得到慰籍。为了长远着想,指导站民警又建议谢某到扬州市特种设备安全协会培训考试中心学习叉车操作技术,相信多一项技能,就多一种选择,就业就有了保障,为家多做贡献,解决了后顾之忧。
(五)实施效果
2021年3月,指导站民警在电话回访时收到谢某传来的好消息。由于有了住房,自己又努力工作,能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前妻又回到了自己身边,母亲也过来帮助照顾小孩,一家其乐融融,虽还不富裕,但谢某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真是一套住房,一份工作,挽救了一个照管对象,一个家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帮助谢某恢复了做人的尊严。
【案例思考】
(一)要嘘寒问暖更要解决实际困难
对后续照管对象电话回访,要经常对他们生活、工作以及家庭进行询问并进行关心,拉近距离的同时也感化他们,工作人员以理服人、以诚感人、以情化人,用耐心、诚心、善心打动着照管对象,使他们在郁闷时得到宣泄,彷徨时得到指引,想再吸一口时得到劝阻。但更令他们感动和发生变化的是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特别是住房困难,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未来,困难的解决将极大促进他们思想的稳定,坚定戒掉毒品的决心,激发其承担家庭责任的动力。
(二)要转变观念更要增强精神力量
照管对象要保持好操守,以前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必须彻底改变。很多照管对象能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和继续吸下去的严重后果,也认识到了肩上的责任、亲情的重要和生命的可贵,想去改变自己,但是缺乏一种精神力量,老是沉迷过去,对自己没有信心。扬州后续照管指导站运用讲故事、名言警句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十几种方法激励照管对象,并建议他们用自己实际行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自身弱点的力量,使他们重新振作了起来。
(三)要改变现状更要提升自身能力
保障房、就业安置等解决了照管对象临时困难,但并不能解决他们生活中所有问题,必须提升自身能力,增强生存的本领。照管对象自身能力差找不到工作,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个人原因。扬州后续照管指导站根据照管对象自身情况在帮助解决临时困难时,鼓励照管对象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和扬州市特种设备安全协会培训考试中心合作,对照管对象参加培训考试进行资助,使更多的人拿到了操作证,降低了就业门槛,找到了工作,开始了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