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患有精神症状戒毒人员高某的综合性教育矫治个案

对患有精神症状戒毒人员高某的综合性教育矫治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高某,女,1976年9月出生,普通高中文化,浙江人,离异,有一个儿子归前夫,但由高某养母在抚养。该戒毒人员于2017年由丽水市公安局莲都区分局送至我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期限2年。入所之后,行为养成极差,人际关系紧张,脾气暴躁,易冲动,对抗管教,并具有暴力倾向,违规违纪被民警制止时辱骂民警,并冲向民警叫嚣威胁且拒不认错,消极对抗学习任务,不服从管理,且殴打同组人员,处处表现出难矫治性。

高某情绪不稳定,且有自言自语、幻听、经常手舞足蹈等异常言行,经医务部门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鉴于高某存在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当时入所队给予警告处分,并告知其留期1个月参加教育适应期的学习,后高某转入康复巩固期调入我大队,并列为大队级重点人员。

高某是养父母收养的孩子,养父因其赌博、吸毒多次劝阻无效后遗憾离世,养母年事已高,听力不好,还要照顾高某的儿子,自高某赌博、吸毒后,家庭条件极差,收入微薄,只有养母的退休金和前夫每个月给的500元抚养费,所以养母在78岁高龄下还要到处找活做,来还高某欠下的赌债。谈到家庭,高某从来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表现得满不在乎。因受到警告处分,1个月只有1次亲情电话,但她从来不打,也不给家人写信,小组座谈谈到亲人、家庭,别的戒毒人员都有说不完的话,而她从不发言。

【案例基本情况】

(一)寻根溯源,多方面查找原因

针对高某的戒治表现,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及多次个谈分析,找到问题本源:

1.精神因素。该戒毒人员患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时候控制不住言语和行为,容易产生偏激言行。如果得不到及时精确的治疗,会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有暴力倾向,不加以管控,后果不堪设想。

2.性格方面。对他人和社会抱有敌意,习惯于从阴暗面看问题,缺乏自我纠错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自尊心强,易暴躁易冲动,该戒毒人员曾经说过:我虽是抱养,但从小也是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长大的,以前给领导开车,谁见到我不尊重啊?之所以赌博吸毒,也都是因为交了一群狐朋狗友。

3.家庭因素。亲人和家庭是戒治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戒治的动力。尤其是曾因吸毒而伤害家人的戒毒人员,迫切想积极通过自己的戒治来弥补过错,而和家人失去联系无疑对戒毒人员的思想情绪和戒治积极性的打击是巨大的。高某表面上满不在乎,内心却非常渴望能够联系上家人,得到母亲的关爱和孩子的谅解。

4.价值感的缺失。高某做好坐满2年的准备,是否提前解除都不在乎,认为自己出去之后依然是一事无成,只能给家人带来麻烦和苦恼,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人生没有价值,曾坦言自己已经看破红尘。

(二)对症下药,采取多项教育矫治措施

1.联系专家定期会诊,为“顽石”诊治,恢复身心

该戒多年吸毒造成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经常有幻听幻觉现象,自言自语,手舞足蹈,有时候在睡着的状态会大喊大叫,为此大队积极落实相关措施,随时关注其动态并在其有思想波动或行为异常时及时进行了解和疏通。同时为了让其尽快康复,安排定期的精神科会诊,详细记录其近期的思想情绪动态以及精神异常症状,让医生更好的了解高某的病情。通过长期的治疗和服药,服药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精神异常状况从经常出现到偶尔出现,出所时基本停药,精神状态良好。

为了帮助她更好的康复,不仅定期安排精神科专家会诊,对其病情进行记录与跟踪,还经常开展心理辅导,安排心理咨询师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与帮扶,寓教于乐;细心挖掘她的长处,比如其有打羽毛球的特长,就鼓励其积极参与活动,在春节“我是大赢家”打羽毛球活动中,高某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信任的种子在她的体内发芽,变化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2.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顽石”点头,开启心扉

因高某身材高大,穿不了普通型号的戒治服,没有汇款也未曾订购过冬物资。主管民警一方面为其积极联系,想尽各种办法调配到大码的戒毒服;另一方面也号召组里有余力的老学员先拿出自己多余的衣服暂借给高某。高某拿到新的大码的棉衣等衣服时非常高兴,对待民警的态度也好转起来,不再爱理不理,但是话依然很少,不愿敞开心扉。

