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一名经历家庭重大变故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

对一名经历家庭重大变故的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李某,女,忻州宁武县人,今年41岁,小学文化,自幼丧父,母亲再嫁,丈夫也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在经历过家庭重大变故之后,李某整日沉溺在云雾缭绕的毒品世界里。2017年11月3日李某因吸食毒品被当地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抓获,如今即将结束两年戒治生活,由刚入所时极度不稳定的思想情绪,到现在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李某在山西省女子戒毒所经历了难忘的矫治时光。

【案例基本情况】

李某下队后,民警第一时间找其谈话了解本人状况:1978年李某出生在宁武县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其出生后不满百天父亲突然患急病去世,后来母亲再嫁,但因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经济负担过重,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父母的爱。李某早年辍学,外出打工认识了现任丈夫,婚后生育了一子一女。因为李某勤快老实的性格,婆婆对其很好,相比其他几个儿媳妇,婆婆甚至有些“偏心”。丈夫经营着一辆中巴车,自己开起了小饭店。在旁人眼里,小两口的日子过的是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可她的丈夫吸毒的事实,让这个女人渐渐变得歇斯底里。鉴于子女年龄尚小,李某在与丈夫的争吵与大打出手中日复一日的煎熬着。再加上2015年7月5日李某的儿子在旅游途中不幸溺亡,李某心如刀绞,自责、痛苦、怨愤充斥着整个心灵。而祸不单行,安葬儿子的同一天,丈夫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在丈夫毒友的教唆下,她吸食了第一口毒品,直至被送至我所接受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   

入所后的李某内心敏感、自暴自弃、悲观善愁,对各项戒治活动皆不适应,与组内戒毒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加之刚下队就需要完成生产任务,李某心态极度消极,基本没有戒毒意愿,心理波动非常大,生产任务完不成、违反所规队纪是常有的事,严重时甚至有自伤自残倾向。此时的她,自我效能感极其低下,出于其不稳定的心理因素,我及时进行了个别谈话了解情况。

李某的思想状态主要有:一是家庭变故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心灵打击。夫妻感情不和、儿子幼年去世、丈夫被抓、婆婆突然离世、女儿早早辍学打工让其心怀愧疚,所有的变故同时袭来,让她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入所后父母与兄弟姐妹的漠不关心,让她始终抱着破罐破摔的心理。二是入所思想不稳定,无法短时间内适应与组内戒毒人员的相处,让她神经高度紧张,加之对儿子的强烈思念,使她缺乏休息,很难做到安心戒治。三是自幼经历使其自我效能感低,内向的心理特征使她经常觉得自卑,在面对选择时无助迷茫,很容易误入歧途。

考虑到李某个人状况的特殊性,大队民警及时为其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

一、开展生活救助,搭建心灵桥梁

李某无人照管,生活困难,民警对其开展生活救助,每逢节日,补助总会第一时间发放到李某手中,并鼓励小组成员互帮互助,解决了李某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消除李某无人照管产生的孤独感,民警在谈话室铺好垫子,与其席地而坐,简单的放松心灵后,她做讲述者,民警充当倾听者、抚慰者。李某是内向的人,不喜言谈,也不善言谈,民警找她主动谈话,她觉得是一份惊喜,本以为民警工作忙,队里人又多,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更何况自己根本不起眼,但慢慢的,李某发现不仅民警在关注自己,而且还想方设法帮助自己,她在无助中感受到了陪伴与温暖,内心的坚冰开始一点一点融化。

二、帮助破冰,营造融洽的集体氛围

为了帮助李某缓解紧张的组员关系,民警安排与她同组的老戒毒人员时刻陪伴在她的身边,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思想上让她们彼此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一次次的小组生活会上,鼓励她多发言;在一次次读书会后,主动分享心得体会;在每周开库吃零食时,鼓励组内人员学会分享,终于,她消除了与他人相处的紧张感,开始主动与他人谈天,如今和组内其他人相处融洽。

三、艺法结合,净化心灵

“剪纸”是我李某所在大队“每周一艺”主要练习项目,大队民警挖掘李某剪纸作品细腻生动的优点,将她吸纳进剪纸班艺术小分队,每逢大队教育日,鼓励李某发挥自己特长,与剪纸小组的伙伴们一起,剪出了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图”,剪纸期间李某手磨得起皮,但她依旧乐在其中。李某在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中慢慢找回了自我价值感。

