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指导与后续照管相集合促戒毒人员潘某保持操守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回归指导教育和后续跟踪帮教作为戒毒人员由戒毒场所走向社会的桥梁纽带,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链条作用。作为戒毒回归人员融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和出所后的“最先一公里”,回归指导教育和后续跟踪帮教在提高戒毒人员防复吸能力上分别起到筑基和预警的作用,是帮助解戒人员避开出所“高危复吸期”的重要抓手,两者的教育工作主要围绕戒毒人员心理建设、就业指导、社会适应等方面开展,通过不断完善戒毒人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戒除毒瘾和抗复吸能力,加强家庭和社会认可,筑牢解戒回归人员顺利融入家庭、扎根社会的“第一道拒毒防线”,真正帮助戒毒人员完成从“违法者”到“社会人”的转变。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潘某,男,52岁,江苏盐城人。潘某因生意应酬于1998年开始接触毒品,后因吸毒成瘾严重,两次被决定劳教和强制隔离戒毒。2018年6月因在酒店与他人吸食冰毒被当场查获,再次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潘某入所后戒治态度积极,言行规范操守较好,个人戒毒意愿强烈。前两次回归社会后都因个人意志薄弱和社会环境影响,重新走上复吸道路。此次临近解戒前潘某专门找到民警表示:对过去所走弯路有深刻悔悟,希望彻底戒断毒瘾恢复身体健康。但是很害怕出所后与原来朋友交往后“心瘾”发作会重蹈覆辙,更害怕解戒后在社会和家庭框架中仍无法摆脱“吸毒者”被怀疑和歧视的眼光,从而滋生负面情绪,导致情绪低落再次复吸。
(二)原因分析
1.复吸危险因素:前两次强制隔离戒毒表现均较好,父母对其被强制隔离戒毒的行政强制措施也都十分支持,个人也希望通过强制戒毒戒除毒瘾。但每次刚走入社会,突然感到戒毒所正能量支持消失,会立马产生不适应感,加上毒友圈经常聚集导致“心瘾”发作,由此循环往复再次坠入复吸。
2.认知缺陷:认为吸毒是生意场上应酬所致,因为吸毒导致企业运营每况愈下最终破产,美满家庭也因此破裂。双重负性事件刺激使其产生消极情绪,继续选择吸食毒品发泄消极情绪。此后一直认为只要吸毒都是外在客观事件引起,自己没有责任。在认知结构中,生活事件是导致吸毒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忽视了主观认知的调节作用。
(三)方案制定
1.在精准把握所思所想上着力。通过综合分析戒治经历以及谈话聊天等渠道,掌握临解戒期间心理状态和对解戒后的生存担忧。
2.在精准把握复吸要素上用力。通过帮助复盘前两次复吸经历和原因,找准防复吸的重点靶向,多维施策,精准发力。
3.在精准把握改变认知上发力。通过加强防复吸训练,改变错误认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巩固康复适应期成效。
4.在精准把握坚定意志上聚力。掌握拒毒防毒技巧和方法,坚定戒断意志,结合出所后后续照管确保走好社会“回归路”。
(四)回归指导的实施方案
1.防复吸现实模拟训练。一是情景模拟弱刺激。对潘某面对“再次遇见毒友或身处曾经吸毒地、或见到毒品”等情景时,仍会产生强烈的难以自控的条件反射(复吸),根据巴普洛夫“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相应刺激予以弱化和消融”的条件反射理论,在所内通过模拟吸毒环境和情景表演,减弱环境刺激对潘某的影响力,以此达到弱化和消融其曾经建立的条件反射,进而增强拒绝毒品的能力。二是现实模拟抑渴求。针对潘某出所初期有可能出现的复吸因素开展现实模拟训练,一方面通过对潘某实施内省、讨论、激励等手段激发改变吸毒行为的动机,促进认识目前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并帮助处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寻找或设定高危情境,如面对不良环境、交友障碍、情绪困扰、疾病等讨论诱发复吸因素,练习控制渴求感的技巧。三是真实训练强意念。带领潘某定期开展“30秒与毒品说不”的真实训练,通过对危险场景的“司空见惯”,形成相应的正确反应模式,做到回归社会后面对相同场景而临危不惧。
2.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针对潘某的不合理认知结构,可以通过B的合理化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具体做法是:首先是举例释理。从生活中的小事举例告诉其B的改变可以使生活更美好,然后找出潘某过去的错误认知,告诉其如果不是他的错误认知也许不会出现吸毒这一不良行为,生活将是另外一番风景;其次是暗示训练。记录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暗示自己用积极的看法和情绪回应,民警每天检查其记录,并进行正确引导,反复训练使其形成习惯性思维。
3.开展社会适应性指导。针对潘某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健康、婚姻、就业、人际交往等现实问题,全方位开展社会适应性指导:首先,进行身体康复训练和保健知识教育。每日早上进行半小时晨练(康复操和器械锻炼),同时邀请民警医生每周给潘某讲授保健知识和“三高”疾病防控知识;其次,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潘某出所后准备随儿子到无锡居住,在陌生环境中尽快帮助潘某适应新的交际圈是改善人际交往的首要任务。由于长期隔离社会,潘某交际心理需要有个平稳过渡,民警特意组织潘某参加出所人际交往团辅训练,为其介绍目前社会比较流行的新的交友方式,比如微信、微博平台等,帮其拓宽交友途径。
(五)后续照管的实施方案
影响出所后戒毒人员戒断操守保持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人认知、家庭包容、社会肯定和基本生存四个因素,四者只有相互协作配合才能构建稳定的支持系统,隔绝“心瘾”滋生土壤,真正帮助解戒人员回归社会后步入生活正轨,与容易复吸的环境条件彻底诀别。
