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所社衔接帮助戒毒人员张池(化名)重建信心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一例所社衔接帮助戒毒人员张池(化名)重建信心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张池(化名),25岁,奉贤人,13岁开始吸毒,曾多次进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于2020年5月从上海市崧泽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崧泽所”)解除出所。从吸毒少年到自主创业,在出所6个月后,他愈发坚定了挣脱毒魔控制、重归人生正途的信念和意志。

【案例基本情况】

一、报复带来“家破人亡”

张池童年曾经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父母开了一家KTV,经济条件较好,还有百般宠爱他的爷爷奶奶,伴随着他健康快乐、无无虑地成长。然而好景不长,张池的父母因交友不慎,双双在歌厅染上了毒品。当他明白“毒品”二字含义的时候,父母已经中毒太深无法自拔。

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张池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很多,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要买菜、做饭、照顾父母,但父母仍偷偷使用毒品。12岁的他曾经几次冲到厨房拿起菜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大声喊道:“你们再吸,我就死在你们面前!”然而年幼的他,在父母虚伪、乞求的保证下,一次次无奈地原谅了他们。父母一次次的复吸,让最疼爱他的爷爷被活活气死,奶奶为了他们四处借钱,也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张池万念俱灰,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破碎的心里油然而生,“我发誓一定要报复他们,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儿子吸毒时那种痛不欲生的样子。” 2005年,他开始偷吸父母藏匿的毒品,他的目的达到了,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05年,张池的父母双双被抓获。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他变得更加孤僻、反叛、变本加厉地用毒品麻醉自己。为了筹集毒资,他和许多吸毒者一样、开始欺骗亲戚,在社会上盗窃,就像一具行尸走肉,更让他恐惧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染上了艾滋病,他崩溃了,没有了一点活着的勇气,几次自杀都被年迈的奶奶从死亡线上拉回。奶奶哭着对他说:“孙子,你还小啊,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你以后的路还很长啊!奶奶相信你一定能战胜毒魔的。”然而,年少的他已经没有了生活的信心,也无法摆脱毒品的诱惑。

三年很快过去了,父母都陆续回来了,当他们得知自己的儿子吸毒成瘾并染上艾滋病的时候,父母伤心欲绝,哭喊着:“这就是报应啊!”而此时的张池心里高兴极了:“我就是想看到你们这种样子,谁让你们害得我没有了童年的回忆……”父母为了帮他戒毒,使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送戒毒所,关在家里,可怎么也戒不掉。父母开始失望了,又开始复吸,而这次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三口,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变成了毒窝,他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变成了赤裸裸的毒友。2015年,张池的父亲因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最终选择不归路,跳楼自杀,母亲也离家出走从此无音讯。张池的父亲走时留下了一封遗书:“儿子,戒掉毒品好好照顾奶奶!”这封遗书成为父亲留给他唯一的遗产。

父亲走后,一贫如洗、支离破碎的家庭只剩下奶奶和他相依为命。2018年5月,张池因吸毒成瘾被送至崧泽所戒治。

二、戒治挽回“花季少年”

“他初到崧泽所四大队时,给民警的印象很深,瘦高的个子,不爱说话,他的人生经历,写得很认真,字迹幼稚,但非常工整,让民警感到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的人生经历,他需要被关心和理解!”徐警官据实反映。入所后不久,细心的徐警官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心理暗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很可能会再走极端,第一时间向大队领导汇报情况。在密切关注下,民警及时阻止了张池的危险行为,避免了一次自伤自残事件,迅速对张池采取保护措施,随即找其谈心,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但在谈及家庭的话题时他总是选择沉默。

“入所后两个多月的一天,张池第一次会见,刚走进探访室,见到年迈的奶奶,还没说话,眼泪就如泄闸的洪流夺眶而出。奶奶临走时对他说:“在这里要听民警的话,你还这么年轻,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戒毒,记住你爸爸的遗言,奶奶永远不会丢下你。”这次会见,对他的触动很大, 民警发现他对奶奶的感情很深,很孝顺,对他的引导可以从这里着手。亲情,是疗伤的最好良药修复伤痕累累、不堪重负的情感,将是挽救这个花季少年重获新生的关键。民警据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一是建立信任关系。一方面通过与他的奶奶沟通、交流,用奶奶之口,让他感到民警是真心关心他,想帮助他的。另一方面努力发现和了解他的优点,适时对他进行正面的肯定和评价,逐渐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二是进行HIV方面的常识教育。一方面让他深刻认识到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只要按时吃药控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另一方面让他了解毒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戒断毒瘾才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好的慰藉。三是引导他树立对家庭的责任感。一方面让他学会宽容,化解心中对父母的仇恨,把这种仇恨转移到对相依为命的奶奶的爱上。另一方面引导他为了父亲的遗言,为了年迈的奶奶,要自食其力,有所作为,勇于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四是鼓励他每周给奶奶写封家信,汇报自己的思想,让奶奶得到安慰。多年的吸毒经历已让这个花季少年变得枯瘦如柴,严重营养不良,细心的民警专门为他安排营养餐、亲情餐,送去生日的祝福,鼓励他多锻炼身体……