高某情绪控制困难,有不喜欢的事情就坚决不做,用吊儿郎当的表象来掩饰自己。尤其是在外面时就仇视警察,对民警充满敌意,甚至认为自己来戒毒是受到了公安民警的“陷害”。因此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很难与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民警通过观察和多次接触,发现她对儿子很在乎,于是民警从同是母亲的角度出发,找到共同的语言,谈论孩子的成长和趣事,引起高某的共鸣。在谈话中她表示对不起儿子,从儿子又讲到了母亲,最后泪流满面。她告诉民警,这是入所以来说话最多的一次,感觉很多东西说出来似乎也轻松了不少。多次交流后,高某逐渐开启了心扉。

3.搭建亲情帮教的桥梁,让“顽石”微笑,重塑价值

通过多次朋友般聊天,民警发现高某极其渴望亲人的关爱,用无所谓的态度伪装内心的坚强,用粗俗的语言和暴力来维护强势的自尊心。对此,民警经常旁敲侧击高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要抓紧时间尽孝,而对于孩子,既然心存愧疚,更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改变。后来,高某终于开口向民警申请给家人打电话。但可惜几次电话都未能打通。为了能早一点让高某与其养母取得联系,民警也帮高某拔打了其养母的电话,其养母确实不接陌生号码的来电,导致多次拨打电话无果,于是民警通过短信的方式告知其养母相关情况,请她接听我们的电话,最后终于与其养母取得联系。民警把高某入所后的一些具体情况告诉了她的养母,其养母年纪很大,虽生活过得艰苦,但对高某这个女儿还是非常关心的,直言自己现在70多岁了每天还要在外面打工、扫地,实在无法来看她,但也表示会让高某的儿子多给其写信,也会尽可能给高某存一些生活费等等。当民警把这个消息告诉高某后,高某显得非常高兴,话也多了起来,甚至跟民警开起了小玩笑。

因高某的儿子只有周日在家,于是民警专门周日让高某打亲情电话。高某和儿子通过话后,泪流满面,她表示: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下了,我没有隐瞒儿子我在戒毒,我告诉儿子我戒毒的情况,儿子是个小男子汉,说要等我出去。为了儿子和母亲我会好好的戒治,我要争取提前解除。

通过亲情帮扶,高某找到了戒治的动力,不再对任何事都不上心了,生产习艺劳动产量猛增,和小组同戒之间也有了沟通和交流,后来慢慢的也开始帮助新学员,在1次小组组长选举中,还有几人投了高某的票,让人甚是惊喜,高某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找寻到人生的价值。

入所后1年多来,高某变了,她的眼神变的柔和了,她遇事变得冷静沉稳了,她学会和人如何相处了,并且懂得如何安抚帮助别人了,她下回归指导区的时候给我说:现在回想刚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茅坑的石头,又臭又硬,任性,偏激,浑身带刺,以前对警官极其不尊重,总是把警官善意的关心曲解,可没有想到你们这么能坚持,一点一点的打破我的心理防线,一次又一次触动到我心底最不可触摸的地方,警官的爱如水滴一样,慢慢的将我这颗顽劣的石头穿透,让爱直达我心灵的最深处,感谢警官对我的挽救与帮助,出去之后我一定远离毒品,找份工作,不再让母亲劳累,不再让孩子对我失望。

【案例思考】

经过大队民警的教育引导、其他相关科室的支持帮助以及高某自身的努力,高某在受到过1次警告处分情况下,已上报1年就提前解除。在与户籍地公安联系出所事宜的时候,那边的民警对于高某提前解除表示很惊讶。

在高某个案工作过程中,民警注重以人为本与戒毒人员始终保持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适当的运用“共鸣”的方法去找寻和戒毒人员的共同语言,逐步打开戒毒人员的心扉。与此同时,民警时时关注戒毒人员的身体、精神状况,关心戒毒人员的生活情况,尽最大能力帮助戒毒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尽快获得戒毒人员的信任,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我们锲而不舍,充满爱心、信心、诚心、真心和耐心,必能教育转化这些有问题的戒毒人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