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综合施策帮助抑郁症照管对象李某实现个人安定的案例

综合施策帮助抑郁症照管对象李某实现个人安定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照管对象李某,男,38岁,初中,江苏扬州人,曾经有个幸福家庭,因交友不慎染上毒品导致离婚,育有一女儿由其父母抚养,由于李某长期不回家,对女儿不管不顾不问,女儿对其非常痛恨,几年前就不认父亲。李某索性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先后因吸毒6次被决定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李某也曾下决心戒毒,但每次从戒毒所出来后都控制不住自己,找出各种理由和毒友交往,吸毒后又非常后悔和内疚,经常做出一些危险举动。2019年2月20日,李某吸毒后爬到五楼阳台上欲跳楼自杀,幸亏被朋友及时救下送到父母家,因李某不止一次这么折腾,父母非常害怕出事,万般无奈之下打电话给扬州后续照管工作指导站请求帮助。指导站民警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指示服务站工作人员与其家人一道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并做到24小时全天候实施。

经心理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因子4.6分,抑郁因子4.8分,提示症状频度和强度十分严重;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分为77分,提示有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量分为79分,提示有重度抑郁。综合心理评估与诊断结果为: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低落,符合忧郁症精神疾病特征。

【案例基本情况】

(一)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长期吸毒对其大脑的损害。

客观原因:与妻子离异内心受到打击,自感是因其吸毒败光家产对不起妻子,只能把对妻子的愧疚和爱统统倾注在女儿身上,然而女儿不仅不认其父亲身份,而且又因其不思悔改离家出走,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挫败感导致痛苦和焦虑。

其他原因:感情丰富,性格比较内向,与人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多次引起别人误解,与他人矛盾不断,心情郁闷。

(二)方案制定

后续照管是巩固戒毒人员戒毒成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后续照管成果的好坏,决定着戒毒效果保持的长短,决定能否最终戒毒。作为后续照管工作者只要不忘自己的职责使命,把做好后续照管工作当作主责主业,逐一纠正照管对象的缺点习性、心理问题以及不良嗜好,就能把有问题的照管对象化腐朽为神奇。

1.加强管控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缓解病情。

2.进行心理治疗,主要使用认知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及自身调节。

3.通过就业帮扶,解决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方案实施 

1. 紧盯“大事要事”打“攻坚战”。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确保人身安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第一选项,针对事情的突发性、紧急性和棘手性,一方面,指导站民警和服务站工作人员不敢有一丝耽搁,立即和公安相关部门联系,请求利用监控设备及其它科技手段对李某加强监控, 做好预防和突发事件的预案制定。另一方面,通过村委会和李某父母紧急做李某女儿工作,希望在生命攸关之际摒弃一切前嫌,对父亲的过错给予尽可能多的谅解,在大家通力劝说下,女儿回到父亲身边,并当面原谅了李某。两项措施同步实施,对稳定李某情绪、确保人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2. 紧盯“急事难事”打“歼灭战”。

李某在戒毒所就长期服用治疗抑郁药物,解戒后由于生活不规律,药物服用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持续坚持,为此采取三项措施予以保障:一是多方争取救助。要求家人根据李某病例和实际病情联系相关医院,按照江苏省脑科医院精神科医生开出的药物进行药物治疗,确保药物及时持久供应。二是专程回所进行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由于李某吸食冰毒时间较长,体内抗药性、耐药性较强,西药控制病情效果已显一般,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况改善不明显,遇到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随时会有自伤自残自杀过激行为以及不正确认识导致不良情绪产生。在没有更好药物控制治疗前提下,民警和工作人员在征得家人和本人同意前提下,多次带李某回东海戒毒所进行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把握自控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好效果。三是引入中药治疗。情绪疏导稳定后,为确保长期有效,及时与扬州五台山医院协商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强中药治疗及按摩等中医物理疗法,以此起到调理情绪,醒脑开窍、疏肝涤痰、调理气血,调整机体的脏腑功能及平衡阴阳的作用。

