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对未成年戒毒人员杨某认知改善的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研究证明,戒毒动机及动机的强度是影响戒毒人员成功戒毒的关键因素。未成年吸毒者因其心理的特殊性,难以意识到吸毒可能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产生吸毒无错和戒毒无望的认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社会化,导致难以真正回归社会。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的行为问题是个体对它错误的认知和评价所形成的扭曲信念引起的,错误的信念如果引起不良情绪反应,就应该用合理的信念对抗不合理信念,如果成功就会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扭曲的认知、心理成瘾等非理性信念和增强自律自控有较好的效果。而未成年吸毒者戒毒难,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对吸毒和戒毒的非理性认知。改变他们的不合理认知,形成合理认知与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原理是一致的。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杨某,17岁,冰毒吸食者。杨某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和姐姐共同生活,因无心读书,初一的时候辍学开始打工。走上社会后,出于对毒品的好奇,加上不良社会人员的怂恿开始吸毒,并逐渐成瘾。2016年,杨某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入所后,杨某对戒毒场所有较大的抵制情绪,对教育戒治活动消极应对,很少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宣称自己吸食的冰毒不会上瘾,即使上瘾也是个人行为,与社会和他人无关。同时,杨某还认为强制隔离戒毒是不合理的法规,毒瘾是难以彻底戒掉的。
在戒治上,杨某不认为自己有需要改变的认知和信念,因此对介入活动也不积极。通过了解小杨的成长史与吸毒史认为,小杨缺乏家庭情感的完整体验和积极心理反应机制,对毒品的认知极为贫乏,在无法得到家人与朋友预期回应的情况下,寻求毒品“生活圈”的关注,形成了社会边缘的社交逻辑和偏激的社会、生活认知,加剧了毒瘾的形成。归纳一下,小杨的错误认知主要是吸毒不违法和戒毒无希望。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在认知、行为、情绪之中,认知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有协调关系的作用,而对毒品和吸毒行为的认知是影响未成年人戒毒的重要因素。本案尝试用理性情绪疗法对小杨进行治疗,改变他对毒品、生活、社会的错误认知,帮助形成合理认知,从而培养积极的戒毒心理,彻底戒除毒瘾。
(二)实施过程
介入过程如下:
1. 目标设定
(1)分析小杨抵触教育戒治的原因,帮助找到吸毒的不合理信念;
(2)在小杨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建立合理的信念,适应场所生活,不再抵触戒毒活动;
(3)引导小杨查找阻碍合理看待戒毒的因素,培养戒毒的积极心理;
2. 消极干预
消极干预是为了解决小杨吸毒没错的问题。使用的技巧主要包括垂直下降、定义用语、对质、布置家庭作业等。
第一步,建立连接。通过多次交流取得小杨的接纳与认同后,咨询师向小杨介绍了理性情绪疗法的概况,告知其抵触教育戒治活动并非单纯因为强制隔离戒毒事件本身而是对吸毒的认知引发的。之后,咨询师引领小杨梳理了他不合理的信念:没有毒瘾;强制隔离戒毒不合理;吸毒与戒毒都是个人行为,进戒毒所也没用。
第二步,认识吸毒。咨询师使用了定义用语、对质等技术帮其分析他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首先向小杨定义和解释了成瘾的概念,让他明白自己已经上瘾了,确实需要戒瘾;然后引导小杨承认了吸毒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与危害;最后,从家庭的话题入手,让小杨认识到吸毒行为对亲人与家庭造成的影响,帮助他转变了吸毒是个人行为的错误认知。让小杨对自己原来信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有了全面的认识。
第三步,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虽然小杨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了完整认识,但并不代表几次谈话就能让他彻底转变这些信念。咨询师首先提前向小杨说明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让他知道整个过程是持续的,还可能会出现痛苦和纠结的情形,并向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帮助措施;之后,通过前期对小杨成长史和吸毒史整理,从中挑选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帮助小杨回顾,就其中值得思考的要素和他探讨,并教给小杨对自己不合理信念驳斥的方法,努力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治疗师。期间,咨询师对小杨的情绪变化进行了全程观察,对其有现实行为的积极性表达给予了肯定,不断强化小杨的新认知。
通过消极干预,小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性信念,也学会了自己去驳斥这些不合理信念,掌握了一些理性情绪疗法的技巧。同时,小杨在行动上也有所转变,已经能够正确对待并配合强制隔离戒毒。这说明小杨的错误认知基本上已经得到了改变,并引起了行动上的转变。
3. 积极干预
积极干预是为了解决小杨戒毒无望的问题。使用的技巧主要包括常态比较、应对想象、辩护律师、情绪唤起等。
第一步,驳斥。通过消极干预,小杨已经改变了吸毒无错的认知,以正确的认知去指导行动的实践。但是戒毒没希望的信念依然存在。首先,咨询师借助场所举办的各种教育戒治活动,如道德讲堂、演讲比赛等帮助小杨认识自我,捡起丢掉的自信,改变对自己的认知,使其观念从“我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转变为“可能会成功”;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引导小杨继续回顾自己的吸毒史,驳斥“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的认知,逐渐将问题的焦点引到戒毒无望之上。
第二步,强化。经过多次访谈,小杨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戒毒的。但客观的诱惑是多种的,包括毒品的魔力、不良交往的引诱、社会的歧视等。因此咨询师除了帮助小杨学习应对的技巧以激发自身潜能,还通过应对想象、辩护律师等技术,预演了小杨戒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形,让他模拟了自己的辩护律师,针对心理预期的状况进行辩护。通过这些活动,小杨对强制隔离戒毒有了正确的认识,产生并强化了积极的期待。
第三步,回顾。为了帮助小杨梳理重塑的认知、复习学到的技巧和商谈如何继续去保持,咨询师采用了情绪唤起的技术。通过让小杨给15岁的自己写信,引导他反思那些年所发生的事,总结近期取得的收获,继续强化形成的正确认知。通过对信件内容的审阅,小杨已经能够反思自己吸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表达了自己愿意戒毒的想法和对未来的规划。咨询师也帮助小杨提高了对戒毒可能性的估计,用“社会关爱”和“自控”的观点取代“被社会抛弃”和“自暴自弃”的观点,形成了新的逻辑。
4. 阶段评估
通过咨询师的观察、管理警察的反馈和小杨的自述,效果评估如下:
(1)小杨已经适应了强制隔离戒毒生活,能够正常与警察和其他戒毒人员沟通,也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教育矫治活动和习艺劳动;
(2)小杨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吸毒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认知有了改变;
(3)小杨已初步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到自己在戒毒中的主动地位,认为自己有自控能力。
【案例思考】
本案介入的效果是较为成功的,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反思:
(一)当前对毒瘾的共识主要集中在生理毒瘾和心理毒瘾上,普遍认为戒毒的难点就在于“心瘾难医”。而本案从未成年人的认知出发,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认知,增强戒毒的信念是帮助他们彻底戒毒的新思路。
(二)未成年人吸毒的特点是: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的比例大,认为不会成瘾,初次吸毒以外界的诱因为主。多对未成年戒毒人员进行认知行为技巧的培训对降低药物使用、自我控制、人际交往等都有积极作用,能够对未成年人戒毒发挥重要作用。
(三)毒瘾的彻底戒断通常需要5-6年的时间,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一般是2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如果缺乏科学的戒毒指导,就会增大复吸的可能性。戒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提供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