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携手帮助残疾照管对象董某实现个人安定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人员是一类特殊群体,其中,残疾类吸毒解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处境则更加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生存能力低下,行为认知上也与社会环境的要求格格不入,常常不能维系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二是由于吸毒行为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伤害,又因患身体或精神残疾而成为家庭的负担,家人对其难有信心;三是由于身体缺陷以及曾经有过吸毒行为,往往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双重偏见,更容易产生悲观气馁、沮丧失望等不良心态,而这一心理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偏见。所以帮助残疾类吸毒解戒人员提高认知水平、改善行为方式,逐步弥补社会功能缺失,应当成为后续照管工作的重要前提。
【案例基本情况】
(一)照管对象基本情况
照管对象董某,女,34岁,初中,丧偶,江苏省无锡市人,十几岁开始吸毒,4次被决定劳教戒毒,其未成年的儿子由其父母抚养。2014年再次因吸食毒品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016年解戒后与父母共同生活。
由于长期吸食毒品,董某的精神状况出现异常,在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一直有幻听、幻觉等症候,经镇江市医院检查诊断为间隙性精神分裂症。
2018年,无锡新途后续照管服务社工作人员在例行跟踪回访中,发现董某神情呆滞、目光游离,对工作人员有较强抵触情绪,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经向其父母询问得知,董某自解戒回家后3个月从未走出家门,整日将自己锁在家里,拒绝与任何人接触,家人尝试各种办法也无法改变状况。董某的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照管机构的帮助,以改善董某的生存生活状况。
(二)方案制定
鉴于董某情况的特殊性,服务社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情况向指导站民警做了专题汇报。大家经协商后一致认为,董某罹患精神疾病、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尚处幼年,如果个人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后果会更加不堪。对于照管机构来说,对其展开帮扶救助难度虽然很大,但其获得帮扶救助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显而易见。结合董某具体情况和现实需求,拟定如下照管服务方案:
1.以“沟通”为先,取得家庭认同。由民警与董某父母协商沟通,结合现实处境和需求,共同商讨完善照管方案。
2.以“协调”为托,联系医疗机构。根据病情现状,帮助寻找专业医疗机构,尽快实现就医治疗,确保稳定缓解病情。
3.以“帮扶”为首,申请生活保障。按照低保政策和申报条件,帮助董某母子申报低保。
4.以“鉴定”为要,申请残疾鉴定。协助董某向专业机构申请精神类残疾鉴定并向残联申领残疾证。
5.以“就业”为纲,帮助实现就业。在健康状况允许的前提下,鼓励走自食其力道路,帮助联系相关福利企业实现就业。
6.以“服务”为续,强化跟踪帮扶。加强走访联系,安抚情绪,督促药物治疗,及时做好衍生后续照管服务,确保精神、身体状态良好。
(三)方案实施
1.在“谋实”上下功夫。董某由于长时间疏于治疗,病情每况愈下,如不及时医治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后果。据此,指导站、服务站没有丝毫耽搁,与其父母一道四处咨询走访,根据病情、支付能力和其它综合情况考量,最终选择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通过一段时间治疗,董某病情逐渐稳定,心情日渐开朗,开始与家人和医生护士交流互动。半个月后,根据医生意见,出院回家修养治疗。为巩固治疗效果,民警和工作人员又协调街道社区,帮助董某免费到康复场所进行适应性训练,董某的生理功能逐步恢复,生理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好转,笑容渐渐回到全家人的脸上。
2.在“治本”上花气力。治疗疾病仅仅是帮扶救助的开始,要想真正解决病残实际问题,就必须办理精神残疾等级证明,解决后顾之忧。民警和工作人员将董某的情况向街道残联专员和社区领导进行专题反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陪同董某向有关部门咨询了解办理残疾证的具体要求,指导和协助董某向无锡市精神疾病卫生中心提出精神残疾鉴定申请。在民警和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下,董某顺利在无锡市精神疾病卫生中心完成评残鉴定全部程序,并拿到了三级精神残疾证明,从启动程序到拿到证书仅仅不到两个月时间。
3.在“救助”上动真格。残疾证的及时办理为董某一家人解开了一个积压在心里多年的心结,也为今后享受相关政策铺平了道路,但是,仅靠父母微薄的退休金,一家人的生活和董某的后续治疗仍旧难以为继。看到大病痊愈后刚刚有点喜庆的家庭又在为生计再一次长吁短叹,民警和工作人员决定寻求新的救济,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后,认为其母子符合办理低保的条件。在民警和工作人员指导协助下,董某向民政部门递交户口本、身份证、社区证明、申请书等相关材料,在民政部门完成上门调查核实、公告公示等程序后,董某母子最终被确认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并且,因为董某持有三级精神残疾证明,其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为一般低保户的120%。