3.紧盯“薄弱环节”打“持久战”。

李某是带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同步展开。一是心理咨询—学会改变认知和情绪。抑郁症患者骨子里大多是完美主义者,会强烈要求自己做到完美,然而现实又很残酷,一般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会经常出现情绪低落,苦恼、忧伤甚至悲观绝望等。自卑或自我责备的心理是加深抑郁症状的导火线。据此,指导站请求东海戒毒所选派2名优秀心理咨询专业民警参与李某应急心理危机干预。在比较信任和坦诚的气氛中,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分析产生认知错误原因,将减少李某自责可作为走出抑郁的第一步,运用相关知识技巧对李某产生影响,教会慢慢改善自己的情绪症状,让李某明白其对家人的伤害已经成为过去,只要不再沾染毒品,好好生活工作,一切都是可以弥补的,特别是对女儿的伤害更是可以通过彻底戒断毒品的身体力行而得到谅解,现在女儿已经回到身边,说明已有所原谅不要太过于自责,更不要因为做错事老是自艾自怨不能自拔,犯错谁都会有,关键是从中吸取教训,这样犯错的代价才是值得的。后又进行几次咨询,李某不良情绪状态基本得到消除。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学会与人沟通和交际。针对李某人际关系差,不愿和他人交往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了系列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特定团体情景推动人际互动让李某体验、感悟,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享,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与点评,以达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接纳、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终实现自我成长。活动中李某逐渐体验到团体的力量和快乐;消除了恐惧、自卑和压力;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少一点误会,多一点理解与尊重的美好;体会到自身也是有价值的,增强了责任感和意志品质,提高了挫折耐受力。 三是自我调节—学会减轻自责和压力。抑郁病症的治疗,外部的引导和治疗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内心的愈合。民警精心收集了有关心理调节和压力释放的方法,让李某学习观息法、教其冥想法、学会整理自己感受和拒绝对号入座等,减少抑郁情绪,缓解压力,调节身心,使李某感觉渐渐回归了自然,体会到内心的平静、放松和愉悦。

4. 紧盯“个人安定”打“救援战”。

抑郁患者如果无事可做或事业失败经常会加重病情,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体会和品尝事业成功的喜悦,对病情的稳固好转至关重要。李某以前学过车床,有一点技能,民警和工作人员四处奔走多方联系,终于有一家乡镇企业愿意接收,但鉴于其社会危险性和不确定性存在,厂家提出要有人提供担保。结合前段时间综合治疗和管控表现,考虑到正常上班对其病情康复和家庭帮扶具有双赢作用,特别是现实危险性有所降低,民警经慎重考虑,主动出面愿意提供担保。李某经过一段实习后,工作有了起色,也得到用工企业的认可。他说:“现在能为家里减轻负担做点贡献感觉特别开心,我对自己也有了信心,对未来充满向往。” 

(四)效果评估

自我评估:通过民警和工作人员悉心帮助和教诲,特别是几次心理咨询,感觉豁然开朗多了,社会没有抛弃我,家人也已经接纳我,心情好多了,也不烦躁压抑了,原来世界和社会都是美好的,今后再也不会干傻事了。

民警评估:心情明显好转,能主动和家人、朋友谈心聊天,特别是有了稳定工作后,心情放松,情绪明显改善,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少。

家人评估:和以前明显不一样,肯讲话,遇事也不太冲动,吃饭、睡觉也很正常,情绪比较好。

心理测验评估: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分为62分;

抑郁自评量表:测量分为61分,提示李某各项指标都有明显好转。

【案例思考】

(一)用新视角认识问题,宣传与打击还需加强

随着新型毒品呈增长蔓延趋势,特别是冰毒对人的大脑损害具有不可逆,正因为这个原因,吸毒人员中各种精神类疾病呈上升趋势,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很多吸毒人员特别是准吸毒人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认为新型毒品毒性弱,上瘾也慢,吸一点不会有什么问题,结果越陷愈深以致患上严重疾病,政府机关应加强新型毒品危害的宣传和打击力度。

(二)用新探索指导工作,教育与咨询还需多元

后续照管不仅要对正常解戒人员进行帮扶和服务,对患有各类精神疾病人员更应该加大帮扶力度,不能认为这些人已经回归社会,与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关系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便山芋再烫手,作为后续照管民警和工作人员也要责无旁贷接过来,不能做选择性照管,对李某及时跟进进行综合性危机干预,避免和缓解了恶性事故的发生,为今后类似照管服务提供了范本。           

(三)用新思路搭建桥梁,融合与发展还需出新

患有抑郁症解戒人员回归社会后,经常会受到社会唾弃,一旦自暴自弃,就会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必须加强管控和治疗。然而仅靠后续照管一己之力显然难以做到,要按照“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的法律设计和规定,推动省、市、县禁毒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牵头,创立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后续照管与社区康复融合发展组织机构。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责任共担、社会参与、携手共进”的后续照管与社区康复融合发展工作机制。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