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小子彭某综合性教育戒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台球是一项在国际上广泛流行的高雅室内体育运动,其中斯诺克最为普遍,已成为一项比赛项目,可是,参赛者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少年成名的丁俊晖还是刻苦训练的“火箭”奥沙利文,所取得的成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故事的主角也是一位台球高手,他的人生路更加艰难多舛,他的前期生活,甚至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可是,现在他的事业正蒸蒸日上,为家乡城市化建设贡献着光和热。他的前期经历了什么?
彭某,1974年出生,江苏南通人,高中文化。2007年,由于误信朋友劝告,为寻求一时的快乐,在上海一个所谓的朋友“带领”下,开始吸食“冰毒”,并因此走上重复戒毒路。10年间,他几进几出戒毒所,几次走到结婚的门槛又擦肩而过。性格倔强的他,却始终不知悔改,一直沉陷于毒品的漩涡。
【方案制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戒毒人员的综合教育,编制形成一定的行动方案,提前做好功课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彭某的情况,我队制定了四步走方案。
第一步严管严控,促使彭某认同我们的戒治教育方式。用时间换转变,经过几个月的连续管理,形成心理习惯,使其在思想上默认我们的管理和教育。
第二步真情感化,民警用一贯坚持的教育赢得其他戒毒人员的尊重和支持,借助其他戒毒人员特别是老乡身份撬开其闭合的思维回路,通过潜移默化的细微教育融化其心中坚冰。
第三步借势利导,运用其本身爱好,“求同存异”加深共同语言,并利用其自尊心极强,对待过去的荣誉极度看重心理,寻找闪光点和改变行为习惯的轨迹,进而顺藤摸瓜扩大其向好的可能性。
第四步内外联动,在其家中发生变故后,一方面民警及时关心,解决其渴求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家人亲情的力量,构建其心灵可以停靠的港湾,特别是其家人对其态度的改变和帮助,让彭某有了戒治的动力。
【实施情况】
(一)歧途
“用一把锋利的尖刀,一片一片的削我的心头肉!”
由于活动能力强、为人勤奋,彭某在几年的训练后很快就取得江苏省台球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并利用自己的好脑子在家乡站稳脚跟,还把事业扩展到上海。偶然机会,在朋友的“关照”下开始吸食毒品。在吸毒后的日子里,家人也都曾劝阻多次,希望他可以回心转意。其中有一细节更是让人难忘。2009年9月,彭某再次过量吸食毒品后,精神极其亢奋,产生幻觉。为了打击“敌人”,他竟然持刀冲到女友家里,逼迫女友交待“偷人”对象。被民警制服后,他认为这是“女友”报复自己,是一次图谋自己钱财的诡计。当时的他坚信,毒品是自己的唯一伴侣,是自己存活下去的支柱。
可惜,最后“快乐源泉”终不到来,等来的却是肉体的痛苦不堪和年迈双亲的悲痛欲绝。妈妈流泪哭泣,“儿啊,你这是用了一把锋利的尖刀,一片一片的削我的心头肉啊!我的心疼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二)执著
“孩子你在哪里,我想见你一面。”
彭某开始吸食毒品时,父亲已经70多岁。老人共有3个儿子,老大老二早已结婚成家,并已开枝散叶,只有彭某一直处在单身状态。老人原本硬朗的身体,在彭某多次的吸毒、戒毒、再吸、再戒的循环中被慢慢掏空了。由于身体虚弱,加之担忧思念儿子,老人家在2015年年初就只能卧床休养,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作为家中的幼子,从小到大彭某无疑得到的疼爱是最多的,对于养育自己的双亲,彭某特别孝顺。他曾在心里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全部去回馈父母,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然而,在父亲衰老的下坡路上,伤害他最深的、最彻底的,偏偏就是他的幼子彭某。
想起父亲,彭某的眼睛又红了。“我现在回想之前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我的心,就像着了魔一般,父母的叮咛劝慰、老泪纵横、女友一次又一次的哭喊吵闹,都不能唤起我那颗沉睡的心,最起码的亲情人性几乎泯灭。我真是一个十足混蛋,不配享有父母的爱!”