每周的法理授课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更使得李某的心逐渐又充满阳光,过去思考问题总是闭塞消极的李某开始慢慢开朗起来,小学文化的李某,甚至在日记中开始引经据典。

四、正确引导,建立精神信仰

李某入所后说:“队里人都说开库吃零食、家人来探视最幸福,可我觉得只有在梦里最幸福,因为在梦里才能见到儿子。”李某儿子逝世已然成为她心灵无法抹去的伤口,如何让这种悲痛转化为动力,是困扰大队民警很久的问题。民警为李某预约专职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期间不间断的与她进行谈话,她将儿子转化成内心的信仰,在思考与抉择时,要不自觉的想到“如果儿子还在他会希望我做得更好。”同时为其安排拨打亲情电话,定期接受亲情探视。在得知女儿为了探视多次从北京连夜坐火车来到女所,李某不忍心女儿如此辛苦奔波,但脸上依旧藏不住见到女儿后的喜悦。得知女儿工作一切顺利后,李某一颗牵肠挂肚的心慢慢安定了。几次探视后,李某要戒毒的心一次比一次坚定,对女儿的爱与愧疚让她感觉到,这一生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要为目标和信仰而活,这信仰便是对子女深深地爱。

五、鼓励勤奋劳动,学习一技之长

李某幼时辍学,饭店自家庭变故后也不再经营,如今世界变迁迅速,事物发展飞快,掌握习艺劳动项目,是戒毒人员出所后继续保持操守的助力器。大队根据李某习艺劳动特点安排其学习相应的劳动项目,从一开始的心不在焉到后来每天能够完成配额生产量,李某不仅变得眼快手勤,对出所后的人生道路开始认真规划。

六、综合诊断评估,帮助早日回家

李某戒治一年后的一段时间,突然变的少言寡语起来,和民警的交流变得少了,习艺劳动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利落勤快,和组员关系也一度变得尴尬。民警谈话后了解到,李某得知如果表现得好,可以在一年后诊断评估中有减期的机会,可是看着自己不上不下的考核分数,李某从干劲满满,到焦躁不安,到放弃努力,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认为纵使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可以参加减期的分数。民警教育她,过去的李某已经表现的非常不错,但是,诊断评估的考察是多方面的,减期不应该只怀着功利的心态,要踏踏实实认真表现。李某认真反思,在民警鼓励下方方面面积极表现,不仅在生产劳动中名列前茅,在各种教育矫治活动中也成绩优异。修复家庭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是李某的老大难问题,她主动寻找矛盾所在,积极寻求民警帮助,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对家人问候渐渐多了起来,因吸毒而破碎的家庭关系渐渐被修复。李某有了家人的鼓励,开始规划起出所后的未来,她想利用在所里学到的缝纫技术开一家成衣制作商店,有了理想的支撑,本就表现不错的李某终于在其一年后诊断评估中,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并成功减期75天。

李某是女所戒毒人员的典型案例,但她的案例也是普遍的。在戒毒人员群体中,爱的缺失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关怀,随之带来的生活问题与心理问题,使她们在面临选择时,很容易误入歧途,一个人面对的是光明还是黑暗,取决于她转向哪个方向。李某选择转向光明,正是因为民警的耐心和爱心,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才使得这段失去自由的日子变成了生命中熠熠圣光的回忆。

【案例思考】

戒毒十六字方针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戒毒人员不断开发自身资源,让他们自己发挥无限潜能。对于李某这样的戒毒人员,首先要摸透其基本情况,针对掌握的资料对症下药,逐条解决问题。她的主要症结在于悲惨的经历和自身性格上的悲观消极,和对丈夫以贩养吸的痛恨及对子女生活和前途的担心。针对这方面民警及时给予心灵上的关爱、生活上的救助使其在无助绝望时被温暖和感动;在生产生活方面给于其适当的指导和照顾,使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积极主动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在合适的时间、事件上对其进行发掘优势加以培养,肯定其戒治的成绩,发现该戒毒人员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教育。

通过人性关怀和科学矫治,使戒毒人员由最初的颓废消极到迷途知返积极戒治,由法律的外在强制矫治转变为内在的自觉矫治,从而对生活怀有希望,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为基层民警,要以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对待戒毒人员,帮助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用爱为其铺好新生活的道路。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