1.实行无缝对接,强化自我认知。后续照管指导站民警在潘某出所后第一时间与其取得联系,向其宣讲当前后续照管政策支持,并明确专人对接,进一步强化其“可戒断、能保持、不复吸”的信心和认识,对其不嫌弃、不抛弃,帮助其树立“社会人”的属性意识,真正从自身摆脱吸毒的前科“阴霾”,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通过正向引导不断深化自我认知。
2.修复家庭关系,重构家庭支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婚姻或血缘建立起来的特殊关系,家庭成员间联系紧密,荣辱与共,是感召力最强、最有效的后续照管方式。潘某和儿子入所前关系冷漠,后续照管民警及时帮助潘某和儿子积极修复家庭关系,通过亲人间日常的相互关心,共同参与家庭活动重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帮助潘某找回生活重心,感受家庭温暖,远离毒品诱惑。
3.拓展帮教渠道,引入社会救助。后续照管民警充分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积极动员和引导机关、企业、社区、职能部门和社会人士参与帮教,定期邀请专业人士给潘某和其他照管人员开办戒毒知识讲座,引进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潘某结成一对一心理帮扶小组。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定期组织潘某参与开展如爱心助老、植树造林和美化家园等公益活动,帮助建立正常的人际圈、社交圈,强化回报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人”的价值属性和社会归属感。
4.加强联系沟通,化解生活难题。回归社会初期的解戒人员,由于社会接纳程度低,精神压力大,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一些问题极有可能因为自己吸毒者身份和经历而有意放大,从而产生排斥。后续照管民警定期对潘某跟踪回访,通过建立后续照管人员帮扶群了解其回归社会,重塑自我过程中碰到的现实难题,协调各方力量帮助解决。潘某有再就业的想法,但是认为年纪大不好找工作,针对这种“自食其力”的想法民警首先给予肯定,并遵循资源就近原则,积极推荐潘某在某服装企业当后勤管理员,潘某对这份工作十分珍惜,工作表现突出,获得了企业雇主的高度认可。帮教过程中潘某为弥补多年对家庭的缺憾,想开拓第二职业以帮助儿子减轻生活压力,提升生活品质。在向指导站民警阐明想法后,民警结合其当前生活状态、文化水平和个人兴趣,积极联系当地劳动部门,将其纳入当地免费职业培训计划,实施开展了电工职业培训,不仅拓展了谋生本领,而且更坚定了好好过日子、过好日子的信心。
(六)实施成效
1.个人自述:已经逐步摆脱毒品对健康和人格造成的不良影响,初步建立了自律、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每天生活作息很规律,坚持24小时养生。能够独立面对遇到的问题,根据自身认知和经验找到合理解决途径,感觉不吸毒的生活更精彩。
2.儿子描述:父亲精神状态很好,天天在家研究养生。通过微信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有时候会和新朋友钓鱼、爬山、旅游,以前的毒友再也没有联系过。非常相信父亲不会再吸毒了。
3.回访调查:复吸次数为0;身体状态为“最佳”;心理无明显障碍;家庭支持率为100%;社会支持系统完备。
【案例思考】
回归指导期的个别化教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现了戒毒所所内戒治和出所后的后续照管无缝对接,有效的巩固了所内戒毒成果。在做好回归指导和后续照管的连接过程中,要坚持好三个原则,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发挥“1+1”大于2的功效。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确保矫治工作的针对性。矫治过程中民警要始终把戒毒人员主观想法和客观反映作为切入口和落脚点,在个案教育过程中,注重戒毒人员的感受,尊重戒毒人员实际需求,根据每个个体特有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文化水平,形成一人一案的教育矫治模式,不套用模板,不随波逐流,确立戒毒人员主体地位,充分遵循个人意愿和发展,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鼓励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实现戒毒人员的自我成长。
(二)坚持科学系统原则,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回归指导和后续照管两者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在降低戒毒人员出所后复吸率的目标导向下,应放在统一框架内综合考量、系统筹划,按照后续教育、矫正、督导、帮扶等一系列有益于“脱毒——康复——适应社会”的渐进规律,系统、连贯地实施后续照管,综合运用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法,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社会调查量表等,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积极借助社会资源,解决出所后出现的生活困难,协助其顺利渡过复吸危机,完成保持操守的再社会化活动。
(三)坚持整体联动原则,确保后续照管的实效性。后续照管工作起始于所内,承接于公安、民政等多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戒毒人员教育工作的延伸,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强制隔离戒毒所、团体、企业、社区和家庭在后续照管过程中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提高后续照管工作效率,增强后续照管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