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赏识教育提升戒毒人员整体教育戒治质量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与“四块糖果”的故事,早已在教育界传为美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在戒毒场所教育戒治工作中引入并强化赏识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来帮助戒毒人员在相互激励的集体氛围中,学会自我赏识、赏识他人、被他人赏识,从而激发出戒治信心。这对于突破以批评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局限,解决戒毒人员不同程度存在的意志薄弱、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促使重塑人格、积极戒治,以及提升教育戒治质量、构建和谐戒毒场所都非常有益。江苏省方强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教育戒治工作中引入赏识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教育成效。
【案例基本情况】
(一)发挥民警主力军作用,赏识闪光点增强戒治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础。在多次戒毒失败的经历和家人的失望、朋友的不理解、社会的歧视共同作用下,许多戒毒人员被贴上“无药可救”“你就是戒不掉”的标签,许多戒毒人员也渐渐失去了直面困难和战胜挫折的毅力和勇气,面对戒治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帮助戒毒人员树立自信?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应当成为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这些行为都是不同环境中习得的,通过教育矫正可以使这些问题行为发生改变。在入所收治初期,方强戒毒所民警就与戒毒人员共同制订切合自身实际戒治计划,明确目标和要求,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来矫正戒毒人员偏差行为、强化良好行为。当戒毒人员行为朝戒治目标方向发展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达到预设的戒治目标。
(二)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教育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
课堂是所内教育戒治的主阵地,课堂化教学是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戒治的重要方式。方强戒毒所注重在课堂化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在课堂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正确的认识、评价戒毒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民警采用相互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等方法实施教学,充分调动戒毒人员学习积极性,引导戒毒人员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认真实践,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互动中,民警鼓励、赏识戒毒人员的课堂表现,允许失败,激励戒毒人员满怀信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收获自己通过努力取得的回报,不断取得戒治进步。
(三)发挥文体主渠道作用,集体活动中深化赏识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戒毒所丰富戒毒人员戒治生活,活跃场所戒治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民警把戒毒人员的注意力、兴奋点、闪光点集中到有益的集体活动中来。戒毒人员也可以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增进人际交往,体会集体温暖,让个人身心得到较好的拓展。方强戒毒所在大队层面通过组织主题晨会、兴趣小组、休息日文娱活动,在全所层面开展每月一赛等特色性活动,让戒毒人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自信心,从而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戒治的动力,让戒毒人员感受“努力—成功”的过程,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戒治目标前进。
(四)发挥环境主平台作用,积极氛围中升华赏识教育
良好的戒治氛围可以加速戒毒人员教育转化。方强戒毒所用赏识教育理念引领戒毒人员戒治,让戒毒人员在积极、愉悦、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乐于自觉接受戒治、乐于接受教育。例如结合所内文化建设,动员戒毒人员收集格言警句或自行创作励志话语,布置在戒治场所内,写到胸牌、个性床头牌上,让标语警句时时激励戒治。在教育戒治工作中,结合计分考核,让班组中表现突出、进步最快、最值得表扬的戒毒人员当选为每月戒治之星,并通过计分考核倾斜、公示栏、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各种形式,认可和肯定戒毒人员取得的进步,进一步挖掘潜在能力,强化戒治动机,从而激发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浓浓的激励感化氛围,也为民警适时适度给戒毒人员赞赏和鼓励提供契机。
(五)实施成效
通过赏识教育的开展,强化了戒毒人员良性行为,满足了被尊重、被关注、被欣赏的心理需求,让戒毒人员看到戒治成功的希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戒治信心,调动了戒治积极性,和谐了警戒关系,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案例思考】
(一)强化赏识教育需要关注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
戒毒人员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接受强制戒毒,往往心理压力较大,普遍具有自卑、自责、怯懦等人格特征。而一个自卑怯懦的戒毒人员既难以顺利完成所内戒治任务,也很难适应回归社会之后的现实生活。民警应根据戒毒人员心理需求,及时、适度地给予他们安慰、鼓励以及人格上的尊重,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与之沟通,让戒毒人员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感到自己通过积极戒治仍然是有希望的,从而促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戒毒信心。一般来讲,赏识教育对于戒毒人员的尊重关注应用在第一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上效果最为明显。因为这部分人员被尊重、被关注、被重视、被欣赏的渴求感最为强烈。
(二)强化赏识教育需要关注戒毒人员中灰色群体
在实际工作中,戒毒场所里存在一部分不引人注意的戒治群体,他们不同于受民警关注较多的积极表现的戒毒人员和难改重危人员。他们属于第三类人群——灰色人群。在教育戒治这类群体时,强化赏识教育,尤其是让他们参与到健康有为、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中来,就能有效调整他们内心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弥补与戒治他们的自身性格缺陷,逐渐淡化或减轻“灰色”心理,让他们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增强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分享戒治生活中的喜悦和快乐,产生积极的自我赏识、自我教育,自我戒治的内驱力,逐步向积极戒治群体靠拢。
(三)强化赏识教育需要关注戒毒人员的意志磨炼
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接受戒治的戒毒人员大多有多次戒毒失败的经历。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戒除毒瘾普遍感到信心不足。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它能够鼓励戒毒人员在教育学习、习艺劳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中得到磨练意志,增强勇气,使其在失败中能吸取教训,并顽强应对各类挫折。民警在戒治过程中赏识戒治人员的积极面,使戒毒人员人员个性特点中良好的一面得以充分的展现,能调动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挖掘出每名戒毒人员的潜力,扬长避短,促其戒治,使其体会到自身价值并努力成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更为有用的人。同时,民警通过赏识教育,也可以缓和警戒对立紧张的关系,防止其抵触情绪的产生,赢得戒毒人员真正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