4.在“就业”上做文章。享受低保政策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要想提高生活质量,唯有靠自食其力。以前董某自恃身体有病,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董某健康初步复原后,为防范其产生畏惧劳动的念头,民警亲自带领心理咨询师上门进行心理干预,以许多身残志不残的戒毒成功人员为榜样,进行同伴教育,帮助她克服逃避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董某自信心逐渐恢复后,民警及时联合民政、残联、公安、社区,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向相关企业阐明董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终于获得理解,社区一家爱心企业同意接纳董某就业。经过半个月劳动技能培训后,董某正式上岗成为一名合同制员工。企业在支付劳动报酬的基础上,按照政策法规要求,为其缴纳社保。期间,董某虽因病情反复多次入院治疗,但医药费均按照职工医保标准报销,极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5.在“服务”上用真心。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跟踪照管帮扶服务,将董某列为重点人群,为其度身制定帮教计划,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法律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从根本上使其感受到人格平等和民警关怀。另一方面,加强电话沟通、跟踪回访和节日问候,每次都给予鼓励激励,督促其保持操守、治疗疾病并做好身体康复,使其感受温暖、获得警醒,从而更好地帮助其稳定情绪、自食其力、巩固戒毒成果。
(四)照管成效
今年初,董某在父母陪同下专程来到后续照管指导站,将一面烫着“浓浓关爱情、满满正能量”的锦旗赠送给指导站、服务站的民警和工作人员。她紧紧握着民警的手哽咽地说:“我一直以为像我这样生理心理都有残疾的人,活着是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死了也是一个没有人关注的废物,没想到是你们对我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使我早已死了的心又重新鼓起活下去的勇气。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好好活着,与父母与孩子一起慢慢变老。”
【案例思考】
江苏后续照管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相应的工作框架,现阶段必须主动融入平安江苏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后续照管融合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多方驱动,戒毒所、公安、司法、社区、职能部门和家属都参与其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用“六位一体”的模式形成后续照管工作的强大合力,推进后续照管提质增效。
(一)要在落实“以衔接帮扶为延伸”模式上展开命题和明晰任务。司法部将对解戒人员出所回归社会后的延伸帮扶服务明确为基本工作内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将统一戒毒模式的基本要求与当前开展的后续照管工作实践相结合,科学谋划设计,明晰目标任务,下大气力在更高层次、更大格局上推进后续照管工作。
(二)要在落实“以照管对象为中心”理念上推动实践和谋求创新。要积极主动关心解戒人员及其家庭,帮助他们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增强生活信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进一步激发照管对象及其亲属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意识,为他们顺利回归、融入社会、走向新生创造必要条件。
(三)要在落实“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措施上提高水平和扩大效能。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开展好对照管对象的“精准帮扶”工作,由专人对重点人员进行帮扶教育,确保一个不脱管、一个不失教,在法律援助上坚持“应援尽援”,在帮扶救助上坚持“应帮尽帮”,为照管对象开辟 “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坚持把对残疾吸毒人员关爱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性工作,统筹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积极动员和引导机关、企业、团体以及企业家、慈善家、爱心人士等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强化后续照管工作的社会支撑力量。要切实加强工作探索研究,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措施,在落实精准帮扶措施上用真功夫、出新成效,不断提升帮扶救助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