由于彭某经常到外边和朋友一起吸毒,辛苦打拼5年的公司因为资不抵债破产关门,交往的几个女友也是各自分飞,父母的眼泪干了又流。吸毒的10年间,他只有一次在家过年,还因父母劝诫而中途离家远走。回归社会后的彭某,有一次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偶然看到父亲的一篇日记。父亲写道:“从小儿子记事起,我就感觉他聪明、勤奋,在小小年纪就可以给我带来欣喜,全省第三也是台球中的‘探花’了,我心里非常自豪。今天我病了,救护车将我带到医院输液,昏昏沉沉中,我知道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有同事、朋友、儿子、儿媳、孙子……我一直期待着一个身影的出现,那就是我疼爱的小儿子,可是等啊等啊,始终看不到他的身影,我睡了又醒,可是我的小儿子还是没来,你到底在哪里,想你啊……”。
(三)转轨
“谢谢你们这么不懈的付出,一直没有放弃对我的救赎。”
“哎,以前的伤心事都不提了,你要好好把握现在,过好今后的生活啊!”李警官的一通电话把彭某从痛苦的回忆中拉进现实。彭某长叹一声,笑着说:“真的谢谢各位警官及家人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放弃我,帮助我走上正途,回归正常的人生轨迹。”
为了让吸毒人员彭某戒除毒瘾不再沉溺于虚幻的快乐,转变偏执扭曲的人格,民警自掌握其情况之初就精心编制综合矫治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
1、砸开回路。彭某由于是“多进宫”人员,常利用其丰富的经验,抓住民警言语及制度中存在的漏洞,频频在戒毒人员中充当“组织者”“领头人”角色,甚至煽动部分不明情况的其他戒毒人员对民警执法吹毛求疵,以戒毒人员“权利维护者”自居。民警一方面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执法管理行为,不给其发挥机会,另一方面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严密掌控其言行举止,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制度规矩及时惩治,矫正恶习。同时,加强法规队纪的教育,利用对其他戒毒人员违纪行为处置的案例,正反结合把吸毒违法、强制戒毒是挽救“悬崖边上人”的理念楔进其思想,打破其思想中固有的思维回路。
2、借势解扣。2015年10月,彭某表现反常,夜里经常睡不着,沉默不语,不像以前那么咄咄逼人了,有时眼圈还是红的,像哭过。张警官了解后,得知反常情况始于周日打完亲情电话。经过调查得知,彭某父亲上周病重住院并已过世,遂找彭某谈心。民警告知彭某,其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孙绕膝,在离世的时候可以看到子孙满堂。彭某开始言语很少,不愿触及内心隐藏的恐惧和不甘。民警经申请先后3次带其拨打亲情电话,询问父亲住院期间、丧葬及母亲在家中状况。在一个休息日下午,彭某主动找到张警官,表示想谈谈。“我首先谢谢你及其他警官对我的帮助,没有因为我的过去抛弃我,在我父亲过世期间对我的照顾,我打心底感激。听到家中信息,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幼稚与无耻。”
3、辉煌激励。彭某青年时有台球爱好,在遇有节假日娱乐活动时表现积极,特别是解开心结后更是明显。2015年春节,彭某以一曲劲爆的舞蹈赢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遵从同伴要求表演了两遍。民警趁机利用彭某的良好表现多次表扬,在讲评中多予鼓励。休息日遇有斯诺克比赛,让彭某做现场解说,运用早年辉煌激励其展望未来。
4、转化顽石。随着康复训练比重逐渐增加,其在运动中的天赋得到表现,各类训练器材练起来得心应手,基于以前的好底子,还成为民警康复训练的好助手。2015年年终训练成果比赛,中队表演的项目手语操《跪羊图》,成为彭某表达对父母感恩亲情、实现戒治价值的好平台。学习之初,彭某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并在休息日缠住民警讲习动作要领,争取记清每一次伸展。整套动作一周学会,成为民警教学的得力助手。“你的兴趣是台球和器械运动,咋对没有运动量的手语操这么感兴趣?”张警官笑问。“这个不纯粹是兴趣,是我对父母的忏悔和爱的表达,每次练到‘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我都会想起过世的父亲,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彭某咋咋嘴巴说。
(四)重生
“奉劝那些还在迷途的人,早日醒悟回归自我。”
2016年4月,曾有以前的“毒友”上门,邀请彭某再次相聚,乐呵乐呵。那时的彭某,对“快乐源泉”的认识已日渐清晰,虚幻的毒品已难以侵入他的思想。他绝然拒绝了以往朋友的邀请,并且劝说他们赶快回头上岸。
2016年1月,彭某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返家,和大哥一起承包老城区改造项目拆违拆旧工程,还利用闲暇时间重拾台球爱好,并在2017年中式八球公开赛中取得32强的好成绩。去年彭某找到新的人生伴侣,并将于明年完婚。
如今,彭某已经完全摆脱了心魔,他深有感触地说:“想起以前的荒唐无知,我就像被关在一个自我打制的精神黑屋里,迷茫固执、生不如死,抛弃亲情和爱意。如今幡然醒悟,真心奉劝那些还在迷途的人,早日醒悟,做一个真实的人。”
【案例思考】
1、多次戒治的戒毒人员,特别是曾经在社会上取得较好成就的戒毒人员,会利用以前的知识和阅历,有针对性的对抗我们的戒治教育,这需要我们严格依法依规管理,不缺位不逾矩。
2、人都是社会性动物,都有其内心最脆弱、敏感的地方。我们若能抓住机遇,打开其内心的枷锁,教育戒治工作就成功一半。
3、戒毒人员希望被尊重和认可。教育戒治工作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用好“棒棒糖”,相信戒毒人员也一定会有冥顽转化的机会。
4、回归社会后的适应生存能力是保持操守的重要一环。我们在做好所内戒治的同时,也要伸出触角,把戒毒教育延伸到社区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