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江苏省方强强制隔离戒毒所创新推进“4+1+1+1” 教育戒治模式案例

江苏省方强强制隔离戒毒所创新推进“4+1+1+1” 教育戒治模式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江苏省戒毒管理局于2019年底确定江苏省方强强制隔离戒毒所为“4+1+1+1” 教育戒治模式试点单位之一,近一年来,方强所坚持从“融”字切入, 在“效”处发力,着力打通统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大循环”、 每周教育戒治活动“小循环”、每日工作规范“微循环”脉络,推动形成“规范化+信息化”双轮驱动、“专业队伍+社会资源”内外互补的教育戒治新格局,促进教育戒治质量实现新提升。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1.目标任务

按照遵循戒毒工作规律、提升教育戒治成效、促进戒毒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建设全国统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的框架下,推进“4+1+1+1”教育戒治运行模式(即每周4天生产劳动、1天教育、1天康复训练、1天休息)。根据戒毒流程中不同戒治周期的目标任务,组织戒毒人员参加“体质健康改善”“认知行为改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抗复吸能力提升”四项行动计划,着力提升戒毒矫治工作实效。

2.具体内容

(1)构建模式规范运作体系。按照“科学规范,统筹兼顾”的原则,对全所戒毒人员一日生活作息、一日戒治活动时间进行统一安排,确保充足时间,保障康复训练、教育矫治、康复劳动活动能够常态、有序开展。

(2)构建戒治课程方法体系。

劳动习艺强技。聚焦统一戒毒模式工作要求,转变习艺劳动传统理念思维。对戒毒人员进行系统分类、对劳动项目进行适应性分层、对劳动报酬发放进行分级。

教育矫治治本。深入挖潜“1天教育日运行”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优选四区教育内容,合理教育时空安排,做实人才队伍、考核评估、场地设施等各类工作保障。深化模块化、层级化教育课程体系应用,精耕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立足科学分期分区,强化期段有效衔接。探索课程智慧管理,以智慧戒毒所建设和教育教学云平台建设为契机,按照四期流程,设定相应的教育模块,做好充实、整理和编辑工作。

康复训练修身(心)。实施“康复日”,组织戒毒人员开展身体康复训练,改善戒毒人员“体态、体能、体质”,帮助戒毒人员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运动康复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巩固戒毒成效。

休息娱乐助力。休息(节假)日,根据戒毒人员兴趣特长,在民警指导下,组建各类兴趣小组。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民警加强指导,重视戒毒人员骨干的选拔培养。

(3)构建戒毒技能培育体系。从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各类戒毒资源的适用性和可选性,尝试与资源部门开展合作,努力形成跨专业、可延续的矫治团队支撑,建立民警专兼职教师队伍。

(4)构建模式运行保障体系。完善责任机制。建立“4+1+1+1”运行模式责任制。健全制度保障,建立《“4+1+1+1”实施细则》《“4+1+1+1”考核制度》等相关配套规定。完善保障设施,根据司法部《意见》中“以分期分区为基础,以专业中心为支撑”的要求,对场所的整体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搭建好基本模式的“骨架”。

(二)方案实施

1.与戒毒工作新模式相融合,着力提升教育戒治落实效率

坚持统一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并重,创造性落实司法部“统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冲刺年”部署要求。一是坚持系统化思维。把“4+1+1+1”教育戒治模式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重治身、重治心、重治根、重治本为导向,将社会资源与戒治实际相对接、教育内容与社会管理相对接、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实现强制隔离戒毒与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有机衔接,凝聚起共同参与戒毒工作的强大合力。二是坚持一体化布局。围绕戒毒人员三重属性,打破思维定势,在履行执法职能、帮助戒除毒瘾、改善生存状态等方面确立新思路、作出创新探索,在教育戒治模式的时空布局、戒治架构方面实现新的改进,特别在教育教学、运动康复、回归适应、后续照管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向社会展示戒毒工作的新成效、新亮点。三是坚持实战化运行。按照统一流程、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的要求,聚焦管理和戒治两大职能,重新界定、重新组合功能区域,研究出台业务科室和五中心机构、人员“三定”方案。按照“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要求,对靶点问题进行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戒治处方”,实现精准戒治。

