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变“劣等生”梁某某的 教育转化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梁某某,男,1980年1月出生,小学文化,湖南新化人。1997年开始吸食毒品,至今多次进行强戒,2019年再次被公安机会决定强制隔离戒毒,12月19日转入娄底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梁某某由于多次进行强戒,对于强戒所各项管理制度及戒毒人员行为养成规范比较了解,梁某某凭借这一“优势”,自下队后积极向大队靠拢,协助大队主动担当部分管理工作,其管理能力得到了大队管教民警和戒毒人员的普遍认可,在随后的民主管理委员改选中,该员担任民主管理委员会委员,协助大队负责3楼戒毒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该员被大队任命为生产习艺车间大组长,负责车间戒毒人员习艺劳动的管理协调工作,梁某某的表现可谓是戒毒人员中的“模范生”、“优等生”。
但随后的一件事情,令梁某某的现实处境一落千丈。今年6月,梁某某和其余几名戒毒人员在宿舍内用象棋参与赌博,时值新冠肺炎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大队正在严抓遵规守纪、行为养成,梁某某作为民管人员带头违纪,按照相关规定受到从中处罚,并被免去民管委员及习艺车间大组长职务,送入强化学习班学习。对梁某某来说,一夜之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令其无法接收,情绪出现了强烈波动,该员不但拒绝强化学习,甚至有了自伤自残的行为来威胁干警,最终大队只能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并将其列为重点管控人员。
【案例基本情况】
梁某某从“优等生”转换成“劣等生”,在戒毒人员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大队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队情动态分析会,针对梁某某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包班民警谈话,戒毒人员侧面了解等多种方式,大队分析总结出梁某某的行为表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我认知有偏差
梁某某从大队的民管委员、车间大组长一落成为重点管控人员,反差巨大,梁某某一时无法接受残酷现实,无法摆脱巨大落差带来的失落感,是梁某某始终走不出事件阴影的“心结”所在,但如何化解“心结”,梁某某没有从自身出发找原因,没有认识到其作为民管委员和车间大组长带头赌博带来的不良影响,没有意识到疫情封闭期间严格管理的大环境,反而一直推卸自己的责任,归罪于客观因素,认为大队对其处罚过重,没有给予适当的照顾,反映出该员自我认知存大重大偏差。
二是自卑与自尊情绪交错
梁某某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其身心也一直遭受毒品的摧残,生活的经历令梁某某内心异常敏感,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内心深处既隐藏着深刻的自卑情绪,又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尊敬。这种自卑与自尊情绪的交错,导致梁某某心态失衡,不愿配合大队民警及其他民管成员的正常管理,软对抗,态度消极。
三是性格偏激,做事容易走极端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取决于成长经历、家庭培养和社会环境,对梁某某而言,从小未能接受系统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人生经历的不顺,导致梁某某性格偏激,不能站在理性的角度考虑问题,遇事容易钻牛角尖,对于一些错误认识固执己见。梁某某偏激的性格也直接导致与周围戒毒人员关系紧张,以前梁某某担任民管委员和大组长时考虑到管理因素,需要其他戒毒人员的支持,性格比较收敛,和大家的关系都处理的比较好,此次事件发生后,梁某某性格偏激的一面暴露出来,他认为旁人对他看法有了改变,都在针对自己,索性不如破罐子破摔,谁看不起我就和谁干,这种极端想法导致梁某某和周围戒毒人员关系紧张,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冲突。
【案例转化措施】
一、宽严相济,软硬皆施
将梁某某列为重点人员后,一方面大队采取了较为严格管理措施。一是令梁某某对该事件做出书面检查,利用开餐集中点名时机在全体戒毒人员中公开检讨;二是安排两名表现较好的戒毒人员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夹控,及时报告思想行为动态;三是提高管理标准,一旦梁某某出现小的违规违纪行为,立即进行批评教育,说明违纪事实;另一方面关爱转化,攻心为主。一是包班民警及大队领导时常与其交流谈心,聊聊家常、谈谈感想,令其感受到大队的关怀;二是适当增加梁某某的购物额度、亲情电话,令其感受到大队的关爱;三是对于其所反映的正当诉求尽快及时解决,令其感受到大队的重视;四是通过其关系较好的戒毒人员进行思想攻心,教育转化。通过以上种种措施,梁某某感受到了大队对其不抛弃不放弃的良苦用心。
二、专业心理疏导针对施策
为帮助梁某某打开“心结”,大队及时向心理矫治中心反馈情况,寻求专业帮助。心理矫治中心立即预约社会心理咨询师介入,对梁某某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梁某某敞开心扉,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一是自己已经离婚,唯一的女儿被年迈的父母抚养,一想到女儿就会心痛,感觉亏欠她太多,对父母也愧对,在父母和女儿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能在他们身边陪伴,这是最痛苦的事;二是自己这是第四次戒毒,出去后四十几岁了,人生已经没有了希望;三是自己当前的状态不好,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内心甚至有一种与管教对抗的感觉,以前在所里因为勤劳肯干,大队和所领导比较认可自己,安排了生产组长的位子让自己干,现在不当组长了,不用那么劳心劳力,体重都增加到160余斤,可心里不畅快。心理咨询师通过共情其感受,疏解其情绪,逐步引导梁某某清晰自己内心的冲突,一是缓解处分事件对梁某某内心造成的冲击和打压,表达对处分事件的哀悼和谅解;二是激发梁某某渴求积极上进的内心态度,引导梁某某寻找积极资源,重新认识管教民警对其真正态度;三是鼓励梁某某树立自我正面形象对女儿成长的积极意义,为人生找到希望和方向。通过专业化的对症治疗,梁某某逐渐化解了“心结”,很多困扰自己的想法也慢慢释然了,笑容也多了起来,开始愿意与人分享,行为养成方面也有了显著进步。
三、开展丰富康复训练
为使梁某某更好缓解情绪,放松心情,大队组织了丰富的康复训练项目,八段锦、室内器械训练、趣味运动会、团体拓展活动等等,每个项目都要求梁某某参加。通过参加各种集体项目,让其在恢复身体机能的同时,更加充分的融入到大队的集体氛围中来,不再拘泥于个人情绪,回归正常心态。
通过民警全面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付出,梁某某已逐渐走出了“误区”,化解了“心结”,放下了“包袱”,开始坦然接收现实,可喜的是,梁某某戒治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再抵触民警的管教,排斥周围的戒毒人员,生产习艺方面也能够按照民警的要求完成习艺任务,用梁某某自己的话说:“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我也不想做的太差,拖大队的后退”。梁某某也相信,也许有朝一日,梁某某通过自己的表现,能够让大队民警和戒毒人员重新认可自己,委以重任。最重要的,是梁某某重新找到了为女儿、为父母奋斗的人生希望,他表示,一定要好好戒毒,出去做个好儿子,好父亲!
【案例思考】
大队的重点难点人员往往都是些思维活跃,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对大队维持平稳局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梁某某的转化案例中,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点经验:
1、坚持实事求是,不对戒毒人员做先入为主的判断,深入了解戒毒人员,掌握性格行为习惯特征。
2、注重沟通,沟通不仅是了解戒毒人员的最好的桥梁,也是教育转化最好的利器,要勤沟通、多沟通、善沟通,并且主动联系戒毒人员家属加强沟通,达到破解心理坚冰的目的。
3、充分发挥各业务中心职能,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多渠道全方位做好戒毒人员转化工作。
4、注重戒毒人员的心理变化,大部分戒毒人员的身心都是满身创伤,尤其是心理已经是非常脆弱,在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对戒毒人员们的心理关注,对他们给予尊重关爱,对提高戒治效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