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群体年轻化趋势下场所适应不良的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年轻化是如今吸毒者群体的一个趋势,也是影响社会进步和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如何挽救年轻吸毒者是戒毒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如何预防年轻人吸毒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青年吸毒者的复吸率高居不下的原因,结合以往的戒毒工作经验总结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难点;
一、价值观不健全
这部分群体中大多数家庭功能缺失,父母对自己的成长和教育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自身文化素质低,受教育时间短。复杂的家庭环境出身使他们养成了散漫、任性、武断的性格,造成了他们自卑、虚荣的心理。由于年少,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特殊阶段,缺乏对毒品知识的了解,好奇、贪图刺激和享受却不计后果,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二、心理波动较大
心理波动较大也是年轻人最典型的特点。强烈的情绪色彩、易冲动性、多愁善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消沉得无精打采,或因为一句赞扬而兴奋不已;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而这也是影响场所内群体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下面我将从一个真实个案出发进行剖析。
【方案制定】
一、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王某,男,1993年9月出生,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人,初中文化,目前为吉林省白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的一名戒毒学员。
个人成长史:王某,出生普通农民家庭,家境一般。从小比较听话,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很少与同学朋友交流。13岁时父母离异,随父亲一起生活,对母亲充满怨恨,性格变得自卑、敏感、孤僻。因平时缺少关爱,生活条件艰苦,无奈辍学出来打工,在社会上结识了些朋友,在他们的怂恿下开始接触毒品。于2017年4月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精神状态:身体健康,无疾病史。智力正常,情绪低落、紧张、焦虑、自责,人格欠稳定,自知力尚好。
社会功能:正常改造,但习艺劳动能力低下,回避与其他学员及民警交流。
二、来访学员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不愿意与人交流,同别人讲话有时候全身不自在,紧张、怕说错话。总是觉得别人在笑话自己,所以不愿意同别人接触。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心思学习和习艺劳动。自己总是做错事,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还曾出现过自杀的念头,很苦恼。
个人陈述:我是第一次被强戒。来到戒毒所已经三个多月了,可是对这里的环境还是不能适应。尤其是生产劳动上,生产任务总是完不成,经常返工。开始还是有人愿意帮助我的,因为总拖人家后腿现在没一个人愿意帮我了。管教们对我的表现也很失望,其他学员也看不起我,总是打击排挤我。特别是有一次有两个学员欺负我,我感觉受到了侮辱就和他们打了起来。我受到了管教的批评还被扣了纪律分,导致脱毒期评估不合格。事后我哭了,还被其他学员看到了。本来我就什么都做不好,处处不如别人,现在大家更看不起我了。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失眠,时间长了总是头疼。这个星期我就像是梦游一样,注意力无法集中,越是想改变越是弄得一团糟。我不想和别人接触,总觉得别人用鄙视的眼光看我。我感到现在的生活太难熬了,压力太大了,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就是一个大笨蛋、大傻子!非常希望您能帮帮我。
三、观察和他人情况的反映
咨询师观察:王某五官端正,神情憔悴,目光恍惚,身体偏瘦,内心压抑,情绪较焦虑不安。求助意愿强烈。
民警反映:王某在所期间能安分守己,平时比较孤僻,喜欢独处,对人对事比较敏感,很少与其他学员主动来往。改造表现一般,对生产劳动不能胜任,生产效率低下,总是返工,多次受到管教的点名批评,同组的学员对他或多或少都有些意见,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该学员晚上经常失眠,白天无精打采,特别是最近一个星期,状态直线下降。带他到医院就诊,效果不明显。
四、评估与鉴别诊断
根据王某的表述和对他的观察,初步诊断为新入所适应不良。因为王某有很强的自知力,有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其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一致,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因此,他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于初次来到戒毒所适应不良、人际关系失调,引起内心冲突。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不满两个月,内容没有泛化,主动求医,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王某智力水平正常,综合以上因素分析王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当我告知王某,他的行为是一般心理问题,是每一个新入所戒毒的学员,甚至每一个进入新环境的非戒毒学员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问题时,他一下子轻松多了。
五、咨询目标及策略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求助者自身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教会求助者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观念的认知过程。
通过与王某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引导和帮助王某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来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纠正王某目前错误的认知,做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新的有效行动,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状态。最终目标是帮助王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增强自信和适应能力,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
【实施情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和建立咨询关系阶段
建立信任合作的咨询关系是个案咨询的第一步。王某最初有些羞涩。我向他介绍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特别强调保密原则。通过倾听、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渐渐打开了他的心扉。他向我倾诉一个月来,怎么不适应戒毒所的生活,因何与其他学员打架,如何受到管教的批评,如何影响到日常生活。通过摄入性会谈,还了解到他的一般资料、成长经历及其重大生活事件。经过初步评估诊断:王某为一般心理问题即新入所适应不良。原因是首次进入到戒毒所,与周围环境不适应,在认知、情绪、行为上出现了问题,由于以往过度依赖的生活经历和内向型人格特点,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对生活学习现状不满,造成内心冲突而引发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通过咨询,使王某认识到每一个进入新环境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适应不良,通过改变自我认知,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提出认知行为疗法,并作了常规解释。王某非常认同我对他问题的分析,对改变抱着坚定的态度,我对他积极寻求改变给予很高的赞扬。
