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民法典》调解戒毒人员邓某遗产纠纷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为切实提高戒毒人员的法治意识,帮助戒毒人员深刻领会《民法典》实施的重要意义,理解《民法典》的相关法律条文,深圳市司法局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深圳二所”)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戒毒人员《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录制解读课程、编印学习资料、开展小组讨论、开展知识考试等形式,促使戒毒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理解和运用《民法典》知识,逐渐在戒毒人员中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戒毒人员邓某,男,41岁,初中学历,深圳人,家境优越,家族在深圳有多套房产。1994年,邓某因交友不慎染上毒品,先后多次被处以强制隔离戒毒。2019年,邓某因再次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并送进深圳二所。入所后,在民警的悉心教育下,邓某逐步认清了毒品的危害,主动参加各项教育戒治活动,积极戒毒。2020年7月,邓某通过亲情电话获悉:父亲因病突然去世。同时,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据悉父亲在去世前更改了遗嘱,将原本答应给他的三套房产更改为一套,供他日常生活住宿,其余的两套房产都分给了他的两个哥哥。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邓某表示无法接受,情绪变得起伏不定、烦躁易怒、坐立不安,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其他戒毒人员争吵起来,满脑子只是想着如何夺回失去的财产。
【案例基本情况】
在了解邓某的情况后,大队迅速组织民警召开队务会进行讨论分析,认为导致邓某近期表现异常的根源在于遗产纠纷问题。经过商议,民警决定从普法教育、心理疏导和纠纷调解三个方面对邓某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引导邓某理性维权,切实减轻邓某的心理负担,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情绪、巩固戒治效果。
(一)联系家属,准确了解事情原委。为了解邓某遗产纠纷的来龙去脉,民警拨通了邓某母亲的电话。从邓某母亲口中,民警了解到:邓某吸毒十几年,其父母曾给过他多次机会,但每次都令人失望。原以为邓某前几年结婚生子后能够有所改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彻底戒除毒瘾,谁知道2019年又再次吸毒被抓,这让邓某的父亲对他彻底失望,担心如果把房产留给他,他会把房子变卖后拿去吸毒。所以,经过再三考虑,邓某的父亲最终下定决心,于2019年底更改了遗嘱,并进行了公证。2020年7月,邓某的父亲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
(二)普法教育,有效化解法律困惑。在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民警及时找邓某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刚开始,邓某表现出抗拒情绪,沟通中不讲真话、敷衍了事、不配合,还一个劲地对着民警大声喊叫:“我是不会承认的,这份遗嘱完全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针对邓某提出的法律困惑,大队不仅将掌握到的详细情况转告了邓某,指出遗嘱的合法性,还专门安排了具有法律执业资格证的民警为其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教育,将所内编印的《民法典学习手册》供邓某学习,就《民法典》继承编中“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等条文进行耐心讲解,帮助他厘清有关遗产继承的法律规定,明确他是继承人,有权继承遗产,但是对于变更后的遗嘱也必须遵从。在民警的耐心教育下,邓某对遗嘱继承相关法律法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其思想状态有所稳定,逐渐接受了遗嘱变更的事实,不再大吵大闹,但情绪依然低落。
(三)心理疏导,有效安抚情绪困扰。几天后,为了巩固教育效果,民警安排了心理咨询师对邓某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其近期的思想状况。细心的咨询师发现,邓某在面谈的过程中对于涉及父母的话题有所逃避,不愿多谈。于是咨询师引导他从回忆个人的成长经历开始谈起,再谈及个人对父亲更改遗嘱内容的思想动态,由浅至深、由表及里逐渐攻破他的心理防线。邓某自述“以前父亲在世的时候,没能好好地孝敬他,经常和他吵架,只知道每天和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还染上了毒瘾,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伤心。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才意识到父亲这样做是为了我好。现在,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再也无法弥补……”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邓某因未能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而倍感愧疚和自责。咨询师运用倾听、澄清、同理心等心理咨询技术最终打开了邓某的“心结”,安抚了他的情绪,使他逐渐意识到家庭的温暖、父亲的良苦用心,并鼓励他做出积极改变,将失去父亲的遗憾转化为积极戒治的动力,重新调动起他的戒治积极性。?
(四)纠纷调解,进一步增强戒治信心。为了更好地帮助邓某戒毒,民警再次联系了邓某的母亲,向她通报了邓某近期的戒治表现,希望她不要放弃邓某,帮助他重新树立起生活信心,彻底戒除毒瘾,邓某母亲表示理解与支持。最后,经过民警与邓某母亲及其两个哥哥的反复沟通,邓某与其母亲达成一致意见:邓某在所认真参与戒毒戒治,回归社会后远离“毒友”,积极配合戒毒所、社区戒毒部门的跟踪回访,主动执行并完成社区康复,出所后5年内不再复吸,邓某的母亲会将她名下的2套房产留给他。
邓某对着民警坚定地说道,“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但是母亲依旧对我不离不弃,这让我很是感动,愈发坚定了我戒毒的动力与决心。我一定争取早日戒除毒瘾,回归家庭,孝顺母亲,不再让这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发生。”在民警的共同努力下,经历过遗产风波后的邓某,也下定了早日戒除毒瘾、做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人的决心,更加积极地参加到各项教育戒治活动中,积极戒毒。
【案例思考】
(一)戒毒人员经常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如果未能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其戒治生活。但是,戒毒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不能知法、守法、用法。因此,要以《民法典》颁布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对戒毒人员开展普法教育。立足戒毒人员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入浅出地为戒毒人员解读《民法典》中关于继承权、监护权、婚姻关系、个人隐私、债权的规定,并围绕现实案例组织戒毒人员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分享会,启发他们的法治思维,进一步加强戒毒人员学法、普法、用法意识。
(二)家人的支持是戒毒人员积极戒毒和保持操守的坚强后盾。戒毒所不仅要开展各种的教育矫治活动,还需要重视亲情帮教在所内戒治中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联系戒毒人员家属,调解戒毒人员与家属间的纠纷,解决戒毒人员的家庭矛盾,修复家庭关系。同时,引导和鼓励戒毒人员家属努力用亲情和关爱感化戒毒人员,让戒毒人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其坚定信心,彻底戒除毒瘾,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