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杨某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性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杨某,男,1992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入所前在某娱乐场所从事音响调试工作,父母在老家务农,家庭条件一般。2014年在朋友引诱下,因好奇沾染毒品,后多次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处理,2015年8月被强制隔离戒毒二年。杨某入所后,生理各项指标明显好转,并顺利转入康复巩固区进行戒治。杨某性格开朗外向,积极发挥特长,在所内组织教育活动时负责音响调试工作,杨某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但是,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杨某变得沉默寡言。
杨某的父亲,2016年1月查出肝癌,为了让儿子安心戒治一直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告知正在戒毒的儿子。老人病情突然加重,自知时日无多,在家人亲属的陪伴下来到所里,想在弥留之际看自己儿子最后一眼。鉴于情况特殊,经所领导批准,为完成老人的心愿,同意在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将杨某带至探访室大厅进行探访。不知情的杨某看到躺在担架上的父亲,此时才知道了父亲的病情,抱住父亲瘦弱的身体失声痛哭,悔恨不已。探访结束后,杨某情绪反复较大,对父亲的愧疚使得晚上休息时难以入睡,出现了失眠、焦虑等症状,戒毒警察及时进行谈话教育疏导了其焦虑情绪。探访后的第二天,杨某的父亲去世。戒毒所启动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家庭重大变故应急预案,为杨某办理了外出探视,回家处理后事。回所后的杨某跟以前判若两人,经常自己一个人发呆,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戒毒警察找其谈话,杨某自述最近经常失眠、入睡困难、心情烦躁、焦虑;对彻底戒除毒瘾失去了信心,对未来的生活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根据杨某表现出来的症状,选择SCL-90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试。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 |
强迫 |
人际关系 |
抑郁 |
焦虑 |
敌对 |
恐怖 |
偏执 |
精神病性 |
其他 |
1.5 |
1.7 |
3.0 |
2.7 |
2.5 |
2.0 |
2.3 |
2.5 |
1.5 |
2.6 |
总分198,总均分2.2,阳性项目数46个。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常模。总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超过了成人常模和分届值。杨某性格偏内向,因父亲的的突然离世,情绪低落,悲伤难过,脾气暴躁不安,容易被小事所激怒。从PCL的结果看,杨某再体验因子、回避因子、高警觉因子的均分都在2.5分以上,提示父亲突然离世事件对杨某的心理影响非常明显,表现出有一定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导致对戒治之路丧失信心,对未来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二)制定戒治方案
1. 心理治疗。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疏导,达到消除创伤后应激障碍和促使人格完善发展的目的。运用阳明心学戒毒教练技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2. 教育矫治。引导学习国学传统文化,促进思想转变。
3. 亲情帮戒。开展亲情化帮戒活动,修复家庭关系,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4. 后续帮扶。跟踪回访,做好后续帮扶工作。
(二)实施过程
1. 进行心理治疗。结合杨某近期经历和测试结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对其开展心理咨询与疏导。一是真诚交流、建立相互信任。与杨某进行交谈时认真倾听,积极关注,让其尽情表达内心痛苦,接受父亲去世的现实。二是综合运用情绪宣泄、音乐放松等方式释放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掌握自我放松的方法。三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进行合理认知,学会正确归因,减轻负罪感及自责。通过回忆自己与父亲之前在一起生活的美好片段,感受父亲对自己的殷切希望,逐步恢复其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正常功能。四是通过运用阳明心学戒毒教练技术,借鉴西方心理学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智慧,激发戒毒动机、明确戒毒目标、修炼强大内心。
2. 重塑价值观。一是以“孝”文化学习为切入点,树立正确孝悌观。戒毒警察要求其每天背诵《弟子规》《论语》等国学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身体伤、贻亲伤;德有伤、贻亲羞”等名言警句的学习,让杨某认识到父亲虽然去世了,但只要他能够彻底的戒除毒瘾,不要在被毒品侵蚀,回归家庭,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对父亲最大的“孝”。二是注重总结,身体力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大队警察及时与杨某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学习心得,要求其在日常的戒治生活中从点滴做起,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倡导自尊、自立、勤学、勤思的思想。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杨某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3. 积极开展亲情帮戒活动。在杨父去世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前夕,为了帮扶杨某这个困难家庭,让其安心戒毒,戒毒所警察一行4人驱车近300公里来到杨某的家中,向杨某的母亲介绍了杨某的戒治情况,也表达了对杨母的慰问。杨母面对摄像机叮嘱杨某要照顾好自己,早日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家里人等着他回家。回所后,完全不知情的杨某看到视频中的母亲后内心再一次受到极大触动,杨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通过亲情帮戒,杨某感受到戒毒所警察的关心,修复了家庭关系,提升了戒治信心,增强了戒治动力。
4. 后续照管及时跟进。杨某出所后,戒毒所定期开展跟踪回访调查,仔细询问杨某出所后生活、工作遇到的问题,对遇到问题积极帮助协商解决。当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也定期对杨某进行康复指导工作,做好戒治衔接工作,使其保持了良好的操守,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帮助和政府的关心。
经过一年多的戒治,杨某逐渐走出了父亲突然离世的心理阴影.通过心理治疗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杨某的心结慢慢打开,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家庭关系得到了修复,戒治信心和戒治动力明显增强,戒治成效显著提升。出所后的杨某慢慢融入社会,再社会化人格逐步重塑,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杨某断绝了和以前朋友的联系,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制作室,刻录汽车音乐CD。“虽然收入不多,但我做的很开心。父亲的去世警醒了我,戒毒所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走出了阴影,重获了新生。我一定远离那害人的毒品,能够以我的事例作为拍摄题材教育其他吸毒者,使他们尽快脱离毒海是我应该做的。”回访时杨某坚定地回答道。
杨某的真实故事已经被拍摄成为山东戒毒公益扶贫微电影《暖阳》,作为山东禁毒戒毒法治宣传片,在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播放,取得了良好效果。
【案例思考】
(一)建立健全戒毒人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很有必要。吸毒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受到毒品的侵蚀,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与常人不同。当戒毒人员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戒毒人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存在不安全因素。戒毒人员杨某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缓解了焦虑情绪,逐步消除心理障碍,效果较好。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心理治疗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二)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戒毒人员具有成效。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对于转变戒毒人员思想,提升戒毒人员的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文化戒治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让戒毒人员真正学懂、弄通,领会精髓,做到真学、真做,帮助其重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修复家庭关系,重建和改善吸毒人员社会支持系统,重塑亲情和家庭的社会责任感。
(三)戒毒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后续照管工作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有关部门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把出所人员作为特殊人群加强管理,根据相关政策开展帮扶工作,形成戒毒社会化合力,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社会的帮助与关怀,从而保持良好的操守,重拾人生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