在徐警官耐心细致的真情感化下,张池茫然、自卑、失落的心灵渐渐复苏了,在严格的训练和细心的关怀下,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在民警和奶奶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参加了大队的“小班化”教育,积极参加回归指导中心组织的就业培训,学习了计算机的基础应用。他对电脑特别感兴趣,经常借阅这类书籍自学,请教老师,聪明的他很快成了电脑“高手”,得到了大队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的肯定和赞扬。在徐警官不离不弃的教育挽救下,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各方面表现积极。经诊断评估,所为张池提请提前2个半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看到一个健康、开朗向上的张池终于回归社会,民警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记得回访时他说:“我很感谢那两年的戒毒矫治生活,是崧泽所四大队的民警给了我了第二次生命,教会了我学会做人的道理,是我生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众爱创造“诚信数码”

然而,现实生活的残酷,总是时刻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2020年回家后的张池,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一度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斗争着,挣扎着。年迈的奶奶身体越来越不好,为了让张池学到一技之长,原本就已一贫如洗的家,加上疫情影响,更是雪上加霜。由于有过吸毒经历,在外找工作四处碰壁,让他一度失去了信心。

张池的奶奶始终没有放弃,社区的社工老师没有放弃,社工王老师对他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如果你不能坚守承诺,那你就对不起所有关心过你的人。”不久,张池的奶奶因病住院,需要手术治疗,崧泽所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的民警在回访时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和社工王老师一起去看望了他们,给张池以鼓励和帮助,这让张池再次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到对家人和社会更多了一份责任,也更加坚定了他重新生活的信心。

2020年8月,张池开始自谋职业,由于在所内他参加了计算机的职业培训,并获得了中级资格证书,他把在所内习得的职业技能充分利用起来,并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刻苦学习、钻研电脑知识,经过居委会和小区物业帮助,在小区做起了电脑、电器的维修生意。由于他虚心好学,做事踏实,待人诚实守信,有时对孤寡老人、残障等弱势群体都是义务上门服务,很快得到街坊邻居的信任,加上技术精湛,肯吃苦,经过他的悉心经营,维修点现在已发展成集销售、维修、培训于一体的“诚信数码”店。如今的他,虽然辛苦,但是生活得充实,累得快乐。

张池离所虽刚半年多,他没有辜负民警和家人的期望,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誓言。在回访中,张池的奶奶难掩心中的欣慰和幸福,说:“张池现在很争气,虽然曾经动摇过,但他挺过来了,他憎恨毒品,回来半年了,他没有再碰那东西。”

民警的教育感化,亲人的不离不弃,社区、社工老师的帮助和理解,加上张池自身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促使他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毒难戒,毒能戒,张池做到了。

【案例思考】

由于家庭原因走上吸毒道路的戒毒人员在戒治过程中,普遍会有不同程度缺爱的表现。家庭的分崩离析,让这类戒毒人员过早感受到社会的冷漠,随之而来的就是孤僻、偏执。本案戒毒人员张池就是典型代表,张池从小生活在“毒品世家”,扭曲的报复心理让他偏离了人生航向。然而,吸毒容易戒毒难,对这类戒毒人员的教育,民警应当给予他们无条件、积极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关爱、亲情纽带让戒毒人员在情感维系和归属中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在解除出所之后顺利走上新生的道路。

一是沟通与关爱至关重要。本案例戒毒人员张池成长于吸毒家庭,深陷毒瘾、感染艾滋病等多重打击,让他万念俱灰,是场所民警的“细心、关心、爱心”让他树立起生活的勇气。

二是信任与支持至关重要。场所民警对其日常微小的积极变化,都会给予信任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并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引导其培养爱好,发挥特长,为其回归社会就业奠定基础。

三是亲情与接纳至关重要。注重修复家庭扶持系统,借助家中近八十岁奶奶无私的爱和挂念,使其感受亲情与家人的接纳,引导其树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心。

四是衔接与帮扶至关重要。所社衔接和延伸帮扶是帮其打通回归之路的“最后一公里”。场所回归指导区的回归适应性教育、同伴辅导、就业培训、帮扶帮困,使其找到回归社会的方向。回归后,街道、社工的介入、帮教、引导让其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