2.与疫情防控新常态相融合,着力提升教育戒治工作效能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认真贯彻落实部局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扎实做好“4+1+1+1”教育戒治模式下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和康复训练等工作。 一是突出“三个调整”夯基础。及时调整教学场地,推行“按班组、分时间、分批次”小单元教学,将常规教学化整为零,细化到每个班组,将解戒前隔离观察与出所教育双轨并行。科学调整教育时间, 把“教育康复日”划分为三个时段,部门负责白天、大队负责晚间、中队及承包小组负责碎片化时段教育内容的安排。 应时调整教育内容,动态编制教育康复课程表,以四周为一周期,每日安排一个教学单元,以独立单元及较短时长课程为主,采取滚动编班、循环入学的方式,系统开展纪律规范、法律常识、公民道德、心理健康、后续照管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等教育活动,确保每名戒毒人员都能系统完整接受课程教育。二是打造“三个平台”筑高地。打造课堂教学云平台,设立六个教育专题,通过视频授课、每日讲评和创建网上学堂开展课堂教育,以形势政策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法治教育引导科学防疫、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感恩教育强化责任意识。打造政策宣讲新平台,组织民警开展“全国两会精神宣讲”“习近平人民情怀微说”讲座;依托与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协作关系,录制视频教学片;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加强合作,引进英模烈士宣讲视频,让戒毒认识时代英雄、感受中国力量、汲取民族精神。搭建综合服务大平台,开展以“学传统文化、打亲情电话、写思乡家书、诵诗词经典、唱红歌所歌、收听曲艺节目”为内容的“家国情”主题文化戒治活动,适时开展球类、棋类、工间操比赛活动,缓解戒毒人员负面情绪,培育健康生活情趣。三是推动“三个转变”求实效。将现场授课转变为全媒体融合式教学,通过网上云课堂点播学习,所内电视台转播、多媒体教学系统直播等方式,发挥渗透灌输作用。将“指导式”教学转变为“感悟式”学习,调整讲座类课程占比,增设 VR 实景体验、技能实操培训等课程;组织黄丝带“创业大家谈”“愿景展望”“左手叙事”等沙龙,邀请法律专家开展《民法典》讲座;将大班制教育转变为个别化辅导,通过面对面交流谈心、一对一心理辅导、点对点教育施策,为不同期段戒毒人员量身制定四区康复菜单,实现项目“链条化”运行。

3.与智慧戒治新实践相融合,着力提升教育戒治工作质效

将试点工作与深化“智慧戒毒所”建设相融合,在创特色、树品牌、扩影响上提质增效。一是突出智慧引领,探索戒治方法智能化。积极探索“人、机、技”和谐融通之路, 升级改造“戒毒人员在线教育网络”,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工作的有效融合,形成“三区教学”“分段覆盖”“网络流转”教育戒治工作体系。借助广电网络、数字传媒视频资源库优势,引入媒体品牌节目与网络精品课程,开设心理、法律、国学、文化、 创业、道德等大讲堂,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戒治质量。配备经颅磁治疗仪、VR 治疗仪、远程会诊设备、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系统、国民体质测试设备等,为科学戒毒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坚持内容为要,实现戒治活动体系化。将教育戒治与“三防一安全” 工作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构建以政治教育为统领、以法治教育为重点、文化教育为基础、 道德教育为核心、技能教育为必备的“五大教育”新格局。 分时段、分区域轮转播放司法部戒毒局100 部教育矫治精品课程资源库教学光盘,组织戒毒人员学习并组织测试,确保教育矫正课程授课、学习考核、诊断评估工作有序进行。细化教育戒治职业分类,全面实施实战技能培训,精心打造戒毒专家团队,引进“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等网络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构建戒毒技能培育体系。三是强化品牌创建,推进戒治创新常态化。按教育矫治纲要规范课程标准,从“毒害认知、躯体感知、心瘾自知、诱惑早知、拒绝熟知、驱毒习知”六个方面开展抗复吸训练,做到讲练结合、启发思悟;运用民警音乐专业优势,开设“体态律动”项目,辅以“四声部合唱团”,深化音乐戒治。设置有氧训练室、力量训练室、综合训练室、体质测试室,常态开展康复训练;分阶段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加强数据对比分析,探索运动戒毒规律。推进“一队一品牌”建设,开设“气功大舞、集体快板、太极扇、柔力球、五禽戏、广场舞”等特色运动项目,推进品牌建设项目落地落实。

【案例思考】

(一)推进江苏司法行政戒毒一周“4+1+1+1”教育戒治模式,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统筹考虑场所设施、民警队伍、技术保障、外部资源等诸多因素,凝聚工作合力。

(二)注重专业化建设,尽可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地做事,集聚所内专业资源,让有专业背景的民警积极参与到教育戒治活动中去。

(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形下,善于向科技借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