布置作业,并约定下周同一时间咨询:
1.要求王某分析生活、劳动、学习中最受困扰的问题,总结自己的优点、不足。写成书面材料,下次会谈带过来。
2.教给王某放松的方法,坚持每天练习,特别是睡眠不好时。
第二阶段:纠正信念阶段
王某很高兴地说放松训练的方法非常管用。他带来了一份五页纸的自我分析材料。过去一周,他很努力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作业。通过作业的反馈看得出王某心情较以前轻松了许多,不再胡思乱想了,头痛已经消失,睡眠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他的书面材料可以看出王某通过这种方式寻找自身的问题根源,并进行了反复的自我剖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对场所环境的不适应,过于自卑。总觉得别人在笑话自己,被人歧视。鉴于以上分析,我首先肯定王某的积极配合,特别提醒他要发掘自身的优点,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鼓励他坚持下去和我一起探寻问题的原因。同时,进一步解释认知行为治疗的观点,指出他的一些功能失调的自动化思维,例如标签理论、主观推断等。帮助他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探寻出他在自我评价和定位上有偏曲,才产生了不合理的信念:我什么都做不好,别人都看不起我。告诉他每个人的认知中都会存在一些“负性想法”,这些不合理的想法作用于他的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产生失调。要想改变这些功能性的失调行为,必须改变自己错误的认知。接着引导王某思考应该用哪些正确的认知代替错误的想法。要求他把自己的负性想法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区分开来。最后与王某协商,确定下次重点讨论人际关系问题及解决办法。
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的五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早上大声朗读五遍。
2.找两名学员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3.每天至少半小时康复活动(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项目)。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
从作业反馈看,王某向两位学员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并询问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一位学员说,“比较内向腼腆,人挺好的”;另一位说,“不爱跟别人交往,为人老实,没有大的缺点”。他们都表示没有因为打架那件事看不起他,可能是他对自己太关注了。因为以前没有运动的习惯,每天半小时的康复活动没有做到。我肯定王某做出的努力,并指出运动对他来说可能是个巨大的挑战。通过提问、自我审查等技术,使他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意识到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这些负性想法是如何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并鼓励他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对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自我体验和反省。进一步与王某讨论人际交往的技巧,讲解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鼓励他大胆与同学交流。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指导王某把人际交往的技巧和重新树立的合理信念应用到具体的人际沟通。王某坦言原来与别人讲话也没有想象中的难。
布置作业:
1.继续寻找自己的优点,写在纸上,每天早上大声朗读五遍。
2.主动与同学交往,每天为别人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3.每天坚持康复活动。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
通过作业反馈,王某为寝室里的学员做了一些小事,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学员主动与他交流;与他打过架的学员也主动和他敞开心扉。他说自己心情好多了,但还是担心以后能否像别人一样生活自如,怕自己做不好,感觉自己像个笨蛋。我鼓励王某已经取得的进步,通过语义分析技术指出王某存在深层错误观念:“我是一个笨蛋。”帮助王某认识到他不是一个笨蛋,只是在习艺劳动能力方面欠缺,把问题与本人区分开来;进而帮助王某认识到这方面的欠缺只是缺乏理性的实践,现在的独生子女在这个年龄的都很少做这些琐事,他只是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他还这么年轻,说明他是个有潜力的人,只要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我告诉王某,现在锻炼的机会来了。通过与他协商共同制定了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如定期打扫寝室、勤洗衣服,多留心观察其他学员的日常行为,模仿借鉴其他学员的经验。
布置作业:
1.打电话给母亲,改变原来向母亲抱怨和诉苦的习惯,改为关心询问母亲的生活。
2.继续帮助其他学员做事,也主动请求别人帮助自己。
3.坚持每天锻炼半小时。
第五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通过作业反馈,王某在上一周的自我管理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以前凡事都依赖家人,现在自己主动担当的时候,有了责任感和成就感,焦虑、抑郁的情绪不见了。特别是通过给妈妈打电话,突然感觉长大了,能够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学习也恢复了信心。
【案例思考】
脱毒期过后,对王某进行了回访,咨询基本目标达到。管教民警反映:“王某变得开朗了,在寝室内主动与其他学员交流,还经常帮助别人。”生活、生产、学习上都步入正轨,还经常受到管教民警的当众表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结束咨询时,我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该案例的重点在于如何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观念的认知过程。而难点就在于运用什么方法来打开对方的心扉,建立信任合作的咨询关系。让我欣喜的是王某有改变的渴望,让我有针对性的调动他内在的潜能。主要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的思路和原则:以关怀和尊重为基础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重视当前的行为,协助当事人拟定明确的行为改变计划并切实执行。同时,对王某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他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促进其自我成长。
该个案不仅具有特殊性,还具有普遍性,是针对青年人这样一个群体,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探索和研究,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从哪方面下手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有效的预防,都是我们戒毒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有信心在戒毒事业上谱出崭新篇章。